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历 史
(全卷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试卷类型信息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上。
2.作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第Ⅱ卷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统一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40年代,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有关西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作者撰写这一著作的意图是
A.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2.1833年,英国废除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835年5月,《广州纪事报》刊登英国人写的《文明世界VS中国》的文章,其中写道:“如果所有国家都像清政府那样拒绝共享自然福祉,这个世界成个什么样 ……只能坠入霍布斯的《利维坦》描述的普遍战争状态”。材料说明
A.英国希望与清政府平等交往 B.中国民众仍持传统的“蛮夷观”
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已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3.1861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16乡闱,停考者竟达12乡闱,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4乡闱如期举行。据统计,咸丰朝11年间,全国乡试停科率达36.5%。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西方列强侵略
C.洋务运动开展 D.辛酉政变发生
(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1页
(共
8
页)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2页
(共
8
页)
)4.1853年,曾国藩创建湘军,官佐从儒生中挑选,兵丁从朴实务农类人中挑选,官兵俱来自湖南省,以捍卫孔孟传统为使命。同时湘军的兵丁由官佐招募,兵丁对招募他们的官佐效忠;而官佐则矢志效忠曾国藩。这表明
A.儒生构成了湘军的主体力量 B.中央政府的权威潜藏挑战
C.旧有兵制开启近代化的转型 D.太平天国动摇清廷的统治
5.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德也者,非一成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之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读者幸勿误会。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所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这反映出,梁启超
A.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求
C.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D.提升了国人的道德观念
6.某晚清人士说:“康有为欲删定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此言论反映出该人士
A.启迪民智,托古改制 B.古今贯通,中西兼容
C.救亡图存,排斥西学 D.维护传统,立场保守
7.1862年,清政府设立同文馆翻译包括法学在内的西方著作;在洋务派创办的学堂里,《万国公法》被列为必修的课程;1905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上述变革
A.维护了日益丧失的国家主权 B.拓宽了科举制度的选官范围
C.适应了外交形势的迫切需要 D.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8.经过1906—1907年共和与专制、民权立宪与开明专制等论题的大论战,共和民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精英阶层赢得了胜利。1908年后,“批判的武器”进一步推动了“武器的批判”。这表明
A.清末新政客观上传播了革命思想 B.国民觉醒促进救亡图存
C.民主与科学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D.思想启蒙推动反清斗争
9.下图反映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其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F1>F2的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期间
10.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11.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雪》:“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D.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
12.中共一大通过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大力宣传马列主义,“训练从事我党实际工作的工人”。该决议有利于
A.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工人政治觉悟的提高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3.1929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俱乐部,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召开包括普通操、器械操、拳术、劈刺等红色体育竞赛活动。1933年,红军学校举办“八一”红色体育比赛,涌现出一批特等射击能手和特等掷弹手。至1934年1月,闽粤赣三省的俱乐部数量已达到1656个。红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A.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B.实现了“体育军事化”目标
C.培养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D.增强抗日军民的军事素养
14.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部分内容作出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通过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土地政策的调整
A.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B.开启了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的序幕
C.顺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意在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
15.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面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
A.是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 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有效保护 D.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16.1933年、聂耳在上海结识卖报女孩“小毛头”,对卖报儿童悲惨生活感同身受,创作《卖报歌》:“……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1934年,《卖报歌》在《扬子江暴风雨》公演中演唱,后广为传唱。这表明,《卖报歌》
A.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 B.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教化育人功能
C.反映了上海人民生活的艰辛 D.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争精神
(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3页
(共
8
页)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4页
(共
8
页)
)
17.如图是抗战时期某场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不败的神话 B.是局部抗战时期战斗最激烈战役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是抗战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18.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变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C.说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城市 D.适应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
19.1949年1月,苏共代表米高扬访问西柏坡,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正式会谈了12次。会谈内容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形势、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国家政权问题、党的建设问题、外交方针政策等方面。米高扬此次访问
A.促使了国共两党地位的逆转 B.体现美苏调整了对华政策
C.推动了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 D.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20.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推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土地改革,在马克思主义农民土地问题上做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下列对不同时期土地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A.1927年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分到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B.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代以农民土地所有制
C.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土地私有制
D.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农民所有,包干到户
21.1954年,上海私营厂商制造现代化的工作母机或高速度、大马力的内燃机时,会遇到困难。政府布置的任务如车床、液压磨床等产品,各厂无法承担。部分规模小、设备差的工厂,看到大型厂任务正常,拟自行合并,以争取业务。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恢复阻力重重 B.投机资本死灰复燃
C.生产关系调整势在必行 D.计划经济成效初显
22.中印两国由曾经的“龙象之争”到如今的“龙象握手”,正如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所说“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文中“这些原则”提出时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 B.我国在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
C.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3.1951年6月,马寅初出任北大校长后发现,教师们虽有热情,愿意改造旧北大。但是在讨论院系调整时,教师们都强调“以我为主”,各不相让;讨论改革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或崇尚欧式教育,或崇尚美式教育。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A.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势在必行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D.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刻
24.1951年出版的扫盲教材《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内容是“工人”和“做工”,随着课程的深入,出现了“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内容。1956出版的《市民识字课本》,内容有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A.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 B.促成了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C.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 D.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25.在古希腊,没有任何一部诸如《圣经》一类用来指导人的行为准则的宗教经典。希腊的宗教从来缺乏独立的组织,希腊的祭司大多由普通民众担任,相应的正统宗教思想也未曾有过,即便是对神谕的解释也更多的取决于公民的意志。这体现出希腊文化的特点是
A.开放性 B.连续性
C.世俗性 D.多元性
26.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
A.自由精神和民主意识不受尊崇 B.城邦对公民生活具有权威性
C.集体主义和个人自由根本对立 D.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
27.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打破房子,利用裂缝强行进入住宅偷窃,他必须在那个洞前处以死刑和埋葬。上述规定反映了该法典的
A.阶级平等原则 B.同态复仇原则
C.抑强扶弱原则 D.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28.波斯帝国实行行省制度,总督掌握本省的行政、司法和财政大权,总督之外,设置一名驻守行省的军事长官,统领本省的驻军。总督和军事长官互不隶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
A.增强行省长官的自主权 B.调动地方生产的积极性
(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5页
(共
8
页)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6页
(共
8
页)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军事力量,镇压人民的反抗
29.12世纪时,西欧君主或贵族颁布“城市特许状”出现了著名的模式,如英王亨利一世赐予纽卡斯尔市民的特权和法王路易六世颁布的特许状,成为后世城市特许状的模本。市自治体的居民为了获得特权,要付出很大一笔财富,之后每年还必须付一笔钱给领主以维持特许状的效力。“城市特许状”的颁布
A.推动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 B.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市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缘于王权力量日益削弱
30.在中世纪西欧,在同封建主斗争的过程中,城市本身力量软弱,往往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城市就向王权寻求有力的支持。如国王路易七世曾先后给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25起,腓力二世二颁发的则多达84起,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材料反映了
A.城市自治使封建主的统治土崩瓦解 B.王权与城市形成相互支撑的关系
C.王权在城市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D.城市享有与国家主权同等的自治权
31.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被认为是贵族生命和财产的保护者,而贵族是苏丹的奴仆;苏丹是农民的“牧羊人”,农民则是苏丹圈养的“羊群”;苏丹还是宗教领袖。这说明
A.苏丹成为凝聚社会的重要力量 B.苏丹的地位高于宗教领袖
C.苏丹是各界共同推举的产生的 D.苏丹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3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33.南非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 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B.工匠生产服务于国内市场
C.注重发展环印度洋贸易 D.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34.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15世纪中叶的探险家,刚刚抵达桑海帝国的城市廷巴克图。在这座城市中,你将体验或看到的是
A.教堂中浓厚的伊斯兰教氛围 B.城内矗立着众多金字塔庙宇
C.学校中学生都用拉丁文交流 D.宴会上人们品尝南瓜等美食
35.“经过几天的逆风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继续北上到达马林迪,受到马林迪苏丹的热情接待。马林迪苏丹想与葡萄牙人结盟对付蒙巴萨,为他们提供了新向导伊本·马季德。在马季德的引领下,葡萄牙船队乘西南季风顺利地横渡印度洋。”材料中的这次航海
A.首次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 B.开启了欧美间的商贸往来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新航路
36.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造成“随郑君之没以俱逝”的决定性因素是
A.明朝时期的国力已经下降 B.中西航行的根本驱动力不同
C.西欧航海家更有探险精神 D.西、葡两国的科技更加先进
3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开发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动物、恒星甚至新的人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观念和假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大交换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地理大发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 D.物种大交换冲击了传统观念
38.16~18世纪,英国贩奴船游弋于本国海岸附近,伺机抢劫和买卖人口,并将其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被贩卖的白人处境常与黑奴相差无几,故有称其为“白奴”的说法,“白奴”的出现
导致印第安人锐减 B.诱发了早期殖民活动
C.促成了“三角贸易” D.深受新航路开辟影响
39.在中世纪,人们对胡椒的喜爱到了偏执的程度,胡椒成为财富的象征。16世纪以来,胡椒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进入普通人家。1627年,荷兰静物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火鸡派和万历果盘》中可以看到牡蛎、橄榄、鹦鹉螺杯,旁边的锡盘上撒着盐和胡椒面。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欧洲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B.百姓生活状况有极大改善
C.东西方商品贸易快速发展 D.胡椒充当了等价物的角色
40.……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分)【根据地教育】
材料一 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因此,根据地广泛开办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运用墙报、戏剧、报刊等进行教育。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到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烈士子女或者家庭特别贫困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高小阶段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基本军事能力训练。
(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7页
(共
8
页)
高一历史第
二次月考
试题
第8页
(共
8
页)
)附:小学《红孩儿读本》第一册第6课
小弟弟,年纪小。常恨自己力量小。 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 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 我说:小弟弟莫心焦。莫怕拳头小,只怕拳头少。 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 要把土豪打成泥!
——摘编自胡林燕《湘鄂赣根据地的教育实践》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底。边区师范学校建立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一切工作围绕抗日救国。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摘编自黄茹《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历史价值和启示》 在教材编撰方面,新编的课本普遍地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教育和抗战的政治教育。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等。晋察冀边区完县的小学把“一步三棵苗”“谷要稀、麦要稠、玉米地里卧下牛”等农谚编写到了实用课程中。陕甘宁边区规定,边区小学的课时“不整齐划一、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摘编自李永《敌后抗日根据地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出现的新现象并加以评价。(12分)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西欧商人通过马尼拉直接进行美洲金银与东方产品的交换;或通过马尼拉运回中国的丝绸瓷器,形成了一条与外界沟通的“海上丝绸之路”。西欧航海贸易势力也纷纷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它们在东方建立了若干以中国为贸易交往对象的商业贸易据点。……为与美洲诸国建立直接的商业交往联系,中国商人冲破封建王朝的“海禁”政策,远涉重洋。大量作为文化交往媒介的传教士来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往加强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呈现的变化。(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及影响。(8分)延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C
2.C
3.A
4.B
5.B
6.D
7.C
8.D
9.A
10.A
11.D
12.C
13.C
14.A
15.D
16.B
17.C
18.D
19.C
20.B
21.C
22.D
23.A
24.C
25.C
26.B
27.D
28.C
29.B
30.C
31.A
32.C
33.D
34.A
35.D
37.C
38.D
39.C
40.A
41.(20分)
(1)特点: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全面的课程设置;强调团结和革命意识培养;普及性和针对性。(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
(2)新现象:提出了文化统战方针,将教育作为团结人民、动员抗日的重要手段;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新编课本注重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教育,将实用技能教学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教育。(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评价:通过教育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增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有助于改善边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对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6分)
【详解】(1)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从工人、农民到妇女、儿童,根据地致力于大范围教育覆盖,降低社会面文盲比率,开展符合实情的教育”可知,具有普及性和针对性;根据材料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白天需要参加劳动工作,晚上才有时间接受教育”可知,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根据材料一“初小设定课程有列宁读本常识、唱歌、图画、笔算、珠算、作文练习、体操、劳动实习”可知,全面的课程设置;根据材料一“小弟弟,年纪小。常恨自己力量小。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可知,强调团结和革命意识培养;根据材料一“根据地实施5年制义务教育,8到12岁的儿童首先是工农子弟免费入学”可知,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2)本题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出文化统战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了文化统战方针,将教育作为团结人民、动员抗日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二“边区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教育,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其他业余时间帮助边区群众办识字班和夜校、办墙报、搞宣传等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可知,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根据材料二“通过社会教育,党的组织深入乡村,民众自愿加入党领导的各种社会组织,其生活与根据地政权紧紧缠绕在一起”可知,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根据材料二“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又强调进行打击日寇的政治教育”可知,新编课本注重统一战线和抗战政治教育,将实用技能教学与政治教育相结合。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战争,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教育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增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根据材料二“边区政府规定所有小学教育内容既要教记账法、写信、写路条、写契约、珠算等课程内容”可知,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有助于改善边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根据材料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以保证前线后方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有特定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分)
(1)变化:商品流通范围扩大;贸易种类增加;出现新的经营形式;贸易中心转移(12分)
(2)地位:亚洲的贸易中心。(2分)
影响:加强和各洲之间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西学东渐。(6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商品流通、贸易往来、货币支付等活动,遍及五大洲”得出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根据材料“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得出贸易种类增加。根据材料“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得出出现新的经营形式。根据材料“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得出贸易中心转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它们在东方建立了若干以中国为贸易交往对象的商业贸易据点”得出亚洲的贸易中心。根据材料“大量作为文化交往媒介的传教士来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往加强的重要标志”得出推动西学东渐。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加强各洲之间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