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春夜喜雨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2 10:28:3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体味文中的字词,背诵并默写本诗。(重点)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春夜喜雨》是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索”中的赏析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斑斓春色”,从朱自清的《春》到林斤谰的《春风》,在这一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来展现“春”的色彩,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能够对大自然的伟大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情趣。《春夜喜雨》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的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关文学常识,体味文中的字词,背诵并默写本诗。
难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一)情境创设(导入): 有位哲人说过“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的确是这样,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温暖就会来临。出示幻灯片“春雨图”———画面投影展示:青山、小河、黄柳、绿草、野径、斜风、细雨和飞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探究,抓特征对景物作口头描述,谈感想说体会,教师作适当点评,导入新课。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 (二)出示学习目标  (指名学生简介作者 后老师补充)杜甫:唐代诗人(712--770)字 :子美 , 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也因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  “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  “诗圣”。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三)、整体把握诗歌:      1、 (教师导入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请问:题目《春夜喜雨》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指名发言)“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因何而喜呢?(指名回答)因雨而喜。 2、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和思想基础: 1)因为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好坏,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淳朴的思想感情。     3)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四)、整体感知,树立探究目标  在“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听录音读—分组读—最后齐读”的基础上,由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你是否喜欢它,喜欢它哪些方面等。学生领悟到以下内容:这首诗语言锤炼精工;拟人、对比手法表现力强;创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学生归纳并树立起探索研究的重点:①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欣赏诗文:质疑问难,探究语言和意境  在学生充分诵读、自学、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分项讨论   (师生共同欣赏)                                                                                             1、在讲首联: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时,出示自然界中万物在春雨滋润下情景的图片,让同学们品味诗句中用词的妙处,师生共同探讨。 (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乃:于是,就; 发生:指春雨催动植物萌发生长; (1).思考: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一个”好”字既是作者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出作者欣喜的心情.  (2)好在何处? (同桌讨论后,指名后回答) 因为它“知”时节,而且“当春乃发生”。       (老师补充)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 (3)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怎能不令人欣喜呢?(指名回答) 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4)“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在讲颔联:随 风 潜 入 夜 , 润 物 细 无 声时,出示万物在春雨滋润下的图片,让同学们体会春雨好在何处?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1)  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 (指名回答) (2)“夜”,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指名回答) 好在润物。 (3)如何润物?(生回答) 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 (4)春雨如何来呢?(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 (5)“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指名回答) 无声。还是拟人。                                                                                       (6)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学生回答) 是从听的角度。 (老师补充)随 风 潜 入 夜 , 润 物 细 无 声。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7)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 (老师补充)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3、在讲颈联:野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时, 用幻灯片出示春江夜雨图让同学们感受诗句的含义,谁能描述一下此联描写的什么景色? 乌云浓厚,一片漆黑。小路辨别不清,只有江上一星火光。作者在这里用“火光”反衬“云黑”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问题 (1).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                                                               (2).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指名回答) 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4、 在讲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时,先用幻灯片出示花朵雨后姿态和万紫千红的图片,让学生理解   晓:            湿:          重:         的意思,感知诗句的含义,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 这一联是在描写雨还是描写花?与“喜雨”的主题有关吗?离题吗?(指名回答)         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这些是诗人看到的景色还是联想到的 景色?                                                                      (老师指出)那么这两句是诗人想象的,明天早晨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  怎不让人高兴呢? (六)、板书设计:                                                       好雨知时           刻画雨景           实写                  带来生机         当春发生     春夜喜雨      潜入夜                     细无声             滋润万物                                     带来丰收                      红       百花齐放                   重       春色满城                           虚写                 带来喜悦  (根据板书老师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七)、探究写法:(根据板书老师引导学生归纳) 1、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2、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景与情)《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不是,王国维大师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八) 、课堂练习: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背默,其他同学在下面背默) 课外作业:   搜集积累有关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3句),写在随笔摘抄本上,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