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1058年王安石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革新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这表明王安石( )
A.体恤民情关注民生 B.洞察时局未雨绸缪
C.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D.以理财为改革首要
2.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人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3.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
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4.下图是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瓷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元宝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陶瓷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受教育程度导致三者地位不同
5.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 )
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
6.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7.元代法律规定:“诸急递铺,辄开所递实封文书,妄入无名文字者,笞五十七。”又规定:“如有怠慢,初犯事轻者笞四十,赎铜,再犯罚俸一月,三犯者决。”这说明元代( )
A.推行民族压迫政策 B.法律条文繁杂混乱
C.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管理驿传工作
8.针对四川易形成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意在( )
A.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C.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
9.(2024·蚌埠统考)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
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10.(2023·常州)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诗以和。诗中写道:“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欧阳修此举旨在( )
A.批评汉朝和亲政策
B.表达强硬的对外态度
C.谋求加入变法阵营
D.支持王安石强兵举措
11.(2024·达州一模)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建立了平准法,设平准官,按长安的物价,将各地运输到长安的物品,贵时抛售便宜时收买。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规定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时,平价收购囤积,待价格上涨过高时,以低于市场价出售。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 )
A.面临统治危机 B.对经济的干预
C.打击豪强势力 D.旨在关注民生
12.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选择题
1.1058年王安石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革新政治,加强边防,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这表明王安石( )
A.体恤民情关注民生 B.洞察时局未雨绸缪
C.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D.以理财为改革首要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上书揭露当时国家在官制、科举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请求革新政治、加强边防,提出理财原则等,表明他洞察时局未雨绸缪,B项正确;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只是王安石上书的一部分内容,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王安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王安石以理财为改革首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人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辽代建立了南北面官制,这是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C项正确;南北面官并不是民族压迫,也不是南北分裂,排除A、B两项;三省六部制
3.13世纪初,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旨在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
C.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
D.使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蒙古征服撒马尔罕(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后不久,有人看到有较多来自中国的工匠和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在一起恢复该城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商人在此经商”,可得出通过战争使当地增加了外来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故A项正确;蒙古西征目的是掠夺人口和土地,并不是与西方国家建立经济联系,排除B项;“未给撒马尔罕带去灾难与痛苦”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蒙古西征确实使统治范围扩大,但这不是题干所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4.下图是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瓷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拿着元宝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陶瓷业成为重要的税收来源
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
D.受教育程度导致三者地位不同
[解析] 根据“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可以看出,读书人在宋代的社会地位,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一定的关系,反映出当时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与税收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读书人的地位,与科举的完善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项;受教育与社会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
5.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张根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岁漕米百二十万石给中都。”《宋文鉴》载,元丰前“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转运以总财赋运输中都。这说明北宋转运使的设置( )
A.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适应了向外输纳岁币的需要
[解析] 材料中“岁漕……给中都”“天下之财,下自郡县而至于转运”,说明北宋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钱粮转运中央,以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B项正确;北宋转运使的设置,不能完全防止官员贪污,故排除A项;宋朝转运使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充实中央财政,防止地方割据,并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岁漕米”“上供钱物”的用途是什么,故排除D项。
6.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大郡州不及万户不置”;至于武臣驻地,则“小郡亦特置矣”。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
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
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解析] 宋初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体现了州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A项不是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且州长官与通判连署文件,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制度僵化,也无法体现因循守旧,排除B项;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排除C项。
7.元代法律规定:“诸急递铺,辄开所递实封文书,妄入无名文字者,笞五十七。”又规定:“如有怠慢,初犯事轻者笞四十,赎铜,再犯罚俸一月,三犯者决。”这说明元代( )
A.推行民族压迫政策 B.法律条文繁杂混乱
C.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管理驿传工作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代对急递铺的规定,违反政府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这说明元代政府对驿传工作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驿站体系的规定,未涉及民族压迫,故排除A项;材料中元代的法律规范且条理清晰,并未反映出繁杂混乱,故排除B项;元代的急递铺不属于私有财产,故排除C项。
8.针对四川易形成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意在( )
A.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C.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可以看出,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打破地区的相对闭塞和独立,防止出现割据势力,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为B项;“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打破了山川形便原则,排除A项;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治理效率,排除C项;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促进交流发展,排除D项。
9.(2024·蚌埠统考)北宋为加强中央对地方州、县官僚的管理,在中央与州之间设置了“路”。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据此可知,宋代的“路”( )
A.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
C.不掌实权影响效率 D.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
[解析] 根据材料“路级官僚机构的办公署地或同置一处,或分殊它处,对州级长官也无直接的统领之权,州府上表奏事可越过路级直通朝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其对州级长官无直接统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项正确;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路,不会成为央地关系的障碍,排除B项;材料无其他信息反映其不掌握实权,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路设置后的财政支出,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
10.(2023·常州)宋仁宗嘉祐四年,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诗以和。诗中写道:“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欧阳修此举旨在( )
A.批评汉朝和亲政策
B.表达强硬的对外态度
C.谋求加入变法阵营
D.支持王安石强兵举措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妃指王昭君,王安石和欧阳修是以汉寓宋,欧阳修诗中的“安能制夷狄”是反问,本意是汉代和亲的做法无法成功,是拙劣的计谋,因此欧阳修反对和亲,即主张强硬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批评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欧阳修诗歌内容的体现,并不是其表达的目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阳修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政见不合,并不赞成王安石变法,排除C、D两项。
11.(2024·达州一模)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建立了平准法,设平准官,按长安的物价,将各地运输到长安的物品,贵时抛售便宜时收买。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规定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时,平价收购囤积,待价格上涨过高时,以低于市场价出售。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 )
A.面临统治危机 B.对经济的干预
C.打击豪强势力 D.旨在关注民生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时,实行平准政策,强化国家对物资的统一调配,控制长安等主要城市的物价和市场;王安石颁布市易法,控制物价和市场。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危机,排除A项;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这些举措未体现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排除D项。
12.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解析] 据材料“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代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元代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而且材料强调的只是四个边疆行省,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现实作用,而D项属于其历史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答案] 利:
(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
(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