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诸暨高一上期末)1949年,一些国家的外长(见下表)纷纷致电周恩来总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国别
10月3日 保加利亚外长、罗马尼亚外长
10月4日 匈牙利外长、朝鲜外相
10月5日 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代外长、波兰副外长
A.“一边倒”方针的实施
B.“另起炉灶”方针的实施
C.“求同存异”方针的实施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行
2.(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下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我国 ( )
A.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果显著
3.(2023浙江名校联盟高一下期中)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里所说的“遭遇曲折”包含( )
①“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23浙江杭州高一上期末)王人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诞生归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调和。他意在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是各股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
B.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C.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D.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5.(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
①自力更生 ②敬业守信 ③艰苦奋斗 ④敢于创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23浙江杭州八县区高一下期末)1950年,上海一位民族资本家评价某事指出,6月银元风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银元之战
C.“一五”计划 D.米棉之战
7.(2023浙江宁波九校高一下联考)某校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收集图片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下列图片的主题是( )
“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
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A.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取得伟大成就
C.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位世界前列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是( )
A.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 B.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
C.放任自流听凭市场调节 D.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
9.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
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0.1954年宪法最先是由中共中央成立宪法起草小组,起草了宪法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7次全体会议,讨论修改完善宪法草案,再经过全国8 000多人讨论,然后是3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000多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了宪法。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
A.制定过程民主严谨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C.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11.1965—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C.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 D.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12.1958年6月底7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在华北六省市农业协作会议的总结中,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确立 B.中国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C.农业建设路线有激进倾向 D.生产关系调整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二、综合题
13.(2023浙江G2高一下期中)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摘编自刘启春等《历史的选择:
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各根据地的土地改革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地改革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月13日,通过了《 》,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地改革前的一切债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
(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区的土地改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诸暨高一上期末)1949年,一些国家的外长(见下表)纷纷致电周恩来总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国别
10月3日 保加利亚外长、罗马尼亚外长
10月4日 匈牙利外长、朝鲜外相
10月5日 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代外长、波兰副外长
A.“一边倒”方针的实施
B.“另起炉灶”方针的实施
C.“求同存异”方针的实施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行
解析 表中的国家都是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这体现了“一边倒”方针的实施,故A项正确;按照“另起炉灶”等方针,我国先后和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排除B项;“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下图为1952—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比重变化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我国 ( )
A.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果显著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1952—1956年,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增长,占据绝对优势,私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
3.(2023浙江名校联盟高一下期中)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里所说的“遭遇曲折”包含( )
①“大跃进”运动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掀起“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这都属于“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①②④正确,③不属于“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故B项正确。
4.(2023浙江杭州高一上期末)王人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诞生归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调和。他意在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是各股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
B.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C.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D.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反映了工人、农民以及各民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是一种政治调和,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故B项正确。
5.(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时代精神的是( )
①自力更生 ②敬业守信 ③艰苦奋斗 ④敢于创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体现的时代精神有自力更生、敬业守信、艰苦奋斗和敢于创新,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6.(2023浙江杭州八县区高一下期末)1950年,上海一位民族资本家评价某事指出,6月银元风潮,中国共产党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银元之战
C.“一五”计划 D.米棉之战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平息了6月银元风暴后进行的“米棉之战”,故D项正确;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两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7.(2023浙江宁波九校高一下联考)某校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收集图片来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下列图片的主题是( )
“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
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A.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取得伟大成就
C.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位世界前列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是1956—1966年,与图中时间一致,图中信息反映了探索中取得伟大成就,故B项正确;通过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排除D项。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是( )
A.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 B.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
C.放任自流听凭市场调节 D.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米棉之战”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故B项正确;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C项“放任自流”说法错误,D项“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均排除。
9.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
A.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B.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C.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解析】材料“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体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是1955年4月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项正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排除A项;“三个世界”的理论是1974年毛泽东提出的,排除B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
10.1954年宪法最先是由中共中央成立宪法起草小组,起草了宪法初稿,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7次全体会议,讨论修改完善宪法草案,再经过全国8 000多人讨论,然后是3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000多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全票通过了宪法。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 )
A.制定过程民主严谨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C.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宪法
【解析】材料强调了1954年宪法制定的过程,即最先是中共中央成立宪法起草小组,然后宪法起草委员会召开7次全体会议讨论,全国8 000多人讨论,再经全国人民讨论,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投票通过。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民主严谨,故选A项。
11.1965—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
A.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C.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 D.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这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
12.1958年6月底7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在华北六省市农业协作会议的总结中,讲到了农业合作社的变革问题。他说:“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确立 B.中国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C.农业建设路线有激进倾向 D.生产关系调整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解析】材料“1958年6月底7月初”“像遂平县卫星社已经不是农业合作社,而是共产主义公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农业建设路线有激进倾向,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2023浙江G2高一下期中)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摘编自刘启春等《历史的选择:
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各根据地的土地改革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地改革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月13日,通过了《 》,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地改革前的一切债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 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
(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区的土地改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 (1)方针: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措施: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土地法大纲》。
背景: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要求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各地土改的政策和方法有差异,需要统一的政策指导。
(3)影响: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