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2024年7月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1.镛是一种击奏体鸣乐器。在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遗址出土过一件相当于夏代早期的陶镛;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五件一组的青铜编镛;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了三件主要用作礼器的青铜镛。据此可知( )
A.礼乐文明分布具有广泛性 B.商代文明是青铜文明典范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赣江流域是商朝统治中心
2.麋竺原为徐州富商,后率二千“奴客”追随刘备,刘备“赖此复振”;鲁肃原为淮南大户,后“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入吴,周瑜将之推荐给孙权并得到重用。这些人士的南下( )
A.导致了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推动了南北之间经济交流
C.有助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改变了中国古代历史走向
3.针对大地主的“籍外占田”,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是将“(所)括获三千余顷”都“以给贫乏”。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负责全国检括工作的宇文融采取的是“征籍外田税”的政策。这种变化实际上是( )
A.唐朝由盛转衰的体现 B.对土地兼并的纵容
C.征税标准的重大改变 D.扶持自耕农的表现
4.下图是我国南宋增建的孔子庙分布图,形成这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人才中心逐渐向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北方战乱致佛教盛行
5.清朝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远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从雍正十二年的7.5亩下降到乾隆四十九年的2.45亩,这些变化( )
A.促成新型生产关系产生 B.使传统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C.造成农耕经济出现衰颓 D.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6.1902年陕西在创办新式的大学堂之初,因师资缺乏,便由曾为光禄寺少卿的屠仁守担任学堂总教习,其余学堂教习很多是之前任过知县、私塾先生等职的秀才、举人,使穿着旧式长袍马褂的士绅担当了新式教育改革的排头兵,这(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有利于推动新学的传播
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
7.1904年江西第一条商办铁路南浔铁路筹办时,确定了“专集华股,以防利权外溢”的原则。但在筹款多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不得不先后四次直接或间接从日本借款一千余万元。这反映出( )
A.“实业救国”道路的破灭 B.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艰难
C.交通近代化需要国际合作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8.下面两图反映的是1957年与1978年中国城市的规模及数量的变化情况,期间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增长较快,但中小城市发展较慢。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极“左”路线的影响 B.工业化推进乏力
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外交形势的恶化
9.1980年,国家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进一步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的指导原则。这有利于( )
A.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 B.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
C.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 D.形成多元主体办医格局
10.2024年1月,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赣州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1项。这体现了( )
A.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 B.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D.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11.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记述了特洛伊英雄、女神维纳斯之子、恺撒和屋大维的祖先埃涅阿斯在战后秉承神意,辗转由特洛伊来到罗马建立国家的故事,歌颂了罗马的光荣。这一作品( )
A.闪烁着理性主义的光芒 B.服务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C.体现了希腊化时代特征 D.印证了雅利安人的迁徙
12.阿拉伯帝国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文化遗产,如他们翻译了希腊语著作100多部,波斯语著作约20部,这些著作后来又传回欧洲。有学者指出:“没有他们的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这场翻译运动( )
A.使阿拉伯文化在欧洲广泛传播 B.造就了欧洲文化繁荣局面
C.直接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兴起 D.有利于文艺复兴运动开展
13.17世纪,法语诞生了一个由词根chinois(中国的)派生而来的一个词chinoiserie,表示“中国风格”之意;英语也造就了一个新词sharawaggi,指的是中国的“造园艺术”,之后又有nankeen(南京布)、kaolin(高岭土)等新词涌现。这些外语词汇的出现( )
A.反映当时欧洲人生活进一步丰富 B.映射了中国国门洞开后东学西渐
C.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欧洲社会转型 D.证明了当时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14.19世纪中期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中,白人水手以实玛利起初是排斥印第安水手魁魁格的,后来他逐渐转变了看法,甚至认为“魁魁格就是一个野生野长的华盛顿”。他们两人还成了知心的好朋友。这反映了作者期望( )
A.白人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走向融合 B.废除奴隶制和维护联邦的统一
C.以土著文化为主体重塑美国文化 D.摆脱殖民压迫以实现民族独立
15.二战前去拉美的日本移民大多都想着“完成四年的契约合同,然后带着所有的积蓄回日本”,很少归化入籍成为接纳国公民。20世纪30年代,秘鲁和巴西都出现了排日浪潮,还采取了针对日本移民的强制同化政策。由此可知,日本移民被拉美国家排斥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国家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 B.拉美社会最大族群是混血种人
C.日裔群体对当地主流社会的疏远 D.独立后的拉美盛行考迪罗体制
16.1981—1988年,英国政府先后将英国航空公司、国家公路货运公司、美洲豹汽车公司、英国造船公司等大公司部分或全部私有化。这些措施出台的背景主要是( )
A.英国逐步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C.欧洲一体化进程呈加快趋势 D.英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南海郡治在番禺(今广州市)。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中原等地可经长江乘船前来广州,从而传入先进的经济、文化,提高广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促进纺织、造船航海等事业的兴起。秦朝覆灭后赵佗建立南越国。作为南越国都的番禺,兴建了一批宫殿、宗庙、官署和军营,民居、商店也随之增多。1983年发现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大象牙、玻璃器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初步可以判断其中有一部分应是从中亚或南亚等地输入的。”汉武帝进兵岭南后,番禺成为全国19个著名都会之一,“中国(指中原地区)往商贾者多取富焉”。
——摘编自袁钟仁《古代广州城的兴筑和扩建》
材料二
据1912年广东各海关华洋贸易报告载:进口牛皮大增,因“华人多有爱著西式靴鞋及造华式皮鞋之故”,进口洋货也源源不绝,“销流于返自外洋之富厚华侨者,特占多数,盖侨民喜用洋货,衣服器皿农具莫不购用外来物品。”20年代后,传统的服饰已逐渐被西式服饰所替代,尤其是青年中,即使女子的大褛、外套背心也趋向西化。因此,洋服装行业一直较为兴旺。受西化居住方式的影响,广州的城市建筑风格亦发生变化,出现了以砖瓦、水泥、玻璃及金属等材料筑成的楼房。
——摘编自张晓辉《竞争与共生:对外贸易与广州的建设发展(1912-1936)》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广州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时期广州城发展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广州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下图是汉画《扁鹊行医图》,图中有一位人面鸟身的医生,这就是被神化了的扁鹊形象。扁鹊面对患者一手切脉,一手持针扬臂作针灸状,仿佛还在宽慰病人。患者端坐平视,披头散发,宽衣博带。图左上方还有一只小鹊,正凝目观看扁鹊的举动,可能是扁鹊的弟子。
材料二 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提到了用药物防治传染。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疫情发生后,一些官员采取赠药和在交通要道上晓谕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朝廷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倡导戴口罩。除此之外,还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防疫。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疫情也比较重视。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
——摘自《中国防疫简史》
材料三 李鸿章认为:“救治伤科,直起沉病,西医尤独擅专长……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材实为当务之急。”
梁启超痛陈“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强身必先强医(西医)”之理。认为:要想避免被“强食”的厄运,就必须“保种”。保种有两个层次:一是心灵的健全,一是肉体的康健。
事实上,民间对西医的疑惧和偏见很长时间没有完全消除。一直到19世纪下半期,由于教案迭起,社会上针对教会医院尚有种种讹言。
——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扁鹊行医图》的史料价值,结合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防疫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不同阶层对于西医的主张或态度(任选其二)。(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语替代世俗体埃及语成为官方语言。对埃及人来说,要想跻身上层社会,加入到统治集团中去,就必须学好希腊语。有些人十分成功,能用希腊语流利的交谈和书写,他们逐渐得到希腊统治阶级的认可,成为政府要员。但马其顿历和埃及历法之争一直相持不下,到托勒密王朝的后期,才以埃及历法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张春梅《埃及文化‘希腊化’辨析》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末,埃及对外接受英、法的“双重监督”,对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土耳其人不但干涉埃及的内部事务,而且为英国和法国侵略埃及提供帮助。因此,祖国党以“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为口号,不仅是反对欧洲干涉,而且同样具有反对土耳其的性质。
——摘编自王妍慧《埃及奥拉比运动原因探析》
材料三 “七月革命”之后,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完成了埃及彻底的独立,建立了共和国,“开始了埃及新时代自觉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特定的时代背景、民族矛盾以及整合埃及社会的历史任务,将纳赛尔塑造成了民族英雄,民族主义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纳赛尔主义在政治上延伸,表现为政治集权主义的建立。
——摘编自王恋恋《近代以降埃及现代化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托勒密王朝文化政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埃及文化的变化。(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珍贵历史文化宝库、世界文化遗产。建国以来,中国人民邮政(中国邮政)先后八次以敦煌壁画为素材发行邮票,既促进了普通民众对于敦煌文化的了解,又使之成为一张不可替代的意蕴深厚的“国家文化名片”。下面撷取的是部分邮票图案:
提取部分或全部信息,概括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赣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2024-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1.【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镛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礼器,在陕西省长安、河南安阳殷墟和江西省新干县等地都曾有出土,说明华夏礼乐文明分布的广泛性,故A项正确;在题干材料中,长安县客省庄遗址出土的为陶镛,故排除B项;题干所述遗址都出土了同种乐器,说明区域之间有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年,麋竺、鲁肃等“富商”“大户”带领“奴客”南下投靠刘备、孙权等割据一方豪杰的史实。因为他们的到来,刘备、孙权的势力得到壮大,形成为能够与曹操相抗衡的力量,故C项正确;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虽然他们支持、帮助刘备、孙权壮大实力,有利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但绝不能夸大他们个人的历史作用,故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同时期针对地主、官僚兼并土地(“籍外占田”)采取的不同处置方式。唐高宗时将查获的地主、官僚所兼并的土地没收,用于均田,而唐玄宗时则对地主、官僚所兼并的土地征税,接受了兼并的事实,故B项正确;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故排除A项;唐朝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按土地、资产为标准征税,征税标准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C项;宇文融仅要求地主对所兼并土地纳税,不利于保护自耕农,故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庙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主要集中于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西南四川地区也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故C项正确;儒学某一流派成为官方哲学,不影响孔子庙的分布情况,故排除A项;图片只反映了南宋孔子庙的分布,没有涉及与人才人数变动的比较,故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却越来越少,据所学知识,这些变化将导致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型生产关系产生,故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传统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的信息,故排除B项;传统农业的衰颓主要指农业生产的衰败与农业地位的下降,与人均耕地无关,故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清末陕西大学堂创办时,因师资缺乏,由一批旧士绅充任教习,担当新式教育改革的排头兵,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未涉及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故排除A项;本题所涉事件发生在1902年,故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与科举制度变革无关,故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南浔铁路在筹款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违背初衷而多次举借日债的史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民族资本发展的艰难,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南浔铁路向日本四次举债,还看不出“实业救国”道路的破灭,故排除A项;南浔铁路向日本方面举债是迫于无奈,具有特殊性,此种借款不属于国际合作,故排除C项;材料虽有日本资本趁华资困难之机向南浔铁路渗透的信息,但与日本直接抢夺铁路修筑权不同,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在1957年至1978年间,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长较快,但中小城市发展较慢的事实,这主要受制于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量城镇既没有工业支撑,第三产业发展又不足,难以升格为中小城市,故C项正确;极“左”路线影响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职工下放农村劳动是全国性的运动,影响是全局性的,故排除A项;当时,许多中小城市就是依托工业发展成为了大城市,故排除B项;70年代以来,外交形势已出现了转机,故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题干的主旨是国家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和进一步强调“多方集资”,故D项正确;题干所述措施与原则针对的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涉及群众的思想意识与卫生习惯,故排除A项;题干仅反映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措施与原则,与人民健康状况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医院、诊所等属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不同于医疗保障体系,故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赣州市人民政府重视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实,故A项正确;材料并无具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与措施的信息,故排除B项、C项;材料也没有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故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维吉尔借《埃涅阿斯纪》神化恺撒和屋大维等罗马帝国缔造者,宣扬他们所谓的“神统”,故B项正确;史诗《埃涅阿斯纪》宣扬罗马国家的建立是“神意”,这与理性主义是对立的,故排除A项;罗马不属于希腊化时代的空间范围,故排除C项;雅利安人迁徙的目的地是古代印度,故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没有他们的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中世纪就可能出现一片愚昧黑暗”可知,这些著作传回欧洲所起到的作用,故选D项。根据材料,传回欧洲的是那些翻译著作,并非阿拉伯文化,故排除A项;“造就”过于夸大影响,故排除B项;近代科学革命兴起于16—17世纪,故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在17世纪,法语、英语出现了一批与中国相关的新词汇,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已接触到大量中国文化与商品,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都得到较大丰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7世纪,中国国门打开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项;词汇仅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手段,不可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故排除C项;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时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中期美国小说家在作品中,描述了白人对印第安人态度由排斥到接纳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黑人奴隶制的问题,故排除B项;从白人水手后来将印第安水手视为“野生野长的华盛顿”,可见作者仍坚持白人文化为主体的思想,故排除C项;美国已于18世纪晚期独立建国,故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二战前拉美的日本移民因拒绝归化入籍而遭到排斥,故C项正确;由三十年代后拉美国家对日本移民采取强制同化政策,可知拉美不是因为同情中国,反对日本侵略而排日,而是对日本移民拒绝归化入籍不满,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这种排日浪潮与拉美人口结构以及考迪罗体制有关,故排除B项、D项。
16.【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后,英国调整政策,将国有的交通运输企业私有化,故D项正确;英国开始逐步丧失世界霸主地位是在一战后,故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将许多企业国有化,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B项;1993年欧盟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呈加快趋势,故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
17.【答案】
(1)变化:由南海郡治发展为南越国都,(1分)再到汉武帝后成为全国著名都会之一。(1分)
原因:秦汉中央王朝将其纳入政治版图,并使之成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传入,使广州地区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南越国的建设;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2)受到对外贸易(外国商品)的影响;社会生活逐渐西化;归国华侨与青年成为西化的引领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广州城市建设;社会心态比较开放包容(存在崇洋心理)。(每点2分,任答4点,共8分)
18.【答案】
(1)史料价值:《扁鹊行医图》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汉代医学发展以及当时民众对于医者的态度有较高价值,(1分)但其神话色彩较浓厚,在使用时应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以辨别真伪。(1分)
特点: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防治疫病;两宋政府防治疫病最为典型;立法防控;政府救治与民间防控结合;治疗与预防并行;探索免疫治疗方法;实行隔离制度,集中治疗;统治者重视。(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任选二,各3分)①李鸿章(洋务派、地主阶级):李鸿章推崇西医,主张培养西医人才。他的主张有利于西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洋务运动内容的深化)。(3分)
②梁启超(维新派):梁启超主张发展西医,增强人民体质,以实现救亡图存。他的主张不仅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新运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3分)
③普通民众:他们对西医持怀疑和恐惧的态度,一方面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较为封闭保守。(3分)
19.【答案】
(1)传播了希腊文化,使埃及上层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使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引起埃及原有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民族意识觉醒,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外来侵略;仿效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以民族主义(纳赛尔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政治集权主义;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如将纳赛尔塑造成了民族英雄等)。(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0.【答案】
示例一:
论题: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2分)
阐述: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珍贵历史文化宝库、世界文化遗产。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莫高窟即已开凿,一直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前后延续近千年,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4分)在文明起源之初,中华文明即展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先秦时期,大一统的理念开始孕育、形成,并在秦统一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再被实践,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之相适应的是,儒家思想根植于上古久远的历史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汉代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后经宋明理学的复兴,在整个古代都居于统治地位。(4分)
综上所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自古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2分)示例二:
论题:敦煌壁画中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信息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特点(2分)
阐述: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在古代世界,这条商路是沿途各国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敦煌壁画中有关丝绸之路开通的信息,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和平性特点。(4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先哲们就倡导“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主张“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明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带去的是和平与友谊,至今在所到之处传为佳话。而随后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西方殖民者却对这些地区大肆侵略与掠夺。两相比较,更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和平性特征。(4分)
由此可知,在过往数千年里,中国人珍爱和平,和平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2分)
示例三:
论题:从敦煌壁画中佛教内容(或音乐舞蹈内容)看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2分)
阐述: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敦煌壁画的内容中,含有不少外来文化的元素,譬如其中就有大量壁画反映的是佛教故事或佛教活动内容(或,譬如许多壁画的音乐舞蹈明显带有异域文化的特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4分)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两汉之际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在隋唐时期即完成了本土化,宋明理学更是将其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等都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传入中国,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4分)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2分)示例四:
论题:敦煌壁画人物形象的变化折射出中华文化创新性(本土性)的特点(2分)
阐述: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重镇和咽喉要道,大量外来人员云集于此,也把外来文化带到此处。早期的敦煌壁画中有不少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异族特征,特别是佛像造型更是如此,但到了后期,壁画中的人物形像已经蜕却了这一异域色彩,中原人士的身体特点非常突出,这种变化折射出中华文化创新性(本土性)的特点。(4分)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与世界大多数文明都是宗教文明不同,中华文化在西周就实现了从“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向,人文立场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对伦理道德极为推崇。中华民族在独立建构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在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将之本土化。如两汉之际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在隋唐时期即完成了本土化,宋明理学更是将其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4分)以上表明,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具有创新性(本土性)的特点。(2分)
示例五:
论题:敦煌壁画中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内容凸显出中华文化统一性(凝聚性)的特点(2分)
阐述: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就密切起来了,而敦煌是内地通往西域
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曾经有北魏、西夏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过这一地区。因此,敦煌壁画中既有大量反映古代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内容,又有反映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内容,凸显出中华文化统一性(凝聚性)的特点。(4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与交往中,不断增进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民族纷纷内迁,北方在经历一个战乱的过程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各族的交融,为后来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边疆各族发展迅速,相继建立了辽、西夏、金等政权,与两宋并立。期间虽然双方之间发生过战争与冲突,但民族间的和平交往始终是主流,民族并立政权共同创造了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4分)
综上,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统一性(凝聚性),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示例六:
论题:敦煌壁画丰富的内容呈现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2分)
阐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很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实证了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4分)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政治文明领域,不仅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与制度实践,而且也创造了像科举制、郡县制、行省制等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制度。在物质文明领域,中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农耕系统,有以丝织业、制瓷业等为代表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在精神文明领域,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屈原、李白等文学家,司马迁、司马光等史学家,张衡、宋应星等科学家,等等,他们为中国,也为世界贡献了优秀文化成果,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4分)
总之,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