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选择题
1.魏帝曹髦(máo)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师瞠目结舌。这与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照。这说明(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B.太学的官学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D.统治者治国思想不断变化
2.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深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无关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社会动荡不安
3.魏晋时期的绘画,在画面造型及线条的处理上,往往追求一种空灵通透的境界,体现出一种超然物表的审美品格,流露出一种虚灵的风致和气韵。这表明当时( )
A.时代思潮影响了艺术创作
B.“三教合一”催生新绘画风格
C.绘画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D.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
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5.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 )
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
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6.唐朝之前,传世经书文字错讹百出,诠释也众说纷纭。唐太宗命令颜师古等校订五经文字,命令孔颖达等为经书重做注解,编撰《五经正义》,共180卷。唐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力求思想的大一统 B.促进理学的官方化
C.纠正儒经中的错讹 D.以儒教为唯一宗教
7.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由此可知( )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C.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
D.佛道吸收儒家传统理论
8.唐朝的丝绸之路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交流频繁,出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局面。这说明唐政府( )
A.经国治民战略的连续性
B.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
C.经略边疆“凿空”商旅之道
D.高度重视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
9.(2024百师联盟联考)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特殊的文化背景
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
10.(2023福建百校联盟4月联测)唐太宗曾诏孔颖达等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作为全国各级官学的统一教材。唐文宗开成二年又刻《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立于国子监太学之前。这一系列行为(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顺应了三教合流的需要
C.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
D.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11.(2023山东滨州高三上期末)下图所示的打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运动。唐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军队,从男人到女人,从接待外客到集会庆贺,该运动风靡全社会。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局势长期稳定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
12.(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唐代“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也“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王忠嗣的《西域图》、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地理著作也不是作者亲涉异域写成,而是他们在鸿胪寺任职时,利用接触外国人的便利条件而写成。这主要表明唐代( )
A.中外文化交流停滞不前
B.丝绸之路发展受阻
C.士人难以形成国际视野
D.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二、非选择题
13.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
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选择题
1.魏帝曹髦(máo)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师瞠目结舌。这与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照。这说明( )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B.太学的官学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D.统治者治国思想不断变化
[解析] 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本土道教的产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因此魏帝与汉代帝王对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太学地位的变化,B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使儒学形成理论体系,C项排除;材料与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无关,D项排除。
2.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他们的作品崇尚写意与和谐,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深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
B.与前人的发展无关
C.得益于书写工具的进步
D.源于社会动荡不安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士人”“将书法艺术提升到表达人生态度和展现思想文化的境界”“力求从书法中寻觅人生的归宿和寄托”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是我国战乱、动荡时期,一些士人寄情于书法,追寻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这源于魏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材料中魏晋士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能体现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故排除A项;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排除B项;书写工具的进步与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无必然关系,故排除C项。
3.魏晋时期的绘画,在画面造型及线条的处理上,往往追求一种空灵通透的境界,体现出一种超然物表的审美品格,流露出一种虚灵的风致和气韵。这表明当时( )
A.时代思潮影响了艺术创作
B.“三教合一”催生新绘画风格
C.绘画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D.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
[解析] 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绘画创作追求空灵通透的境界,作品流露出超然、虚灵的气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属于乱世,当时名士大多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保持着清醒认识,他们在崇尚老庄的基础上形成玄学之风,热爱自然山水,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说明时代思潮影响了艺术创作,故选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佛、道相互融合,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绘画创作的风格,没有体现绘画创作的繁荣局面,故排除C项;宋元时期,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故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解析] 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风格由豪放浪漫到沉郁悲壮,风格有显著的变化,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故选A项;材料表明唐朝社会变迁影响了唐诗的创作,不是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排除B项;唐诗是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无法全景再现社会真实,排除C项;材料表明安史之乱导致唐诗风格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导致唐诗衰微,排除D项。
5.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 )
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
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
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
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
[解析] 材料“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说明唐朝时期的佛教服饰以及同中原本土服饰相融合,体现的是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本土化,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同儒家思想的融合,B项排除;材料与唐朝文化的包容、开放无关,C项排除。
6.唐朝之前,传世经书文字错讹百出,诠释也众说纷纭。唐太宗命令颜师古等校订五经文字,命令孔颖达等为经书重做注解,编撰《五经正义》,共180卷。唐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力求思想的大一统 B.促进理学的官方化
C.纠正儒经中的错讹 D.以儒教为唯一宗教
[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朝统治者重视纠正儒家经书中的错误,并重新注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力求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故选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故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概括,而不是对目的的分析,故排除;D项不符合唐代“三教并行”的时代特征,故排除。
7.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由此可知( )
A.儒学独尊的局面仍未被打破
B.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C.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
D.佛道吸收儒家传统理论
[解析] “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在积极吸收儒家的传统伦理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儒学独尊,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的信息,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故C项错误。
8.唐朝的丝绸之路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交流频繁,出现“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的局面。这说明唐政府( )
A.经国治民战略的连续性
B.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
C.经略边疆“凿空”商旅之道
D.高度重视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政府、民间与沿途国家、民族的商贸和文化双向交流频繁,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与经国治民战略无关,A项排除;“凿空”是张骞的功绩,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贸和文化的联系,D项说法错在“广泛”,排除。
9.(2024百师联盟联考)据考证,《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但从考古发掘来看,魏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很少,且玉器体积狭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配饰几乎没有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特殊的文化背景
B.战争的不断冲击与破坏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时人对现实关注的加强
根据材料“《周礼》中有关玉的规定有百条之多,且玉器的使用数量自春秋起逐步增多,两汉时数量达到空前”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及统治者推崇玉器,尤其是儒学受到尊崇后,玉器使用达到高潮,但魏晋时期风气尚简,大兴玄学,上层阶级更加崇拜虚无与放达,他们不再遵循“君子比德于玉”的礼制,影响了玉器的发展,同时佛教文化兴起,给人们一种新的精神的载体,不需要用玉来装点自己,以上表明,特殊的文化环境导致了魏晋时期玉器数量少、技艺不精,A项正确。
10.(2023福建百校联盟4月联测)唐太宗曾诏孔颖达等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作为全国各级官学的统一教材。唐文宗开成二年又刻《开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立于国子监太学之前。这一系列行为(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顺应了三教合流的需要
C.促进了民间教育的发展
D.扩大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五经正义》和《开成石经》属于儒家经典,唐朝统治者以政府的名义推广儒家学说,这有助于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
11.(2023山东滨州高三上期末)下图所示的打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运动。唐时,从贵族到平民,从宫廷到军队,从男人到女人,从接待外客到集会庆贺,该运动风靡全社会。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局势长期稳定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
据材料可知,唐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尚武之风盛行,使得打马球运动风靡全社会,即马球运动与时代相契合,故选D项;“长期”说法错误,排除A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而非唐代,排除B项;“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说法过于夸大,且经济只是马球运动风靡的一个原因,排除C项。
12.(2023河北石家庄二模)唐代“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也“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王忠嗣的《西域图》、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地理著作也不是作者亲涉异域写成,而是他们在鸿胪寺任职时,利用接触外国人的便利条件而写成。这主要表明唐代( )
A.中外文化交流停滞不前
B.丝绸之路发展受阻
C.士人难以形成国际视野
D.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历史上较出名的描述中外的地理著作并非作者亲历后写成,而是记述的外国人的见闻,且当时对外出还有一定的限制,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安土重迁,对外出流动有一定的忌讳,说明唐朝文学著作和社会的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大,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
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答案] (1)特征: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原因: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2)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