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1.(1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大蒜(suàn) B.花蕾(lěi)
C.挑剔(tī) D.栖息(xī)
2.(1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哪一项?( )
A.彻底 B.粉碎 C.寂莫 D.资格
3.(1分)“旆(pèi)”字的意思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个词语有关?( )
A.制度 B.旗帜 C.方向 D.玉佩
4.(1分)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不以为然(正确) B.见微知著(著名)
C.题西林壁(书写) D.或重于泰山(有的人)
5.(1分)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对他夸夸其谈。
B.他说话时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令人十分讨厌。
C.演到伤心处,不止演员声泪俱下,连观众也纷纷发出叹息。
D.泉州的大街小巷推出了簪花体验,游客们对这一做法赞不绝口。
6.(1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年轻的妈妈嘴角轻轻动着,好像在对孩子说着什么?
B.他退休后的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听听戏呀、搓搓麻将呀。
C.“我也知道,”狮子回答:“可怎么样才能公平地分派尾巴呢?”
D.这抹红,是不懈奋斗的赤子初心;这抹红,是华夏儿女的共同骄傲。
7.(1分)下列诗句中,用来形容中国科技人员在克服困难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的是哪一项?( )
A.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1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培培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进。
B.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在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之一。
D.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赴汤蹈火、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
9.(1分)明明想用对联表达对小学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最合适的是哪一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B.不舍菁菁校园草 难忘款款恩师情
C.今日明月他乡客 故地住人往日情
D.花草逢霖示我心 书案载语传深情
10.(1分)给下列习俗依次选择恰当的寓意,正确的是哪一项?( )
快过年了,奶奶忙着蒸年糕,小孙女疑惑不解,奶奶告诉小孙女:“吃年糕寓意______。”年夜饭桌上,每个人都吃上一口长寿菜,取______吉祥之意。中秋节,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象征着______。
①健康长寿
②万事如意年年高
③风调雨顺
④团圆美满
A.①③② B.②①④ C.③②① D.④②①
11.(1分)下列名句引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懈怠时,我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B.日夜操劳的周总理将一双袜子穿了30年,可谓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典范。
C.小明做错事,被爸爸严厉批评后,给自己鼓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我从小跟着爷爷下地,因此了解了不少农作物的特性。
12.(1分)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①为了改变自己,他努力走出自己的小世界。②也许大家会觉得,杨利伟天生是一个勇敢的人。③他变得喜欢亲近大自然,敢于尝试,逐渐自信勇敢起来。④其实,年幼的他是一个腼腆胆怯的孩子,过年放鞭炮的时候他常会躲在桌子底下。⑤他和父亲一起去登山,和小伙伴去河里游泳,去野外爬树摘果子,渐渐地对户外运动有了兴趣。
A.②④①⑤③ B.②⑤③①④ C.③①④②⑤ D.④①⑤③②
13.(6分)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曾经以为màn cháng 的小学六年时光,眨眼间匆匆liú shì 。我们已不再yòu zhì ,也不再máng mù 。忘不了伤心时,好朋友kuān wèi 的话语;忘不了运动会获奖时,那种热血fèi téng 的感觉;忘不了艺术节上的琴棋书画,那是同学们绽放光彩的舞台。
14.(9分)根据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
(1)老师,您的教导就像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 ”。您用“ ,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诉我们要及时行孝;您用“常将有日思无日, ”劝诫我们要勤俭节约。
(2)古诗有情。我们能感受到“ ,出没风波里”的同情;能感受到“临行密密缝, ”的慈爱;能感受到“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念。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学弈》)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 了,如薄雾,被 了。(《匆匆》)
15.(3分)你读过许多书吧,有一些书拨动了你的心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滨逊漂流记》 《汤姆 索亚历险记》 《骑鹅旅行记》 《童年》
好书推荐卡
书名:
最喜欢的人物:
推荐理由(内容好在哪?有什么启发?):
16.(9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材料二】
劳动课程分为三大类,每一类由若干个任务群组成。
(选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材料三】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开发了陶艺、刺绣、剪纸、藤编等43门劳动教育课程,编写了4本校本教材。“这些课程都是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根据他们的兴趣开设的,很受学生欢迎。”校长欧阳玲说,以藤编课程为例,孩子们可以自由设计造型、挑选色彩,在老师指导下,慢慢掌握技巧,既锻炼手工能力也考验耐心,还能从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一些学校还尝试将劳动课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让学生收获多重学习效果。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中草药三字经,在数学课上用不同的方法丈量地块面积,在音乐课上学唱中草药歌谣……从中草药的种植、采集、晾晒到制作香包,各学科知识融合交汇。
(选自《光明网》2024年5月)
(1)下列说法符合三则材料意思的是哪一项?
A.2023年9月秋季,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B.只有在劳动课上才能体现劳动教育,语文、美术等学科没办法渗透劳动意识。
C.实施劳动教育,只能通过校内的劳动基地安排劳动实践,才能让学生学会劳动。
D.除了在学校开设劳动课,还可以通过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劳动课程分为三大类,共设置十个任务群。
B.劳动课程对不同年级的孩子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C.劳动课程中“整理与收纳”和“传统工艺制作”两项任务贯穿一至九年级。
D.宁宁上二年级,要学习的任务包括“公益劳动”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
(3)从材料可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劳动课?
①根据兴趣开设
②与其他学科融合
③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④自由设计造型、选择色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采访调查中,有家长认为:“劳动不是必考科目,不必上劳动课。再说了,学习那么紧张,不能把时间花在劳动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作答,至少写出两点理由支持你的观点。
17.(14分)阅读《让静电不再噼啪作响》,完成下列各题。
让静电不再噼啪作响
董晓秋
天气渐冷,空气里开始变得“电量十足”。梳头时,头发越梳越乱,甚至立起来;脱衣服时噼啪作响,甚至伴有蓝光;摸门把手、拉铝合金窗户,甚至开水龙头时,手都会感到触电似的刺痛,这些都是静电导致的。为什么会产生静电?有什么消除的办法吗? 生活中,静电多以接触性静电为主,即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有静电的物体时,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动到低电势处,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于是不带电的物体就产生了电。干燥的室内往往是“电荷纷飞”的高危地带,由于空气湿度小,化纤衣物、地毯、坐垫、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用手触摸带电的水管、电器、金属门把、电视荧屏,甚至开关等,会感觉被“电”一样,有麻麻痛痛的感觉。如果静电聚集达到一定的电压,人接触时,就会产生“触电”现象。静电虽然电压大,但人体的电阻也非常大,其电流小,所具有的能量较小,所以不会危及人的生命。 但是,电压大于7000伏特的静电,便可改变人体内固有的电位差,影响脏器功能。对疼痛较敏感的人被电到时会感觉不好受,一些化纤内衣产生的静电或火花,有时会导致人体瘙痒难耐。带静电的物体极易吸附灰尘,电视机荧光屏上大量的静电荷,对灰尘有很大的吸附力,这些灰尘也可能落在人体皮肤上,导致斑疹、痔疮等皮肤病。 如何避免静电给生活带来的这些麻烦呢?一是从源头减少静电的产生。尽量选择棉、麻、丝等天然纺织物做成的内衣、床单、被革等,少穿化纤质地的服装;卧室内尽量不放或少放家用电器,避免人体与电器在近距离产生电场而碰触起电;看电视最好距离电视机2米以上,使用电脑、手机时尽量离远些。二是减少静电积聚。可采用增加室内湿度的办法,在地上洒点水、放一盆水、打开加湿器都是好办法:使用电气设备前,简单地用清水洗手、擦干,也可防止静电吸附在人体上。三是释放静电。用钥匙等小金属器件或绝缘的抹布先碰触一下可能会引起静电的物品,再用手触碰,就不会被电到了。
(选自《生命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②从大家熟悉的现象写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写了静电的三种表现:头发立起、伴有蓝光和触电般刺痛。
④总结全文,引出下文从静电产生的原因及消除静电的方法这两方面来介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静电电压大,人体的电阻也非常大,其电流大
B.如果静电聚集没有达到一定的电压,人接触时,就不会产生“触电”现象。
C.卧室内不放或少放家用电器,避免人体与电器在近距离产生电场而碰触起电。
D.电压大于7000伏特的静电,便可改变人体内固有的电位差。
(3)“电荷从高电势处移动到低电势处,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于是不带电的物体就产生了电。”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作比较
B.打比方
C.下定义
D.列数字
(4)第四自然段用上“一是”“二是”“三是”等词语,这样表达好在哪?
A.条理清楚
B.内容具体
C.通俗易懂
D.科学详实
(5)“如何避免静电给生活带来的这些麻烦呢”中的“麻烦”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冬天到了,妈妈对噼啪作响被“电”到的现象感到很烦,她换上了纯棉的床单,在手上涂抹护手霜。她采用的是哪些消除静电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说明。
18.(17分)阅读《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完成下列各题。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桶。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唯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小学读本》2015年第4期)
(1)下列对朋友给我带来的月饼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鱼翅做馅
②外层起酥
③洇着金黄的油
④装在红漆木盒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等到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为什么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
A.我们在等祖父买月饼回来,体现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
B.祖父去很远的地方买月饼,生动地刻画了祖父天真烂漫的形象。
C.等待着朋友给我们送月饼,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对月饼的渴望之情。
D.祖父买月饼时,在路上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3)第七自然段“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对于“邸”这个动作,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描写了吃月饼的过程,担心一下子吃完被母亲责备。
②写出了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月饼,表现了月饼的弥足珍贵。
③体现了月饼的美味以及我们对月饼的喜爱之情,表现童真童趣。
④说明在母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我们懂得了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最后一段描写祖母把月饼分送给邻家的孩子,主要用意是什么?
A.体现祖母的善良与淳朴
B.突出了孩子童年生活的快乐
C.表达了一家人的幸福与快乐
D.指出邻家的孩子没有月饼的可怜
(5)短文写了“我”丢月饼,外祖母也丢过月饼,原因一样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作答。
(6)短文中,“中秋前一个星期”和“中秋这一天”哪部分内容详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读者认为,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但前三个自然段却描写包装精美的月饼,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掉,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9.(30分)作文。
从小到大,你一定经历过许多的特别:一次特别的旅行,一个特别的生日,一张特别的纸条,一场特别的义卖,一堂特别的课……都令人回味无穷。请围绕“特别”写一篇作文,把特别之处分享给别人。 要求:(1)题目自拟;(2)把重点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3)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答】A、B、C正确。
D 有误,“栖息”的“栖”应读“qī”。也泛指居住或停留,指不安定的样子。
故选:D。
2.【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寂寞:孤单冷清。
故选:C。
3.【答案】B
【解答】“旆(pèi)”字形声字,本意是古代旌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引申泛指旌旗。
故选:B。
4.【答案】B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见微知著: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著:明显。
故选:B。
5.【答案】A
【解答】A.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B.盛气凌人:形容态度傲慢,气势逼人。
C.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痛地哭诉。与语境相符。
D.赞不绝口:不停地称赞。与语境相符。
故选:A。
6.【答案】D
【解答】A.有误,句子为陈述句。
B.有误,“无论何时翻开”“遛遛鸟呀”都是句子间的一般停顿。
C.有误,“狮子回答”为提示语在中间。
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答】A.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诗人借马抒情。
B.诗句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诗人借竹子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
C.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般用来比喻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D.诗句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将早春的景色与晚春的景色对比。
故选:B。
8.【答案】D
【解答】选项A有语病,应该将“改进”改为“提高”,而“改进”一般用于对事物的具体改善。选项B有语病,因为“防止”本身就有否定的意思。选项C有语病,因为前面已经提到“玛丽 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否则“唯一”和“之一”在这里的用法会自相矛盾。
选项D没有语病: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赴汤蹈火、流血牺牲换来的。
故选:D。
9.【答案】B
【解答】A.该对联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
B.该对联表达对小学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C.对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D.喻义用文字来传达情感。
故选:B。
10.【答案】B
【解答】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夜饭桌上,取健康长寿吉祥之意。
故选:B。
11.【答案】C
【解答】A、B、D项正确;
C项有误,“咬定青山不放松,竹根深深扎进岩石的缝隙之中,做人有气节。与“做错事,给自己鼓劲”不搭配。
故选:C。
12.【答案】A
【解答】这几个句子讲述的是杨利伟努力改变自己的过程。首先写“也许大家会觉得,接着写“其实,过年放鞭炮的时候他常会躲在桌子底下”,他努力走出自己的小世界”——“他和父亲一起去登山,去野外爬树摘果子,最后写结果“他变得喜欢亲近大自然,逐渐自信勇敢起来”。
故选:A。
13.【答案】漫长 流逝 幼稚 盲目 宽慰 沸腾
【解答】故答案为:
漫长 流逝 幼稚 盲目 宽慰 沸腾
14.【答案】(1)润物细无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 莫把无时当有时;
(2)君看一叶舟 意恐迟迟归 今夜月明人尽望;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微风吹散 初阳蒸融。
【解答】(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止。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父母却已经亡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的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担心孩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曰:非然也”出自《孟子 告子上》的《学弈》,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说:不是这样的。
(4)出自朱自清的《匆匆》。文章紧扣“匆匆”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故答案为:
(1)润物细无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 ;
(2)君看一叶舟 意恐迟迟归 ;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微风吹散 初阳蒸融。
15.【答案】《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这部作品情节曲折,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英勇无畏、理智明达、坚强而有韧性,喜欢挑战与冒险,动手能力强,并且不服输的人。同时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在漫长的旅程中,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团结合作,是我们成功的重要支柱,让我们也要学会面对挫折与磨难,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解答】作答时明确《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主人公。
如:《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 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讲述了鲁滨逊在海上航行中。他与狂风巨浪搏斗。为了生存,独自一人建造住所和船只,捕鱼,救出被人追赶的俘虏……最后终于获救,随船返回了英国、理智明达,喜欢挑战与冒险,并且不服输的人。
由《鲁滨逊漂流记》可以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在漫长的旅程中,坚持不懈、团结合作,让我们也要学会面对挫折与磨难。
故答案为: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
这部作品情节曲折、理智明达,喜欢挑战与冒险,并且不服输的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让我们也要学会面对挫折与磨难。
16.【答案】(1)D;
(2)D;
(3)B;
(4)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解答】(1)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A.不符合题意。根据“2022年3月,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B.不符合题意。根据“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分析可知:在劳动课上能体现劳动教育、美术等学科可以渗透劳动意识。
C.不符合题意。根据“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分析可知:可以从多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因此题干的表述不符合三则材料意思。
D.符合题意。
故选:D。
(2)考查图表的阅读理解。
A、B、C正确。
D.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分析:宁宁上二年级,因此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D。
(3)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A、C、D不符合题意。
B.符合题意。结合”根据他们的兴趣开设的,孩子们可以自由设计造型,慢慢掌握技巧,还能从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一些学校还尝试将劳动课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选择色彩的劳动课。
故选:B。
(4)考查看法观点的阐述。作答时观点要正确,语句要通顺。
如: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故答案为:
(1)D;
(2)D;
(3)B;
(4)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
17.【答案】(1)D;
(2)A;
(3)B;
(4)A;
(5)影响脏器功能,让对疼痛较敏感的人感觉不好受,导致人体瘙痒难耐,导致斑疹、痤疮等皮肤病;
(6)通过增加湿度减少静电积聚。从源头减少静电的产生;释放静电。
【解答】(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为什么会产生静电?”连续提出两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头发越梳越乱;脱衣服时噼啪作响;摸门把手,甚至开水龙头时,这些都是静电导致的”写了静电的三种表现:头发立起。总结全文。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结合“静电虽然电压大,其电流小,所以不会危及人的生命”分析,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第四自然段用上“一是”“二是”“三是”等词语,一目了然。
(5)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理解。结合“如何避免静电给生活带来的这些麻烦呢”句可知。结合“电压大于7000伏特的静电,影响脏器功能,一些化纤内衣产生的静电或火花。带静电的物体极易吸附灰尘,对灰尘有很大的吸附力,导致斑疹,让对疼痛较敏感的人感觉不好受,导致斑疹。
(6)本题考查阅读的迁移能力。由“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把衣物换洗——下,即可去除衣物上的静电,可以把衣物挂到充满水蒸气的浴室里,使用的是通过增加湿度减少静电积聚。尽量选择棉、麻、床单;卧室内尽量不放或少放家用电器,使用电脑。三是释放静电,再用手触碰,另外的方法还有:从源头减少静电的产生。
故答案为:
(1)D;
(2)A;
(3)B;
(4)A;
(5)影响脏器功能,让对疼痛较敏感的人感觉不好受,导致斑疹;
(6)通过增加湿度减少静电积聚。从源头减少静电的产生。
18.【答案】(1)B;
(2)A;
(3)D;
(4)A;
(5)“我”和祖母扔月饼的原因不一样。“我”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月饼味道怪异,“我”和家人实在是吃不下。祖母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祖母忘了藏月饼这件事,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
(6)“中秋这一天”的内容详写,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表现童真童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7)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前三个自然段却描写包装精美的月饼,但是不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因为开篇写包装精美的月饼虽外观好看但难吃的情节,引出对童年牛皮纸包装月饼的回忆,从而引出本文主要情节。两者又形成对比,突出了对儿时月饼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解答】(1)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朋友去北京。红漆木盒装着、雍容,鱼翅做的馅,家人都只吃了一口,朋友给“我”带来的月饼是“鱼翅做馅”“装在红漆木盒里”。
(2)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等到中秋节那天晚上,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体现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
(3)考查了字词理解。结合“煤油灯下,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句子“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中的“舔”这个动作,表现了月饼的弥足珍贵,表现童真童趣,我们懂得了将好东西留着慢慢吃。
(4)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自是没钱买月饼,别人家欢歌笑语。祖母说。遂踮着小脚。回家来安慰我们,比自己吃掉好”可知,主要用意是体现祖母的善良与淳朴。
(5)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味道怪异,就放下了,但终究。余下的,丢进垃圾桶,“我”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月饼味道怪异。结合“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可知,等她记起时,不得不扔掉。
(6)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在中秋前一个星期,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搁在一个大缸里,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很浓,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五个一包。他动作舒缓,那动作无疑是美的。我们的心,朝着一个日子飞翔。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我们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跑过去迎接。祖父说,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用小手托着。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中秋这一天”的内容详写,表现童真童趣。
(7)考查了开放探究。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但是不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引出对童年牛皮纸包装月饼的回忆。两者又形成对比。
故答案为:
(1)B;
(2)A;
(3)D;
(4)A;
(5)“我”和祖母扔月饼的原因不一样。“我”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月饼味道怪异。祖母扔月饼的原因是因为祖母忘了藏月饼这件事,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
(6)“中秋这一天”的内容详写,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我们”对月饼的向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7)短文的题目是“牛皮纸包着的月饼”,前三个自然段却描写包装精美的月饼,因为开篇写包装精美的月饼虽外观好看但难吃的情节,从而引出本文主要情节,突出了对儿时月饼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19.【答案】
一件特别的礼物
10月7日,这个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对我来说却很重要,因为这天是妈妈的生日。
既然要过生日,当然要送礼物啦!以前还没单独送给妈妈礼物呢。可送什么好呢?生日贺卡?不行,没有新意;鲜花?也不行,第二天就焉了;新衣服?还是不行,我没有那么多钱哪……难道就没有既省钱又实用的礼物吗?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礼物:“优惠券”!妈妈平时工作很辛苦,爸爸工作又忙,家务活都落在了妈妈一人身上。有了“优惠券”,妈妈干家务累时,就可以用一张,让我来替她干,顺便让我分担一部分她的劳累,这是不是很有创意呢?
我马上找来一张硬纸,把它平均分成16小块,分别写上“洗碗券”“扫地券”“捶背券”和“任意指挥券”,每种四张。写完之后折好,悄悄地走到妈妈面前,大声说:“这是您的生日礼物,有了它,您就再也不用为一大堆家务而烦恼了!”妈妈打开纸,看到一张张“优惠券”,非常激动,一下子紧紧抱住了我,弄得我喘不过气了,直呼“救命”。当晚,妈妈就“报销”一张“洗碗券”,我也遵守诺言干起了家务。这下老妈可解放了,就到客厅看电视去了!她可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看来这“优惠券”还真有效呢!
看着无比幸福的妈妈,累得满头大汗的我心里美滋滋的,只想笑。
【解答】范文:
一件特别的礼物
10月7日,对我来说却很重要。
既然要过生日!以前还没单独送给妈妈礼物呢?生日贺卡,没有新意?也不行;新衣服,我没有那么多钱哪……难道就没有既省钱又实用的礼物吗,终于想到了一个礼物:“优惠券”,爸爸工作又忙。有了“优惠券”,就可以用一张,顺便让我分担一部分她的劳累?
我马上找来一张硬纸,分别写上“洗碗券”“扫地券”“捶背券”和“任意指挥券”。写完之后折好,大声说:“这是您的生日礼物,您就再也不用为一大堆家务而烦恼了,看到一张张“优惠券”,一下子紧紧抱住了我,直呼“救命”,妈妈就“报销”一张“洗碗券”。这下老妈可解放了!她可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看着无比幸福的妈妈,只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