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朱绘陶华盖圆壶是是河北省邯郸百家村古墓出土的文物,这也表明当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作为 私有财产为墓主人所有。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朱绘陶华盖圆壶
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玉钺等百余件
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
2. 司马迁《史记》中的“本纪”是指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而项羽是唯一一个不会帝王却入了本纪的人。不过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司马迁与刘知几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情感倾向的影响
3.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5.宋代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是
A丝织业 B.印刷业 C.造纸业 D.棉纺织业
6.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它源于明朝初年的人口大迁徙,它以以直隶语言为基础,留有一些山陕韵味。演唱上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尚简练,不尚花哨,慷慨悲歌的唱腔和大气的表演形式使其远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7.明清时期,南粮运往北京,政府以铜铁互换,中央则派员轮流督粮,一般由商帮派人运粮赴京城,将政府支付的铜铁运回南方,第二年则由商帮派员运铜铁至江南等地,再将应交的铜价买粮运回京城。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出商帮势力的壮大
D.推动了赋税制度的改革
7. 民国著名人物谭延闿是癸卯(1903)科进士,按惯例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但此科进士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
A. 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 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 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 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8. 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 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 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 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 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9. 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夺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自1961年起,中国队连续在三届世乒赛中战绩辉煌,宣告世界乒坛“中国时代”的到来;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综上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 )
A. 掀起全球乒乓球热潮 B. 实现了体育强国梦想
C. 兼具媒介和政治属性 D. 已成为民族文化象征
10. 下图为截止到2020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和机动车驾驶人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 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 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 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 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11. 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
A. 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 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 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 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12. 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 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 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 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 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13. 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 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 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 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14. 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 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 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 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 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5.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
A. 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 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 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 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16.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 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 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 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 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二、非选择题
17. “文化的差异与消弭”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 六国 秦国
①铜陶器物演变 连续性 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②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 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③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一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指出材料一中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的全球史”
近代以来,英国的时间概念经历了国家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片段一 时间国家化
1675年,英国建立了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负责测量经度。
1714年,英国政府成立“经度委员会”,提供奖金及专利来征求准确测量经度的方法。
1735—1761年,哈里森发明精确的海钟,以时间测量经度(一小时对应15度),经度诞生。从此,英国的舰船能够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
1771年,英国工厂主阿克莱特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广告:“本人急需两名精通机械零部件设计业务的钟表匠,同时诚聘熟悉轮齿啮合连接业务的技术人员若干名。”
1798年,英国钟表匠发起抗税请愿活动,他们认为:“棉纺业和毛纺业完全受患于钟表制造工匠……”1840—1855年,英国98%的公共时钟设置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片段二 时间全球化
1864年,通过连接格林尼治时钟的电信电缆,开普敦鸣放正午炮,传达英帝国时间。
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学家代表大会召开,法国人强调中立原则来反抗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权威地位,并联络其他国家反对英美发起的决议,但大会最终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成为世界计算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1924年开始,格林尼治天文台每一小时会向全世界发放调时信息。
——摘编自【美】奥格尔《时间的全球史》 请回答:
(1)根据片段一,分析英国能完成“时间国家化”的原因。
(2)根据片段二,指出英国推进“时间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3)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时间的全球史”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独立后追求民族自主性,成为一个市场封闭的国家,片面强调重工业的战略引发粮食危机、财政赤字 居高不下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他们认为,其经济困难和危机的症结就在于国家干预过多,国有成分太高。因此,1980年以后逐渐实行经济自由化,对原有的混合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具体包括:扩充私营企业的 经营领域,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部分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减少财政开支, 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降低财政赤字;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降低关税税率,对出口加工区 和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这些改革推动了印度经济发展,但印度缺乏有力、稳定的中央政府,政治领袖们 一直没能克服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影响了经济改革进程。
——摘编自孙培钧、华碧云《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表11980—1999年中国与印度GDP年均增长率比较
中国 印度
1980—1990 10.1 5.8
1990—1999 10.7 6.1
表2 1999年中国与印度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中国 印度
人口(百万) 1258 998
人均GNP(美元) 780 450
国内总投资/GDP(%) 37.3 23.3
1997年人均电力消费量(kWh) 714 363
1998年人均寿命 男子68岁,女子72岁 男子62岁,女子64岁
1998年识字率(15岁以上、%) 男子:91;女子:75 男子:67;女子:43
出口额(百万美元) 194300 38285
出口/GDP(%) 19.7 8.5
直接投资额(百万美元) 40319 2155
——摘编自小岛真《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印两国经济改革成效。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这是国家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必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的内容摘要,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录 子目 关键词摘编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的产生 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
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
城市的产生 功能、布局、典型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第11课近代以来 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 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 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交通、贫富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并加以阐释。(要求:主旨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A B B B C D C D B A B D D
二、非选择题
17.(1)商鞅变法。
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等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
/东方六国变法不够彻底2分;
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等现象,则反映出秦国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秦国变法彻底2分。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对区域文化采取宽松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汉武帝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
18.【答案】(1)原因:对外-航海业发展;政治-英国政府政策推动;时间技术-天文与钟表技术;经济-工业革命、工厂制。
(2)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3)认识作答应包含以下三个逻辑角度:
时间全球史的内涵-是什么;
内涵,“时间的全球史”人类对时间认知和利用由多元分散到统一协作的历史/体现人类发辰…发展。
时间全球史的本质-为什么;
本质,“时间的全球史”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人类开辟新航路以来通过世界市场不断发展全球化日益发展;自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三次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日益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国之间竞争激烈,国家实力强的国家掌控全球时间的标准控制,以帮助其霸权的确立与维护;(经济角度,科技角度、国际关系角度,任答两个角度得4分。)
时间全球史的评价-怎么样。
评价,“时间的全球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认识与利用的不断深入,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是“时间全球史”是西方提出的,具有西方中心论的特点,我们要强调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合作共赢。
19.【答案】
(1)从背景看,原有经济体制弊端;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发展需要。
从内容看,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鼓励和扩大出口贸易。
从影响看,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每个角度2分,共6分,其他角度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印度,有较大发展,但问题比较多;原因:缺乏有力而稳定的中央政府/党派利益的局限性/政治的不稳定;
国民文化素质低。(成效1分,原因1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3分。其他角度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中国,成就巨大;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局的稳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成效1分,原因1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3分。其他角度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答案】
示例:
主旨: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
说明:
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一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 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 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 市社会,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民居也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
总结,人类的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断进步的结果,但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促进人类不断改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