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3 08: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1941年11月,延安召开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出18名政府委员,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占7名,略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白文焕递补。徐特立出现此举动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政策深得民心
C.参议会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颁布“推恩令” ③设刺史 ④铲除宦官势力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3.传统的英国社会,只有贵族、高级僧侣以及上层社会家庭的子女才普遍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十八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陆续出现由教会设立的慈善学校、应工厂需求而开设的工厂学校以及由私人经营的私立学校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资本主义民主影响教育发展 B.政府职能演变助推教育转型
C.工业革命促使教育变革 D.科学进步引发教育转型
4.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高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5.毛泽东在出访前的前一个月反复告诉苏联人,他希望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以替代1945年苏联与国民政府之间的条约。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较量后,苏联终于做出巨大让步,同意与中国签订同盟条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当的是
A.体现了“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不利于中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C.苏联的让步有基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考虑 D.中苏结盟有助于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
6.2003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报道说,人口生态学家威廉·萨瑟兰对6809种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统计后发现:“根据人口规模和下降趋势来看人类语言的濒危程度比鸟或哺乳动物要大得多。”下列选项中,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B.《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C.《世界遗产公约》 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7.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8.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织( )
A.关贸总协定 B.布雷顿森林会议成员国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9.查士丁尼即位后,即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的罗马法编纂委员会。在随后的三年时间中,整个团队几乎搜罗了罗马史上所有的不自相矛盾的法律条文,经过系统的筛选整理之后,汇编为《罗马民法大全》。由此可见,该法典( )
A.体系完备且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B.集中体现君主的意志
C.协调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的关系 D.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10.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文化氛围的宽松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1.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说:“中国愿启动‘中国东盟健康之盾’合作倡议:包括再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新冠疫苗无偿援助……帮助东盟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一提议体现出我国
A.外交政策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B.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C.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1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13.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形象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据表可知,中华龙形象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
A.体现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
B.表明先秦时期区域文明特色鲜明
C.反映中华民族图腾意识的不断强化
D.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
14.从改革内容来看,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存在巨大差异,但也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二者的共性是在于(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 D.加强民族融合的努力
15.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如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6.图1、图2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线路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运河线路影响行政区划 B.政治中心影响运河走向
C.东西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起
17.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其特权。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官制度阶级差异的消失 B.民主共和思想不断传播
C.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D.政党政治已经基本实现
18.唐朝前期发生瘟疫之时,仅见于局部地区,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及五代时期,随着频繁的战争,大规模的瘟疫逐渐蔓延。这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影响国家中央集权 B.瘟疫持续扩展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C.战争频繁是瘟疫蔓延的决定因素 D.王朝一统对遏制瘟疫的重要作用
19.中世纪的英国,对病人的救治是围绕宗教礼仪展开的。到了近代早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这种陈旧的方式逐渐被抛弃了,医院中的神职人员越来越少且不再参与具体的医疗活动,医疗由医院雇来的专业医生负责。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A.人文主义精神兴起促进医疗近代化 B.医疗卫生发展摆脱了宗教观念影响
C.近代医院组织管理方式趋于制度化 D.科学革命发展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20.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
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
21.下面为2003—2009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周边地区和欧洲北美的情况曲线图(单位: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B.多边外交不断发展深化
C.与发达国家的政治冲突增多 D.外交形势逐步趋向缓和
22.东晋初年,政府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设置了侨州郡县,侨州郡户“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免调役),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这一措施的实施( )
①保障了门阀士族的特权②有助于吸引中原人口南迁
③推动了南方土地被开垦④简化了东晋地方行政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谱牒一般记录家族关系、社会等级等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唐太宗时期,“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C.门阀士族势力削弱 D.中央集权不断的强化
24.唐代台谏官的任命主要受宰相的控制,但自宋代开始,其任命“必由中旨”。宋朝还规定,御史弹劾不必有实据,可“风闻奏弹”,即使与事实不符也不会治罪。宋代监察机制的调整旨在
A.提高监察地位 B.推进司法公正 C.侵夺宰相权力 D.强化君主专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5.(10分)材料一 在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力。在此基础上,近代国际法奠基人格劳秀斯(17世纪)主张国与国之间战争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材料二 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节选自《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材料三 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非战公约》(1928年)
(1)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西方大国对战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26.(12分)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0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0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黄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近代英国城市治理进行历史解释。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一进行对比。
(3)以上两则材料是针对中外城市治理的两则不同史料。针对该话题,你还可以提供哪些研究思路?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所示为15~18世纪欧洲人口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图所示为二战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口迁移的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国际移民的主要方向并分析其原因。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做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据统计,1949年9月至1954年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
——摘编自《中国的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发展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A
6.D
7.B
8.A
9.D
10.A
11.B
12.C
13.D
14.C
15.C
16.B
17.B
18.D
19.A
20.C
21.A
22.B
23.C
24.D
25.
26.(1)背景:①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教育的发展。②政治民主化,政府的重视。③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推动。
特点:立法保障;内容丰富,涉及经济、政治多方面;重视妇女、儿童权利,推动公平。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英国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2)历史信息(其实还是命一个论题):甲午战争后,政府推动城市治理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背景)。清政府迫切通过立法、改革、经济治理等方式整治城市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象),以此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城市治理近代化,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
(3)对比西方的城市治理,中国城市治理起步晚,相对落后,受工业化影响较少(不同点),均由政府进行推动,立法保障,形式多样,治理范围广(相同点)。以上6点,除了论题,其他五点涉及四点即可,但历史阐述和对比需同时涉及。
27.(1)方向:从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理由: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美洲土著居民锐减;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贸易将非洲黑人掠卖到美洲。(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方向:向美国(北美)、西欧流动。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推动;现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东欧剧变后,长期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西欧、北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答出三点即可)
28.(1)特点:1954年宪法奠定法制基础;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加快立法进程(初步形成法律体系)。原因:政权初立,法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巩固新政权、维护革命成果的需要;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保障。
(2)新发展: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意义:对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