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优化集训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优化集训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3 08:3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衢州高一下期末)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
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2.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朝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3.(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4.(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5.(2023浙江高一上期中)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隋唐时期,负责政令审核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6.(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A.虚怀纳谏,治下出现“贞观之治”
B.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C.设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唐蕃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7.(2023浙江温州模拟)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唐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法显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③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④空海到日本传授佛法 ⑤玄奘到天竺取经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8.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他声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这表明刘渊称汉的目的在于(  )
A.借接续汉朝的帝统扩大影响
B.重建灭亡已久的汉朝
C.表明其政权与汉族政权无异
D.尊重王位继承制
9.南朝刘宋时期,“手不知书,眼不识字”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在南朝时(  )
A.政治颓废局面已被打破
B.世家大族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门阀政治已经受到冲击
D.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10.以下是唐代某位皇帝在位时的部分举措,其举措(  )
举措1 经常与辅臣总结隋亡教训,重视与大臣论古说今,探讨治国安邦之道
举措2 关注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去奢省费”,注意节俭
举措3 知人善任,广任贤良,重视对地方官的任用和考核
举措4 兼听纳谏,“从谏如流”
A.为唐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C.直接促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迎来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富强
11.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754年,“在册人户906万,口5 280万”。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
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
1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二、综合题
13.(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一期中)魏晋至隋唐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历史学家朱大渭认为,“孝文帝改革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它以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内迁的数以万计的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更快地融合起来”。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蔡美彪《中华史纲》、
朱大渭《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自古贱夷狄、贵中华”的理念,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与周边各族交融,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交融。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
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汉“更快”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民族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周边各部族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整体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衢州高一下期末)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
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封建化改革,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故A项正确。
2.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朝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解析 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行为说明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故C项正确。
3.(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描述的选官制度,按其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军功取士”“计首授爵”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取士”“计首授爵”是秦国的政策,“郡国孝廉,古之贡士”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因此正确顺序是①③②④,A项正确。
4.(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和诸葛亮两人都想实现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5.(2023浙江高一上期中)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隋唐时期,负责政令审核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故C项正确。
6.(2023浙江绍兴高一上期末)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A.虚怀纳谏,治下出现“贞观之治”
B.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C.设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D.唐蕃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太宗主张民族平等的观念,而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反映了唐太宗民族平等观念的积极效果,故B项正确。
7.(2023浙江温州模拟)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唐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法显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③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④空海到日本传授佛法 ⑤玄奘到天竺取经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玄奘到天竺取经,都属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①③⑤正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人物,时间不符,故②错误;空海是日本僧侣,④表述错误,故C项正确。
8.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他声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这表明刘渊称汉的目的在于(  )
A.借接续汉朝的帝统扩大影响
B.重建灭亡已久的汉朝
C.表明其政权与汉族政权无异
D.尊重王位继承制
解析:刘渊声称自己是“汉氏之甥”,其称帝是为“追尊后主”,称自己为汉王,这是为了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以扩大其政治影响,争取在与其他势力的争夺中居于优势。故选A项。
9.南朝刘宋时期,“手不知书,眼不识字”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小贩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这反映出在南朝时(  )
A.政治颓废局面已被打破
B.世家大族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C.门阀政治已经受到冲击
D.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沈庆之、戴法兴都位居高官,但都出身低微,这反映出当时门阀制度已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冲击。
10.以下是唐代某位皇帝在位时的部分举措,其举措(  )
举措1 经常与辅臣总结隋亡教训,重视与大臣论古说今,探讨治国安邦之道
举措2 关注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去奢省费”,注意节俭
举措3 知人善任,广任贤良,重视对地方官的任用和考核
举措4 兼听纳谏,“从谏如流”
A.为唐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B.造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C.直接促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迎来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富强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中的史实判断相关的皇帝。根据“总结隋亡教训”“从谏如流”等信息,可知这是唐太宗的举措,故选B项。
11.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754年,“在册人户906万,口5 280万”。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
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唐代人口的大量增加,是农业经济繁荣的历史见证。
1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在唐代,无论统治者采取怎样的宗教政策,儒学始终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对维护和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13.(2023浙江A9协作体高一期中)魏晋至隋唐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历史学家朱大渭认为,“孝文帝改革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它以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内迁的数以万计的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更快地融合起来”。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蔡美彪《中华史纲》、
朱大渭《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自古贱夷狄、贵中华”的理念,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与周边各族交融,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交融。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
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汉“更快”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民族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唐朝对周边各部族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整体效果。
答案 (1)特征:时间长;地域广;领域宽。
原因:深厚的汉文化素养;应对统治危机。
影响:导致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北农南迁,加快南方开发;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引发南北之间战争(淝水之战)。
(2)理念:民族平等。
措施:突厥—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吐蕃—和亲(会盟);回纥(靺鞨)—册封。
效果:国力强盛;疆域拓展;边疆开发;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