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强化(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强化(含答案)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3 08: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4.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5.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6.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7.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8.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9.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这说明(  )
A.丝绸之路丰富了商路各国人民生活
B.宋代我国人口增长得益于高产作物引进
C.“丝绸”之路实际是“瓷器”之路
D.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通往美洲的商路
10.下面是19世纪下半叶世界贸易情况统计表。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亿马克 主要国家所占比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50年 145 23.3 10.3 8.9 —
1870年 374 24.5 12 9.1 6
1900年 971 19 9 12 13
据上表可推知(  )
A.英国对外贸易总额逐步减少
B.工业化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英国
D.世界经济中心已转移到美国
11.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12.《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约4 000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这表明(  )
A.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
B.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
C.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
D.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和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 材料2: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 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755件玉器和468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解析] 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中,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据此可以推断,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已经有来往,故D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涉及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和青铜器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涉及商朝确立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妇好墓中所出土玉器的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至于这些原料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到中原地区的,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并且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商王并不能很好地控制外服地区,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中所出土的玉器,其“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并不能说明这些玉器已经“远销至河西走廊”,排除C项。
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解析] 20世纪初,受高佣价吸引,上海妇女纷纷到租界就业;租界开辟后,上海人从事工商业,追求奢侈,“礼教鲜存矣”等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项错误。
4.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大多数城市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说明当时中国消费行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新旧并存,称不上“剧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的关系,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5.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影响双方的交流;C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
6.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胡俑”,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项错误。
7.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解析] 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项正确;西方语言文字中出现向汉语借词现象,不能说明其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实行闭关锁国的明清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文化,B项错误;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8.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的意义,根据材料“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知,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促进了跨国文化的交流,即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比较片面,A项只符合材料中的“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内容,B项只符合材料中“跨文化交流”的内容,都没有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故排除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长期演进”,故排除C项。
9.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这说明(  )
A.丝绸之路丰富了商路各国人民生活
B.宋代我国人口增长得益于高产作物引进
C.“丝绸”之路实际是“瓷器”之路
D.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通往美洲的商路
【解析】中国瓷器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这些都丰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故A项正确;高产农作物引进中国是在明朝后期,故B项错误;唐宋以后的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D项错误。
10.下面是19世纪下半叶世界贸易情况统计表。
年份 世界贸易总额 /亿马克 主要国家所占比重/%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50年 145 23.3 10.3 8.9 —
1870年 374 24.5 12 9.1 6
1900年 971 19 9 12 13
据上表可推知(  )
A.英国对外贸易总额逐步减少
B.工业化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C.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英国
D.世界经济中心已转移到美国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世界贸易总额由1850年的145亿马克上升到1900年的971亿马克,其中美、德的比重迅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故B项正确;英国对外贸易总额逐步减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从对外贸易所占比重不能推得美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英国的结论,排除C项;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欧洲,排除D项。
11.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知,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即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比较片面,没有全面体现材料的内容,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1934年,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约4 000年),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经科学检测,其材料为只见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的海菊贝壳。这表明(  )
A.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始于张骞时期
B.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
C.考古资料可以改变文献资料的结论
D.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具史学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书记载西域与内地交往始于汉武帝时期,但是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 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说明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典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 000年前新疆与东南沿海就有交往,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夏朝时西域与东南沿海交往频繁的结论,排除B项;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是相互印证的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贸易通道,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这一话题,深圳翠园中学和肇庆中学(珠三角组)、揭阳一中和潮州金中(粤东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一次跨区域的交流。下表为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粤东组 材料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 ——《汉书·地理志》 材料2:拓林、黄岗、南澳、樟林、东里、达派、海门、神泉等处皆为出洋之口,巨舶往来海上,运载土货至广州及闽浙,或远达南洋日本,转往外货输入。 ——饶宗颐《潮州志·实业志》 结论1:汉代已经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结论2:潮州地区港口众多,贸易范围广,产品远销海外
珠三 角组 材料3: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葬中最珍贵的是来自波斯的银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炉和深蓝色玻璃片。这些文物证明南越国早期或更前年代广州已与波斯和非洲东岸有海上贸易。 材料4:依历史阶段统计,广东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有4处、秦汉13处、六朝5处、隋唐五代43处、宋元72处、明110处、清代188处。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的类型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结论3: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外贸易的中心 结论4:史迹的数量代表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程度
(1)哪两个结论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同学们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属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话题是“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请任选一个组别加入,列举当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一处历史遗迹,同时谈谈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答案] (1)结论1、2。
一手史料:《汉书》、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
(2)历史遗迹:
珠三角: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怀圣寺光塔、南海神庙、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湾天后庙;佛山南风古灶等。
粤东:汕头樟林古港、凤岭古港;潮州广济桥、龙湖古寨、笔架山宋窑;揭阳靖海港、石碑山灯塔、南门天后宫等。
说明:任答一处遗迹即可,没有说明选择的组别不得分。
认识: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兴衰原因、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阐述,要求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谈。
①发展概况:汉代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
②兴衰原因
兴盛原因:国内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品技艺高超,畅销海内外;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衰落原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航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的建立;中国国力逐渐走向衰退。
③影响: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为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