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09: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按情感变化调整诗歌语言形式的技能。
2、理解诗人对苦难命运的反抗和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黑暗土地的眷恋,及对生育养育祖国的感恩挚爱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感受诗人对祖国真挚、炽热的爱。
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新课导入】
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大堰河》《北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题目解说】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层次结构】
全诗13行,104字,分为两节。
第一节(1~6行),直抒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即将获得解放的信念。
第二节(7~13行),集中描写作者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了他对祖国解放的期盼。
【中心思想】
(一)中心思想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全文分析】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
明确:土地、河流、风、黎明
2.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
河流——象征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3.“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5.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明确:“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同情。
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