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5、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3、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答题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诗歌,完成1——2小题。
湖①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②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③好,夕阳箫鼓④几船归。
【注】①湖:指杭州西湖。②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③人意:游人的心情。④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注]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迥:远。
3.这首诗歌虽没有直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但却能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意,请简要分析。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
B.“迥临村路傍溪桥”中的“迥”和“傍”字,展现了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环境。
C.第三句是转折句,用惊叹的口吻点出了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
D.第四句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写出了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庐山瀑布
[唐]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注]闻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注】白练:白色的绢条。
5.展开想象,将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请对“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7.下列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两句中“柳条”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柔、浅黄 B.轻柔、深青 C.细长、深青
8.“水中柳影引他长”中“ ”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出 的动态之美,增添了可爱之态。
9.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采风结束后,你准备将今天寻到的美景试着写成一首小诗,于是找来了一首简单的现代诗——《林中小景》进行学习。
林中小景
金波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唿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10.阅读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表格内容。(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小节 景物 想象中的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我觉得这是一幅 的林中画面。
11.“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 的动态之美。
12.(挑战题)请你仿照《林中小景》的第二小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秋日山水小诗”。
阅读现代诗歌,完成练习。
林中小景
金 波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唿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选自《让太阳长上翅膀》)
13.写出部首相同的词语。
例如:唿哨 、 、
14.写出形容小鸟歌声的词语。
例如:啾啾 、 、
15.在这片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
16.你觉得这片树林中还有什么景物?
阅读素养与能力提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7.“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18.下列不属于这首诗描绘的内容是( )
A.月光笼罩,笛声悠扬。 B.乡愁化作树扎根心里。
C.家乡老树是心中永远的牵挂。 D.雾里送别渐行渐远。
19.以下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奇,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B.作者把乡愁比喻成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惆怅的情感。
C.思乡带给诗人的是怅惘的愁绪,毕竟离别太久,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如在雾里。
D.月亮勾起诗人的情思,清远的笛声在耳边响起,浓浓思乡情便弥漫开去。
20.很多诗人总是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还能写一写借月亮表达乡愁的诗句吗?(要求写出完整的一联诗句)
阅读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未肯降: (2)骚人:
(3)阁笔: (4)评章:
22.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
23.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4.请你写一段描述梅或雪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述清楚。
阅读
初三夜月
〔明〕苏福
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①已黄昏。
何人伸得披云手②,错把青天搦一痕③。
(选自《童趣诗词一百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①眺(tiào):远望。②披云手:劈开云层的巨手。③搦(nuò)一痕:挑开一条痕迹。搦,挑。
25.这首七绝想象力丰富奇特,描写形象,请将用_______的修辞方法描写月亮的诗句用“——”画出来。
26.这首诗与课文《暮江吟》中写景最为简练生动而又准确的同一个字是“ ”。
课外诗句赏析。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7.这首诗和本课学的《 》都是写庐山的秀丽景色。
28.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 )的景色。
A.前川 B.瀑布 C.香炉
2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30.写出描写庐山瀑布气势宏大,好像从九天落向人间的诗句。
第四篇:名家阅读(汪曾祺)
昆明菜(节选)
汪曾祺
①我这篇东西是写给外地人看的,不是写给昆明人看的。和昆明人谈昆明菜,岂不成了笑话!其实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①,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②昆明菜是有特点的。昆明菜——云南菜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很多人以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实并不一样。四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多数四川菜都要放郫县豆瓣、泡辣椒,而且放大量的花椒——必得是川椒。中国很多省的人都爱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样爱吃花椒的地方不多。重庆有很多小面馆,门面的白墙上多用黑漆涂写三个大字“麻、辣、烫”,老远的就看得见。昆明菜不像四川菜那样既辣且麻。大抵四川菜多浓厚强烈,而昆明菜则比较清淡纯和。四川菜调料复杂,昆明菜重本味。比较一下怪味鸡和汽锅鸡,便知二者区别所在。
汽锅鸡
③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④是什么人想出了这种非常独特的吃法?估计起来,先得有汽锅,然后才有汽锅鸡。汽锅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现在全国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锅,如江苏的宜兴。但我觉得用别处出的汽锅蒸出来的鸡,都不如用建水汽锅做出的有味。这也许是我的偏见。汽锅既出在建水,那么,昆明的汽锅鸡也可能是从建水传来的吧?
⑤原来在正义路近金碧路的路西有一家专卖汽锅鸡。这家不知有没有店号,进门处挂了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培养正气”。因此大家就径称这家饭馆为“培养正气”。过去昆明人一说“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听话的人就明白是去吃汽锅鸡。“培养正气”的鸡特别鲜嫩,而且屡试不爽。没有哪一次去吃了,会说:“今天的鸡差点事!”所以能永远保持质量,据说他家用的鸡都是武定肥鸡。鸡瘦则肉柴,肥则无味。独武定鸡极肥而有味。揭盖之后,汤清如水,而鸡香扑鼻。
⑥听说“培养正气”已经没有了。昆明饭馆里卖的汽锅鸡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因为用的不是武定鸡,什么鸡都有。
⑦恢复“培养正气”,重新选用武定鸡,该不是难事吧?
蒸菜
⑧昆明尚食蒸菜。正义路原来有一家。蒸鸡、蒸骨、蒸肉。都放在直径不到半尺的小蒸笼中蒸熟。小笼层层相叠,几十笼为一摞,一口大蒸锅上蒸着好几摞。蒸菜都酥烂,蒸鸡连骨头都能嚼碎。蒸菜有衬底。别处蒸菜衬底多为红薯、洋芋、白萝卜,昆明蒸菜的衬底却是皂角仁。
⑨皂角仁我是认识的。我们那里的少女绣花,常用小瓷碟蒸十数个皂角仁,用来“光”绒,取其滑润,并增光泽。我没有想到这东西能吃,且好吃。样子也好看,莹洁如玉。
⑩这么多的蒸菜,得用多少皂角仁,得多少皂角才能剥出这样多的仁呢?玉溪街里有一家也卖蒸菜。这家所卖蒸菜中有一色rang小瓜:小南瓜,挖出瓤,塞入肉蒸熟,很别致。
很多地方都有rang菜,rang冬瓜,rang茄子,都是塞肉蒸熟的菜。rang不知道怎么写,一般字典查不到这个字。或写成“酿”,则音义都不对。
我们到北京后曾做过rang小瓜,终不似玉溪街的味道。[甲]大概这家因为是和许多其他蒸菜摆在一起蒸的,鸡、骨、肉的蒸气透入蒸小瓜的笼,故小瓜里的肉有瓜香,而包肉的瓜则带鲜味。单rang一瓜,不能腴美。
炒鸡蛋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胡涂”。
映时春②“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
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作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炒青菜
袁子才《随园食单》指出: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很有道理。昆明炒青菜都用猪油。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为:菜新鲜,油多,火爆,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饭馆里炒青菜多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乙]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视之犹如从园中初摘出来的一样。
菜花昆明叫椰花菜。北京炒菜花先以水焯过,再炒。这样就不如干脆加水煮成奶油菜花汤了。昆明炒椰花菜皆生炒,脆而不梗,干干净净。如加火腿,尤妙。
炒包谷只有昆明有。每年北京嫩玉米上市时,我都买一些回来抠出玉米粒加瘦肉末炒了吃。有亲戚朋友来,觉得很奇怪:“玉米能做菜?”尝了两筷子,都说“好吃”。炒包谷做法简单,在北京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已经推广。
有一个西南联大的校友请几个老同学上家里聚一聚,特别声明:“今天有一道昆明菜!”端上来,是炒包谷。包谷既老,放了太多的肉,大量酱油,还加了很多水咕嘟了!
我跟他说:“你这样的炒包谷,能把昆明人气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6:解锁古诗文阅读的意境意象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3、某几句诗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4、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5、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
3、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意象特征: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答题的格式:
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意境分析三注意:
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
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意象作用解题四关注:
一关注诗中意象特征。诗人在诗中描述的意象特征是符合诗人情感的。
二关注诗中意象的传统内涵。有些意象是具有传统内涵的,也能表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三关注诗中抒情词句。意象最终是为抒情服务的。
四关注意象所在位置。要从意象所在位置来看其在结构中的作用。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诗歌,完成1——2小题。
湖①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②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③好,夕阳箫鼓④几船归。
【注】①湖:指杭州西湖。②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③人意:游人的心情。④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注]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迥:远。
3.这首诗歌虽没有直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但却能读出诗人的赞美之意,请简要分析。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
B.“迥临村路傍溪桥”中的“迥”和“傍”字,展现了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环境。
C.第三句是转折句,用惊叹的口吻点出了寒梅早发的原因是“近水”。
D.第四句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写出了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庐山瀑布
[唐]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注]闻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注】白练:白色的绢条。
5.展开想象,将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请对“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7.下列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两句中“柳条”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柔、浅黄 B.轻柔、深青 C.细长、深青
8.“水中柳影引他长”中“ ”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出 的动态之美,增添了可爱之态。
9.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采风结束后,你准备将今天寻到的美景试着写成一首小诗,于是找来了一首简单的现代诗——《林中小景》进行学习。
林中小景
金波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唿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10.阅读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表格内容。(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小节 景物 想象中的画面
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我觉得这是一幅 的林中画面。
11.“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 的动态之美。
12.(挑战题)请你仿照《林中小景》的第二小节,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秋日山水小诗”。
阅读现代诗歌,完成练习。
林中小景
金 波
阳光透过枝叶,
染上嫩绿的颜色。
风,打着唿哨,
在叶面上轻轻滑过。
流进树林里的空气,
也变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树上,
都挂着小鸟的歌。
(选自《让太阳长上翅膀》)
13.写出部首相同的词语。
例如:唿哨 、 、
14.写出形容小鸟歌声的词语。
例如:啾啾 、 、
15.在这片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
16.你觉得这片树林中还有什么景物?
阅读素养与能力提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7.“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排比
18.下列不属于这首诗描绘的内容是( )
A.月光笼罩,笛声悠扬。 B.乡愁化作树扎根心里。
C.家乡老树是心中永远的牵挂。 D.雾里送别渐行渐远。
19.以下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奇,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B.作者把乡愁比喻成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惆怅的情感。
C.思乡带给诗人的是怅惘的愁绪,毕竟离别太久,对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如在雾里。
D.月亮勾起诗人的情思,清远的笛声在耳边响起,浓浓思乡情便弥漫开去。
20.很多诗人总是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还能写一写借月亮表达乡愁的诗句吗?(要求写出完整的一联诗句)
阅读
雪梅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未肯降: (2)骚人:
(3)阁笔: (4)评章:
22.从“差、欠、逊、少”四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的空白处。
23.本诗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4.请你写一段描述梅或雪的文字,把事物的特点描述清楚。
阅读
初三夜月
〔明〕苏福
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①已黄昏。
何人伸得披云手②,错把青天搦一痕③。
(选自《童趣诗词一百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注释:①眺(tiào):远望。②披云手:劈开云层的巨手。③搦(nuò)一痕:挑开一条痕迹。搦,挑。
25.这首七绝想象力丰富奇特,描写形象,请将用_______的修辞方法描写月亮的诗句用“——”画出来。
26.这首诗与课文《暮江吟》中写景最为简练生动而又准确的同一个字是“ ”。
课外诗句赏析。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7.这首诗和本课学的《 》都是写庐山的秀丽景色。
28.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 )的景色。
A.前川 B.瀑布 C.香炉
2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30.写出描写庐山瀑布气势宏大,好像从九天落向人间的诗句。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湖岸边繁花似锦,群莺欢叫,远处芳草繁茂泛青,近处湖水碧波潋滟,沙洲上成群的白鹭怡然自得地时飞时落的画面,勾勒出一幅西湖春景图。 2.表达了诗人游湖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意思是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一群黄莺儿争相啼鸣,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自由飞翔。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时,要注意写全“花”“树”“莺”“草”“湖”“白鹭”等事物。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开头两句着力写出了湖上的风光,乱莺红树,白鹭青草,相映成趣,生意盎然。在风和日丽的艳阳天里,人们欣赏湖上风光,心情该是多么舒畅;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荡舟遣兴,沉醉在自然山水中,一个“好”字既是游人的心情,也是作者自己的心情,据此得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游湖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热爱。
3.“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迥”“傍”写出了寒梅远离村路,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高洁品质;“不知”“疑是”点出了寒梅之“早”,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坚韧品质。这都表现出诗人对寒梅的赞美之情。 4.B
【解析】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咏梅诗,意在咏赞。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一树寒梅白玉条”。这一句是对梅花外在特征的描写。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也有神,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这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也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形象,传神,逼真。
“迥临村路傍溪桥”。这一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这个交代作者是有用意的,不是简单的交代,而是为了突出梅的高洁。你看它生长的地方,绝对是与众不同的,“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谁说植物没有意识?这简直就是有意识的绝佳的环境选择。从这一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真实的景物中,是有意融入了人的思想意念,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喧嚣的尘世,刻意到偏僻的溪畔桥边,独自悄悄地凌寒开放,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 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据此整理可知,“白玉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鲜明传神地塑造了寒梅的品貌和气质;“迥临村路傍溪桥”写出了寒梅远离村路,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高洁品质;“不知”“疑是”点出了寒梅之“早”,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坚韧品质。这都表现出诗人对寒梅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B.“迥临村路傍溪桥”的意思: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迥:远。傍:靠近。“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不仅长在小溪的涯畔,还依傍在小桥的旁边,远离“村路”,却又傍水临桥,突出梅的高洁。句中“展现了寒梅独自盛开的凄清环境”说法有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并不知道临近水边的寒梅是提早开放,以为是枝头上的白雪经过一冬仍然未消融。
5.庐山瀑布从天而降,如落泉般从高耸的山峰上笔直地倾泻下来,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滚滚奔流,直入江底,雄伟壮阔。 6.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把瀑布比作白练,镶嵌在青青的山色间,显得生动形象。
【解析】5.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理解。
虚空:即空中。落泉:比喻瀑布,泉本自地下上涌,它却从天上落下。千仞:极言其高,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雷奔:如雷轰鸣般奔涌。暂息:片刻停歇。
前两句的意思:瀑布如落泉般从高空笔直地倾泻而下,如雷轰鸣般奔涌入江海,没有片刻停歇。学生据此想象画面阐述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庐山瀑布就像落泉般笔直倾泻而下,没有丝毫停留,湍急的河水又向前奔涌入江海。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的意思是:庐山瀑布如白练一般,飞泻而下,夹在两边青山之间,煞是好看。这两句化动为静,实写瀑布如柔软洁白的丝绸一样飘飞,形象鲜明,对瀑布极其叹赏,又以青山作衬托,衬出“白练飞”的“白”,给人以洁白的感觉。
7.A 8. 引 拟人 岸上新柳与水中柳影相互映衬、勾连逗趣 9.表达了诗人对岸上新柳的喜爱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意思: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美景,“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柔,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据此可知“柳条”的特点是轻柔、浅黄。
故选A。
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水中柳影引他长”的意思: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诗歌中“引”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又有动感。“引”字赋予柳影人的行为,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9.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柳的喜爱之情。“柳”也是早春有代表性的景物,写柳的优美,展示对柳的喜爱,其实是“以点带面”表达对早春的热爱。
【点睛】参考译文: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柳条未必垂到了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10. 阳光、枝叶 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给森林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 风、树林、树叶 微风滑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林中的空气格外清新。 树木、小鸟 每个树梢上都站着小鸟,它们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清新优美 11. 拟人 风吹过树林 12.大雁,即将南去,
它们掠过枫叶,与之告别。
被翅膀抚过的叶片,
向它点点头,挥挥手。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所给小诗第一小节内容“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的颜色。”,抓住关键词句“阳光透过枝叶”可知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枝叶;结合所给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组织语言表达,如:阳光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透过树木的枝叶,照在上面,给树林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结合所给小诗第二节内容“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流进树林里的空气,也变得又甜、又柔和。”可知描写的景物有:风、树叶、树林;结合所给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组织语言表达,如:风吹过树林,吹动树叶,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打着唿哨;那声音多么悦耳动听;
结合所给小诗第三小节内容“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可是描写的景物有:树木,小鸟,结合所给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组织语言表达,如:每棵树木上都停着一只小鸟,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
结合这首小诗的三个小节描绘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清新的、美丽的林中画面。
1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所给小诗的句子“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抓住关键词“打着唿哨”“轻轻滑过”可知赋予了风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过树林发出的声响的动态美。
1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观察所给小诗的第二小节,仿照小诗,运用修辞手法,组织语言,写出自己的“秋日山水小诗”,如:
树叶片片飘落,
编织了一床秋色的毛毯,
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摆,
追逐着炽热的太阳。
13. 你们 江河 仿佛 14. 喳喳 咕咕 布谷 15.在树林中,我看到阳光透过翠绿的枝叶照射进林中,听到了风声和小鸟的叫声。 16.树林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遍地绿色的小草,小刺猬在地上滚来滚去,狗熊从地上爬起来伸了个懒腰。
【解析】13.本题考查了汉字的部首。
“唿哨”是描写的风的声音。组成词的两个字都是“口”字旁。本文中部首相同的词语还有“透过”“轻轻”“树林”。
14.本题考查了对象声词的积累。
形容鸟叫的声音如“啁啾”“唧啾”“咽啾”。因为叫声和嘴有关,所以大多象声词是“口”字旁。
15.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首简短的小诗,描写的是树林里的景色。“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的颜色。”这句写得是阳光诱过翠绿的枝叶照射进林中,树叶是那样的嫩绿,“风,打着唿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这句的描写看到了风吹过树叶时,树叶轻轻摇动的样子,还听到了风的声音,“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听到了鸟的叫声。
16.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能力。
发挥自己的想象,再结合实际,想一想树林里还会有什么,合理即可。
如:树林里小兔子从地上爬起来伸了个懒腰。天上的白云有正在奔跑的骏马,有温顺的小绵羊,还有自在游动的鱼儿。
17.A 18.C 19.C 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1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结合诗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可知,这里将故乡的歌比喻成清远的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A。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结合诗中“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乡愁永不停止。以没有年轮的树作比,表现出思乡是一种没有功利,没有回旋,没有终点的情绪,它无关风月,只是漂泊在外的人一种最朴素最本能的情感。故C选说法错误。
故选C。
19.本题考查现代诗内容理解。
C.结合诗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可知,作者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无奈。”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从离开家乡的一日起,日日萦绕心头,不曾离散,也说明了作者的惆怅没有结束的时候。故C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本题考查古诗理解默写。
写借月亮表达乡愁的诗句,如:
唐朝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思是:辽阔无际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忆起远隔天涯海角的亲友,此刻我们正望着同一轮明月。
21. 不肯服输。 诗人。 放下笔。 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22.逊 23.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完”,无论多么十全十美的事物,都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24.冬天来了,下起了大雪。有一地像白云一样的雪铺在地上,白白的,漂亮极了!
【解析】2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梅雪争春未肯降: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未肯降:不肯服输。
(2)骚人阁笔费评章: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骚人:诗人。
(3)骚人阁笔费评章: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
(4)骚人阁笔费评章: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2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23.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把握。
注意联系诗歌内容作答.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完”,无论多么十全十美的事物,都难免存在不足之处。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题干要求写一段描述梅或雪的文字,还要把它们的特点写清楚,可从雪白的特点,梅花傲骨“凌寒独自开”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雪铺在地上,漂亮极了!
25.拟人 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 26.半
【解析】2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根据注释②披云手:劈开云层的巨手。③搦(nuò)一痕:挑开一条痕迹。搦,挑。“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的意思为什么人伸来的披云手,错把青天捻了一道痕迹。由此可知,这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月亮。
2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写出了傍晚残阳斜照水面,又写出了江水半绿半红的景象;这首诗的前两句“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已黄昏。”意思为太阳落下江城的大门已经关上一半,城西斜斜的眺望已经是黄昏。也是写景的佳句,一个“半”字把日落黄昏的景象描写的非常准确生动。故这两首诗中简练生动而又准确的同一个字是“半”。
27.题西林壁 28.B 29.C 3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27.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
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写了庐山瀑布之景,本课所学的宋代苏轼《题西林壁》写了庐山的奇景伟观,都是描写庐山的秀丽景色。
2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由诗题“望庐山瀑布”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的景色。故选B。
29.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三千尺”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瀑布的壮观。故选C。
30.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描写庐山瀑布气势宏大,好像从九天落向人间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四篇:名家阅读(汪曾祺)
昆明菜(节选)
汪曾祺
①我这篇东西是写给外地人看的,不是写给昆明人看的。和昆明人谈昆明菜,岂不成了笑话!其实不如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①,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②昆明菜是有特点的。昆明菜——云南菜不属于中国的八大菜系。很多人以为昆明菜接近四川菜,其实并不一样。四川菜的特点是麻、辣。多数四川菜都要放郫县豆瓣、泡辣椒,而且放大量的花椒——必得是川椒。中国很多省的人都爱吃辣,如湖南、江西,但像四川人那样爱吃花椒的地方不多。重庆有很多小面馆,门面的白墙上多用黑漆涂写三个大字“麻、辣、烫”,老远的就看得见。昆明菜不像四川菜那样既辣且麻。大抵四川菜多浓厚强烈,而昆明菜则比较清淡纯和。四川菜调料复杂,昆明菜重本味。比较一下怪味鸡和汽锅鸡,便知二者区别所在。
汽锅鸡
③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④是什么人想出了这种非常独特的吃法?估计起来,先得有汽锅,然后才有汽锅鸡。汽锅以建水所制者最佳。现在全国出陶器的地方都能造汽锅,如江苏的宜兴。但我觉得用别处出的汽锅蒸出来的鸡,都不如用建水汽锅做出的有味。这也许是我的偏见。汽锅既出在建水,那么,昆明的汽锅鸡也可能是从建水传来的吧?
⑤原来在正义路近金碧路的路西有一家专卖汽锅鸡。这家不知有没有店号,进门处挂了一块匾,上书四个大字:“培养正气”。因此大家就径称这家饭馆为“培养正气”。过去昆明人一说“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听话的人就明白是去吃汽锅鸡。“培养正气”的鸡特别鲜嫩,而且屡试不爽。没有哪一次去吃了,会说:“今天的鸡差点事!”所以能永远保持质量,据说他家用的鸡都是武定肥鸡。鸡瘦则肉柴,肥则无味。独武定鸡极肥而有味。揭盖之后,汤清如水,而鸡香扑鼻。
⑥听说“培养正气”已经没有了。昆明饭馆里卖的汽锅鸡已经不是当年的味道,因为用的不是武定鸡,什么鸡都有。
⑦恢复“培养正气”,重新选用武定鸡,该不是难事吧?
蒸菜
⑧昆明尚食蒸菜。正义路原来有一家。蒸鸡、蒸骨、蒸肉。都放在直径不到半尺的小蒸笼中蒸熟。小笼层层相叠,几十笼为一摞,一口大蒸锅上蒸着好几摞。蒸菜都酥烂,蒸鸡连骨头都能嚼碎。蒸菜有衬底。别处蒸菜衬底多为红薯、洋芋、白萝卜,昆明蒸菜的衬底却是皂角仁。
⑨皂角仁我是认识的。我们那里的少女绣花,常用小瓷碟蒸十数个皂角仁,用来“光”绒,取其滑润,并增光泽。我没有想到这东西能吃,且好吃。样子也好看,莹洁如玉。
⑩这么多的蒸菜,得用多少皂角仁,得多少皂角才能剥出这样多的仁呢?玉溪街里有一家也卖蒸菜。这家所卖蒸菜中有一色rang小瓜:小南瓜,挖出瓤,塞入肉蒸熟,很别致。
很多地方都有rang菜,rang冬瓜,rang茄子,都是塞肉蒸熟的菜。rang不知道怎么写,一般字典查不到这个字。或写成“酿”,则音义都不对。
我们到北京后曾做过rang小瓜,终不似玉溪街的味道。[甲]大概这家因为是和许多其他蒸菜摆在一起蒸的,鸡、骨、肉的蒸气透入蒸小瓜的笼,故小瓜里的肉有瓜香,而包肉的瓜则带鲜味。单rang一瓜,不能腴美。
炒鸡蛋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胡涂”。
映时春②“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
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作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炒青菜
袁子才《随园食单》指出: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很有道理。昆明炒青菜都用猪油。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为:菜新鲜,油多,火爆,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饭馆里炒青菜多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乙]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视之犹如从园中初摘出来的一样。
菜花昆明叫椰花菜。北京炒菜花先以水焯过,再炒。这样就不如干脆加水煮成奶油菜花汤了。昆明炒椰花菜皆生炒,脆而不梗,干干净净。如加火腿,尤妙。
炒包谷只有昆明有。每年北京嫩玉米上市时,我都买一些回来抠出玉米粒加瘦肉末炒了吃。有亲戚朋友来,觉得很奇怪:“玉米能做菜?”尝了两筷子,都说“好吃”。炒包谷做法简单,在北京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已经推广。
有一个西南联大的校友请几个老同学上家里聚一聚,特别声明:“今天有一道昆明菜!”端上来,是炒包谷。包谷既老,放了太多的肉,大量酱油,还加了很多水咕嘟了!
我跟他说:“你这样的炒包谷,能把昆明人气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