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4: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 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这说明苏俄 (  )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2.(2023·徐州模拟)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写道:“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 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下列属于该言论背景的是 (  )
A.帝国主义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B.苏联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C.德军入侵导致苏联国土沦丧
D.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
3.(2023·扬州模拟)1961年,苏联对农场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农场采用包工奖励,计件奖励和计时奖励工资制,工资标准也有所提高。同时,又进一步探索基层劳动组织形式,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这些措施旨在 (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4.(2023·南通模拟)1920—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和美、英等国签订金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的经济政策 (  )
A.适应苏俄战时的需要
B.尝试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C.为了实现企业国有化
D.旨在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
5.(2023·无锡模拟)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 (  )
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
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6.(2023·徐州模拟)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 “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  )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7.(2023·抚州七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8.(2023·株洲检测)1928年,斯大林主张通过征收农民的“贡税”,汲取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异见者被扣上右倾的帽子;1929年4月,政治局委员乌格兰诺夫提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B.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
C.忽略了市民的直接利益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9.(2023·佛山质检)1938年,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B.美国采用了生物转基因的技术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10.(2023·韶关一模)联共(布)中央委员M.柳京在1930年发表《告联共(布)全体党员书》,揭发了“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工资降低等情况。这份报告中说,“一五”计划期间,已投资开工建设的1 659个项目中,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仍有613个项目被迫中止了。这主要说明了(  )
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
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
C.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不足
D.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11.(2023·三湘联盟联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指令性计划经济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民营企业大发展 D.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
12.(2023·惠州三模)1952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5 000万吨、钢6 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 000万吨。这(  )
A.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B.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
C.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根据材料一、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 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这说明苏俄 (  )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苏俄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有了发展,结合1921—1925年的时间信息,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故选B。私有经济没有占据主导,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是否完成,排除C;重工业是发展重心,排除D。
2.(2023·徐州模拟)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写道:“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 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下列属于该言论背景的是 (  )
A.帝国主义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B.苏联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C.德军入侵导致苏联国土沦丧
D.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
【解析】选B。根据“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快速度建设社会主义,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B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德军入侵是在苏联完成工业化之后,C错误;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是在斯大林逝世以后,D排除。
3.(2023·扬州模拟)1961年,苏联对农场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农场采用包工奖励,计件奖励和计时奖励工资制,工资标准也有所提高。同时,又进一步探索基层劳动组织形式,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这些措施旨在 (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选A。材料信息“计件奖励和计时奖励工资制,工资标准也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不是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B;材料与城乡的差距无关,排除C;集体化道路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实现,排除D。
4.(2023·南通模拟)1920—1926年,苏俄(联)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和美、英等国签订金矿、石油开发协定。这些外资项目都是有选择、有条件、受限制和受法律监督的,到一定年限,政府可以无偿地把租让企业收归国有。这表明当时的经济政策 (  )
A.适应苏俄战时的需要
B.尝试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C.为了实现企业国有化
D.旨在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选B。根据材料的时间,以及“与外国资本家签订135个合同,和美、英等国签订金矿、石油开发协定”可得出,这是苏俄(联)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把部分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故B正确,排除A;新经济政策并非想让企业国有化,排除C;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
5.(2023·无锡模拟)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 (  )
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
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
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一年之后国家领导人就有将其叫停的打算,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就是缓解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政治危机,因此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有其政治考虑,故选B;根据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倒退”可知,列宁并没有科学分析当时苏俄国情,故排除A;材料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并没有涉及是否实现工业化目标,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
6.(2023·徐州模拟)1964—1980年,柯西金主持苏联政府工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 “新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柯西金的改革 (  )
A.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完全解决了经济领域积弊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部分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D。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与材料中“新经济体制”“重心在于解决行政命令方式盛行、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和职工不关心经济成果等一系列问题”相符,故选D;柯西金改革未能突破苏联模式,与史实不符,排除A;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的建设模式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排除B;苏联仍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
7.(2023·抚州七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B [材料体现了苏俄在打退国内外武装干涉后,企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排除C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苏俄才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8.(2023·株洲检测)1928年,斯大林主张通过征收农民的“贡税”,汲取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异见者被扣上右倾的帽子;1929年4月,政治局委员乌格兰诺夫提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B.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
C.忽略了市民的直接利益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B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的苏联国内在工业化的具体模式上存在不同的意见,故选B项;由材料无法直接推断出苏联逐渐形成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的政策损害了农民而非市民的直接利益,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反映苏联当时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
9.(2023·佛山质检)1938年,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B.美国采用了生物转基因的技术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C [虽然苏联耕地比美国多,投入的劳动力也多,但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农业实行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还没有出现生物转基因技术,排除B项;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0.(2023·韶关一模)联共(布)中央委员M.柳京在1930年发表《告联共(布)全体党员书》,揭发了“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工资降低等情况。这份报告中说,“一五”计划期间,已投资开工建设的1 659个项目中,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仍有613个项目被迫中止了。这主要说明了(  )
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
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
C.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不足
D.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受外部封锁,农业方面积累的资金有限,被迫中止部分工业项目,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关于工业项目的,与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A项;“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说明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国内,而非受来自外部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通货膨胀、工业项目中止并不等同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
11.(2023·三湘联盟联考)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指令性计划经济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民营企业大发展 D.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
D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的苏联正处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政府看到了“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也就是肯定了商品市场的作用,主张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但反对“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观点,D项正确;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2.(2023·惠州三模)1952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5 000万吨、钢6 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 000万吨。这(  )
A.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B.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
C.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A [由材料可知,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使国家只能集中有限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也就加剧了苏联经济结构的畸形,故选A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确立,排除B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原本就是归政府管制的,排除C项;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相悖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根据材料一、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0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说明题,首先要找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一的表格,纵向上看,可得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1957—1960年,粮食产量时有起伏,而与此相关的知识可以联系赫鲁晓夫改革,初期提高农产品价格,保留自留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到了后期作用开始下降,粮食产量也开始不稳定;材料二中表格纵向看1953—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1959—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1964年粮食产量开始回升,根据中国现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可知1953—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而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以后,中央在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粮食产量开始回升,将这两者内容进行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
原因:苏联: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中国: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4分)
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在1958-1960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
原因: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主要是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