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08:5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了解作者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盐城大丰人。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了解作品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再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了解背景
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即宣和年间(1119—1125)。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受,滥用奸臣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被逼上梁山的起义军聚在梁山泊,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聚集了许多好汉,甚至一些小官吏和商人都加入了这个队伍。
本课关联知识点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 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林冲
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高衙内图谋霸占其妻,而被设计陷害。起初,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直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迸发出激烈的反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阅读时,要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体会林冲是怎样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注意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窥斑见豹,大致了解《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套中人”从而成了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还要注意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了解题目
本文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这是清初金圣叹的删节本。原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林教头:即林冲,原是北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风雪:指故事发生的天气环境。
山神庙: 指人物活动场所。三个名词连用,构成了一幅有人有物、有景有情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诗的意境。
这一回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有决定意义的一回,在林冲的性格刻画上具有重要意义。
课文分层
第一部分(序幕)(1节)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第二部分(开端)(2-5节)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第三部分(发展)(6-9节)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节)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序幕(1)林教头沧州遇救知
内容:插叙、林李对话
作用:交代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人物性格:善良安分、忍受屈辱 、软弱
开端(2-5)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内容:陆虞候密谋策化、李小二疑虑警惕
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作用:不直接写管营、差拨的谈话,而通过李小二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来交替情节。使情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造成强烈的悬念,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人物性格: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发展(6-9)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内容: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作用:由陆虞候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
人物性格:随遇而安、委曲求全、心存幻想
高潮、结局(10-12)林冲杀敌山神庙
内容: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作用:这是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
人物性格:忍无可忍、彻底绝望、奋起反抗
人物特征
《水浒传》人物的绰号往往体现人物的性格。如“黑旋风”李逵、“及时雨”宋江、“金枪将”徐宁、“玉麒麟”卢俊义等,众所周知林冲在故事里又叫“林教头”,绰号“豹子头”。这两个称呼是同一个人,他们有什么区别?
“林教头”是一个表明身份的称呼。
“豹子头”,是像猎豹一样的凶猛、狠、勇敢,体现了林冲的性格。
性格特征
武艺高强,扶危济困
正直善良,侠肝义胆
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忍无可忍,反抗杀敌
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逼”。
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
所以我们说,林冲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主题)的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文学形象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林冲形象的社会意义
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
1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才要出去买酒喝酒;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他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厅倒塌后,就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是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压倒,林冲无处藏身,只好到山神庙过夜;如果草厅不到塌,林冲就可能被大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虞候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由于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才用大石头靠住门;如果他不挡住庙门,陆虞候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他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也许陆虞候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呢,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呢。
由此可见,作品的景物描写,确实是非常精彩和传神的,而且是必要的。
作品中多次提到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主线:
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
副线:
侧面略写的内容是由反动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提示: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谈谈它们的作用。
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侯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侯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主要线索,林冲的性格表现为由安于现状、委曲求全到丢掉幻想、毅然杀死仇敌,走上反抗道路的变化过程。有力地表现了北宋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突出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教师总结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