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配套教学设计(9)

文档属性

名称 鹧鸪天 配套教学设计(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2 10:25:2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相关常识。
2、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本词。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3重点难点
1、词的上片“破”和“鸣”字非常传神,简要分析。
2、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做,体会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心境。
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领悟这两句流露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鹧鸪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学生大声朗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幻灯展示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内容呢?引出本课内容。
二,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感知这首词的内容。
2、理解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本词。
三、明确学法
运用“三赏”阅读法,知道赏“情”、赏“技”、赏“妙语”的内容,并会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品味诗词。
四,自读词文,初赏情感
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3、教师评价,点明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并介绍作者。
4、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五.再读技法,理解内容:
1、题目解说
“鹧鸪天”是词牌,“代人赋”是题目,实际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文全解:
诗意:田里的桑树冒出嫩芽,邻居家蚕种已孵出幼蚕。小黄犊在草坡上鸣叫,斜阳映照着带有几分春寒的树林,树林上空飞着一只只回巢的乌鸦。
远的、近的山峰连绵不断,路是纵的、横的、斜的互相交错,有卖酒的,也有买酒的。城里的桃、李花不是愁风就是愁雨,可农村的荠菜花却不愁,而且开得十分茂盛。
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象?说说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想象芥菜花的形象,领悟这两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六,思路点拨
<1>这首词描绘的景物有桑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寒林、暮鸦、山、路、酒家、桃李、荠菜花。景象特点:词中的景物点染出生机勃勃的早春农村风光,组成的是一幅富有生命力的农村生活气息图。
<2>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比,借景抒情,赞美乡野溪头迎风开放的荠菜花,表达了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从而流露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七.小结
这首词寓议论、抒情于写景之中。作者以细腻之笔描绘农村早春的景色,清新疏淡,以粗线条勾勒山和路,也描绘了农村美好和充满生机的生活,寄寓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