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是入选“202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北尚义四台遗址考古成果简介,这
一遗址
文化遗存 发现的遗址、遗物
第一组遗存(距今10400 —10000年) 6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7—10平方米。石器主要是刮 削器、石球,陶器纹饰与西辽河流域兴洼文化相近
第二组遗存(距今9200— 9000年) 4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8—12平方米。石器主要为研 磨器,骨器主要是骨针、骨锥等
第三组遗存(距今7600— 7400年) 17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8—12平方米。发现石磨盘、 磨棒、石铲等工具和碳化的粟与黍
第四组遗存(距今7300—7100年) 1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10—16平方米。以麻点纹
①为研究北方农业起源提供了资料
②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征的例证
③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④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先民走向定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从而形成理学;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中国近代为解决民族危机,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A.本土性 B.民族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
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同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由此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B.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C.体现中华政治文化的特征 D.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内涵
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A.多元一体的格局 B.文化认同的理念
C.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5.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A.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 D.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6.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下列文学作品与产生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 《罗摩衍那》——古代印度 B.《荷马史诗》——古代罗马
C. 《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 D.《源氏物语》——古代朝鲜
7.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
“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
A.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
B.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
C.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D.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
8.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至上千年。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并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是
A.赫梯人
B.波斯人
C.希腊人
D.雅利安人
9.古代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并立状态,两者之间的交往和冲突,成为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游牧世界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整个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材料观点是
A.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王国
B.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C.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建立诸多王国
D.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拿破仑帝国
10.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据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
②大量土著居民被贩卖到欧洲
③多种传染疾病的肆虐
④工业生产造成严重污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名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启蒙思想的传播
B.清政府被迫妥协
D.拉美各国纷纷独立
C.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12.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 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B 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 二战后的难民主要来自于欧洲
C 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亚、非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
13.在欧亚大陆交往史上,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对图中商路⑤解读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
B.8世纪,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
C.唐中期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D.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了交通的顶峰
14.新航路开辟后,荷兰等国家建立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等国家建立了东印
度公司等贸易公司,这反映出
B.欧洲的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化
A.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欧洲国家进一步殖民扩张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5.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兴起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由雅典请来的希腊建筑师设计,修建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等设施。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
A.开创了古代埃及早期的城市文明B.把希腊城邦政治移植到了埃及
C.打断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进程D.扩大了希腊文化在北非的影响
16.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例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此后,到1848年,整个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影响 欧洲革命的因素包括
①启蒙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②拿破仑战争导致欧洲文化重构
③英国工业革命向 欧洲其他地区扩展
④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外交的发展
B.①②④
D.①③④
C.②③④
A.①②③
17.两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瓦解到崩溃,一系列国家纷纷独立,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有
A.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
B.欧洲各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推动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抗战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
D.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开来
18.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在宋代享有盛名,它们既有私学,又有公学。宋代书院繁荣的原因包括
①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对峙
②推行文治,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
③印刷术的应用,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
④理学家们以书院为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①②
B.①②③
19.教育是国家发展之大计,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德法两国的近代大学重视科研与教学合一
B.新中国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
C.1956年,中央政府提出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于改革开放乙初
20.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顶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A.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展示
D.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14分)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
——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4分)
材料二 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摘录于下表
时间 文件 保护对象与范围 保护原则与方法
1931年 雅典宪章 历史古迹 历史古迹修复七项决议
1964年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古迹与遗址 原真性原则:将古迹遗址真实 地、完整地传下去
1975年 历史性小城镇决议 历史性小城镇 在修复和翻新的过程中,必须尊 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
1994年 奈良文件 文化多样性与遗产多样性 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提 出多样性原则
1999年 国际文化旅游宪章 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 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应突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征
2000年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中国文物古迹 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准则
2003年 建筑遗产保护原则 建筑遗产 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 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
2005年 西安宣言 周边环境 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的独特性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对象和范围上的变化;并概括其具体的保护原则和方法。(10分)
22.(14分)文化碰撞与交流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材料二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任选上述材料的其中一段,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14分)(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3.(12分)移民
材料 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1965年,美国取消了制定的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
——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任选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的中的一个阶段进行评析。(12分)河西区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B
D
0
D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0
A
D
B
D
A
D
C
B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
40分。
21.(14分)(1)特点:体系化、立法化、数字化,申报、参与和制定世界文化遗产
公约及相关规则。(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从保护文化古迹本身扩展到对与古迹文化片区的整体保护:(4分)保护
的原则与方法上:原真性、多样性原则并重:注意尊重文化遗产地居民的意愿和文化
传统;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2.(14分)示例一: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散亡图存逐逝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
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禅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南
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毛
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造了系件。
中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
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形成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
示例二:印度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
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
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
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其思想为民
族独立提供了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印度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
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形成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
23.(12分)示例一: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
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且的发恳利干移民汗移.殖民扩张和
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移
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
化: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光打
高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