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自学课day7:解锁文言文阅读的实词理解题型(学生版+家长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自学课day7:解锁文言文阅读的实词理解题型(学生版+家长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0:5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7:解锁古诗文阅读的实词理解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与上题中某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4、选出某在句子中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答题方法: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情况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3、掌握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4、掌握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1)“联想推断法”
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常见实词:
1、安:①怎么 ②养
2、卑:①低下 ②身份低微
3、备: ①周全、详尽。②具备。③准备。
4、被:①影响 ②同“披”,穿。
5、鄙:①边境 ②鄙陋、目光短浅③出身鄙野
6、毕:①尽 ②全部
7、薄:①迫近,接近。 ②轻视。 ③厚度小。
8、策:①马鞭。 ②鞭打、驱使。 ③记录。 ⑤计谋。
9、长:cháng ①长度。②与“短”相对。③长久,健康。 ④永远。⑤zhǎng,排行最大⑥zhǎng,头领。
10、称:①相当、配合②称赞
11、诚:①诚心 ②的确,实在 ③果真
12、惩:①苦于 ②惩罚
13、驰:①骑 ②驱车(追赶)
14、出:①发、起 ② 在边疆打仗 ③来到 ④产生
15、辞:①推辞 ②语言
16、次:①编次。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①用箪装着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①承当,承受。 ②应当。③将要 ④对着,向着。 ⑤值,正在。 ⑥
抵挡。
19、道:①道路。②道义。 ③方法。 ④说,讲。
20、得:①能够 ②得到、获得 ③同“德”,感激
21、等:①同样)②诸位,表多数
22、敌:①攻击 ② 敌人
23、吊:①凭吊 ②慰问
24、度:①dúo估计、推测 ②渡过、越过
25、端:①画幅的右端 ②正、端正
26、恶:①怎么 ②厌恶
27、发:①行动、发动 ②发射 ③起,被任用 ④征发 ⑤开放 ⑥发出⑦头
发。
28、凡:①凡是 ②总共
29、方:①见方②长方形③当……时候。
30、分:fēn ①划分,分开。②分配,分给。 ③长度单位。④fèn,职分,
本分。
31、奉:①通“俸”侍奉 ②接受、奉行 ③供养
32、否:①同“不”没有 ②恶、坏
33、夫:①那 ②fú,句首发语词 ③丈夫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34、扶:①沿,顺着 ②搀扶
35、拂:①违背、阻碍 ②同“弼”,辅佐 ③轻轻擦过
36、福:①赐福、保佑 ②好事、有福之事
37、富:①富丽②富有、充足,有许多
38、更:①重新 ②进而 ③互相 ④再、又 ⑤更加
39、苟:①如果 ②苟且③且、或许,表希望
40、固:①本来 ② 顽固、固执③一定、必定④巩固⑤安守,固守
41、故:①旧的,原来的②特意 ③原因,缘故④所以,因此
42、顾:①回头看 ②难道③看望,拜访
43、观:①看 ②景色,景象
44、冠:①居第一位②帽子③男子成人礼
45、光:①发扬光大 ②光线
46、 归:①归依 ②回家
47、过:①经过 ②到 ③犯过失 ④超过,胜过
48、好:①美 ②喜欢 ③以便、能够
49、号:háo ①大叫,呼啸。 ②hào,别号。 ③hào,国号。 ④hào,号召。
50、 还:①回家 ②xuán, 同“旋”,回转、掉转
第三篇:小题速刷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课文《 》。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不动”中“竞走”的意思是 ,“唯”的意思是 。
3.你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理由是什么?
4.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谈谈你的看法。
5.请认真阅读小古文《紧急公文》并完成相应习题。
紧急公文
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其人逐马而行,人问:“如此急事,何不乘马?”曰:“六足岂不疾于四足?”
——(选自《笑府》)
(1)给下面的句子画出恰当的朗读停顿,用“/”表示。
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
(2)下面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急足下紧急公文 足跌没水中
B.其人逐马而行 登高而招
C.拨一马与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六足岂不疾于四足 君有疾在肌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六足岂不疾于四足?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这个急足平时送公文都乘马而行。
B.因为公文紧急,官员给急足配备了一匹马。
C.急足担心马累坏了官员会生气,所以不敢骑马。
D.急足不骑马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
(5)文章中其人的可笑之处在哪?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①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②其庵③(ān)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乃;于是。②名:命名。③庵:草屋。
6.下列朗读断句不合理的一句是( )(填序号)
A.贫无/纸可书
B.以蕉叶/供挥洒
C.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
D.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7.与文中“盘板皆穿”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成语是( )(填序号)
A.省吃俭用
B.百步穿杨
C.水滴石穿
8.你认为怀素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写两点)
精卫填海①
炎帝②之少女③,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④而不返,故⑤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③少女:小女儿。④溺:溺水,淹没。⑤故:因此。⑥堙:填塞。
9.这个故事选自《 》,故事中的精卫是 的化身。
10.精卫鸟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11.在文中用“_____”画出描写精卫填海原因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
12.你认为精卫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13.请再写出两个中国神话故事的名字。
14.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héng)娥①。逄蒙往而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②月宫。广寒寂寥③,怅然有丧④,无以继⑤之,遂⑥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注释】①姮(héng)娥:传说中的月官仙子,又称“嫦娥”。②滞留:停留。③寂寥:寂静,冷清。④丧:失意,懊恼。⑤继:继续。⑥遂:于是,就。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两项不同的一项是    
A.异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B.逄蒙往而窃之不成
C.欲配飞升之药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嫦娥“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目的是    
A.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
B.广寒寂寥,怅然有丧
C.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
(3)给这则文言文加个题目,你认为下列选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A.嫦娥奔月
B.玉兔捣药
C.吴刚伐桂
阅读。
燧(suì)人钻木取火
燧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③鸮(xiāo),以口啄树,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地面积一万顷。③若:像。
1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知道
B.至于其国:到达
C.息此树下:休息
D.圣人感焉:感谢
16.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用“_____”画出来。
17.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为什么?
18.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燧人是什么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9.司马光特别爱听什么?( )
A.破瓮救友的故事 B.《左氏春秋》
C.饥渴寒暑的故事 D.持石击瓮的故事
20.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指: 群儿戏于庭:
21.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完成阅读(一)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常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22.下列对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性耐得住寒冷,虽然是寒冷的冬天,它的颜色还是那么绿。
B.本性耐得住寒冷,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它的颜色还是那么绿。
23.本文从松的种属、( )、( )、树干四个方面介绍松的特点。
阅读选文。
选文一: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取之,信然。
选文二: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神色慌乱,躲避不迭,以致摔倒。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24.回忆课文,在选文一的横线上补写句子。
25.阅读选文,填写表格。
选文题目 面对的情形 不同的表现 结局 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
其他人 王戎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观虎》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26.本篇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 、 、 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荷”。
27.“或”字有多个义项:①或者,或许;②有时;③有的……你认为文中“或红或白”的“或”理解为 。(填序号)
28.描写荷花的古诗很多,把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王戎不取道旁李 2. 争相地跑过去 只有 3.因为道路边的李子很容易被人们摘来品尝,如若李子都在树上,未被人摘下,则认为李子一定很苦以至于没有人摘。 4.因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名为《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讲述了王戎小时候的聪明才智。这个故事通过王戎的行为和推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观察力。他不盲目跟随他人,而是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不动。”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竞走:争相地跑过去。唯:只有。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王戎善于观察,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而判断“此必苦李”。因为他观察到李树位于道路旁边,这个位置意味着经常有人经过,如果李子味道甜美,那么人们很可能已经将其摘走了。然而,树上仍然有很多李子,这表明这些李子可能因为味道不佳(比如苦涩)而不被人们所喜爱,因此没有被摘走。
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在这段文字中,王戎之所以能判断出“此必苦李”,是因为他观察到了一个关键的信息:李树生长在道旁,并且结了很多果实却没有人去采摘。通常情况下,如果李子味道甜美,那么路人应该会摘食,尤其是在果实累累的情况下。然而,这棵树上的李子虽然众多,却无人问津,这说明它们很可能不是人们喜欢的甜味,而是苦涩的。王戎通过这种逻辑推理,得出了“此必苦李”的结论。他没有盲目跟随其他孩子去争抢李子,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情况,展现了他超出年龄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智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对诱惑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合理的判断。
综上所述,王戎之所以知道“此必苦李”,是因为他运用了逻辑推理和观察力,从李树所处的环境和果实的状态推断出了李子的味道。这个故事鼓励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观察、思考,而不是盲目跟从他人。
【点睛】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多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5.(1)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
(2)B
(3)六只脚走,难道不比四只脚走得快吗?
(4)B
(5)简单地认识事物和处理事务。
【详解】(1)本体考查文言文断句。
“足”的意思行走,“恐”的意思是担心,“之”代指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个传递紧急公文的差役去送一件紧急公文,当官的怕他迟了,拨给他一匹马。”根据文言断句知识可知主谓之间要停畅,所以“足下”“拨”后停顿;名词之后要停顿,所以“官”后停顿;虚词之前要停畅,所以“而”前停畅。联系句意应划为: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足:行走/脚;
B.而:表修饰/表修饰;
C.之:代词,他/动词,到;
D.疾:快/病。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足”的意思是脚,“岂”的意思难道,“疾”的意思是快。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六只脚走,难道不比四只脚走得快吗?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从“ 其人逐马而行”可知,那人赶着马走,故错误;
C.从“ 六足岂不疾于四足?”可知,急足觉得六只脚比四只脚快;
D.从“ 人问:‘如此急事,何不乘马?’曰:‘六足岂不疾于四足?’”可知,这是急足自己的观点。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由“六足岂不疾于四足?”可知,其人“简单地认识事物和处理事务”,据此作答即可。如:文中之人可笑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能分辨事物和处理事务,在自己狭隘的认知里面出不来,寻不到便捷的方法。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传递文书的差役要送紧急公文,官员担心他送迟到了,便拨给他一匹马。那人赶着马走。有人问他:“这样紧急的事,你怎么不骑着马走?”他说:“六只脚跑,难道不比四只脚快吗?”
6.A 7.C 8.怀素是一个热爱书法、具有勤学苦练精神的人。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A.“贫无纸可书”的意思是: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应该为:贫/无纸可书;
B.“以蕉叶供挥洒”意思是: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故为:以蕉叶/供挥洒;
C.“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意思是: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故为: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
D.“书之再三,盘板皆穿。”意思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故为: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故选A。
7.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和理解能力。
“盘板皆穿”的意思是盘和方板都被写穿了。
A.省吃俭用: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
B.百步穿杨:形容枪法或箭法非常高明。
C.水滴石穿: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能力。
可以根据人物的行为、语言和相关事件来评价其性格、品质等。
例如:根据文中“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可知怀素是一个勤学苦练,有恒心、有毅力并且坚持不懈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9. 山海经 北山经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溺水身亡后 10.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1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2.精卫鸟具有英勇顽强、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13.《嫦娥奔月》《羿射九日》
【解析】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根据“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可知,《精卫填海》的故事选自《山海经·北海经》;故事中的精卫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10.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可知,精卫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1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精卫填海的原因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意思是女娃到东海游玩,在海里溺水而未能回来;用“_____”画出;精卫填海的过程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意思是(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用“ ”画出。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古文“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精卫是因为溺水而死,便衔来木头和石子想要填平东海,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不畏艰苦、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13.本题考查神话故事积累。
中国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点睛】参考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4.(1)B
(2)C
(3)A
【详解】(1)考查一字多义。
A.在“异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中,“之”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的”。
B.在“逄蒙往而窃之不成”中,“之”是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不死之药。
C.在“欲配飞升之药”中,“之”同样是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故选B。
(2)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可知短文中提到嫦娥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到月宫。但她内心并不愿意留在月宫,而是想要配制飞升之药,重新回到人间。因此,她催促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目的都是为了制作这种药物。
故选C。
(3)考查取标题。
这则文言文的主题是关于嫦娥因为吃了不死之药而飞到月宫的故事,整个故事的核心事件是“嫦娥奔月”。因此,选择“嫦娥奔月”作为题目最为合适,它直接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而其他两个选项“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虽然是故事中的一部分情节,但并不能全面反映整个故事的主题。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后羿在西王母那里要到了不死药,托付给嫦娥保管。逢蒙前去偷不死药,偷窃不成功,就想害死嫦娥。嫦娥没有办法,就吃下了不死药飞到了天上。但是她不忍心离开后羿,就留在了月宫里。广寒宫里寂寞孤单,嫦娥很失落,没有什么可以打发日子,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要配制出能够飞天的药物,以便可以重新回到人间。
15.D 16.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灿然火出。 17.“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因为我知道正常的树木都是怕火的,并且我见过最大的树木只有二三十米那么高,文中的燧木不仅是火树,而且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 18.我认为燧人是一个聪明、善于观察的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D.有误。圣人感焉: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感:感悟。
故选D。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圣人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即“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灿然火出”。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让自己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的部分,并说明理由即可。
示例:“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因为地球上的地方都有白日黑夜,没有白日黑夜的地方是怎样生活的呢,是什么样子的呢。
18.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燧人看到鸟啄树木发出灿然的火光的现象,想到了钻木取火,由此可见燧人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传说中有一个国家叫燧明国,那里的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春夏秋冬,什么叫白日黑夜。国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占地面积有一万顷地那么大。后来,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像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于是,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于是后人就称他为燧人。
19.B 20. 回家 大意 庭院 21.司马光是一个热爱学习、乐于助人,遇到问题沉着冷静,做事爱动脑筋的人。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闻讲《左氏春秋》,爱之”可知,司马光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故选B。
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退为家人讲: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退:放学之后回家。
即了其大指: 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大指:主要意思或大意,本文指《左氏春秋》的主要意思。
群儿戏于庭: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庭:庭院。
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通读全文可知,司马光年仅七岁,却能在听到讲解《左氏春秋》后,理解并记住其主要内容,这显示了他的好学和勤奋。当他看到伙伴掉入瓮中,其他孩子都吓得逃走时,他能够迅速思考并采取行动,用石头打破瓮,救出了伙伴,这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和勇敢。
【点睛】参考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22.B 23. 叶的形状 叶的颜色
【解析】2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翻译。
结合常识“寒”意思是寒冷;“虽”意思是即使;“冬日”意思是冬天;“常青”四季都是绿色的。可知“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常青。”意思是松树本性耐得住寒冷,即使到了冬天,叶子也不凋落,四季常青。
故选B。
2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理解。
结合文章中“叶状如针”意思是其叶形状似针;“其色常青”松树的叶子四季常青。可知文章从松树的种属、叶子形状、松树叶子的颜色、松树的树干这几个方面介绍松树的特点。
【点睛】译文:松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其叶形状似针。本性耐得住寒冷,即使到了冬天,叶子也不凋落,四季常青。松树的枝干长且粗壮,可以用来建造桥梁,也可以用来建造房屋。
24.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5. 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取之,信然。 做事的时候要多观察,勤于思考。 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 观者无不辟易颠仆 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解析】24.本题考查名篇名作的识记。
书写时注意“尝、诸”的正确写法。
2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选文一主要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
面对的情形是“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意思是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其他人的表现是“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王戎的表现是“唯戎不动”,意思是只有王戎没有动。结局是“取之,信然。”意思是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选文二主要讲了观看老虎时围观的人都很害怕,而王戎却很平静的故事。
面对的情形是“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意思是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其他人的表现是“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意思是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的表现是“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意思是王戎却冷静沉着,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戎的观察和推理能力很强,善于思考。所以才能遇事不慌。我们要像王戎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选文一: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选文二: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老虎的牙齿和爪子,让百姓去看,王戎七岁,也跟着人们一起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26. 花 梗 叶 27.③ 2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解析】2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古文介绍池塘种着荷花,夏天荷花开放,有的荷花红,有的荷花白。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荷叶的形状圆圆的。依次描写了荷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故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花、梗、叶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荷”。
27.本题主要考查对多义字的掌握。
“或红或白”意思是有的荷花红,有的荷花白。“或”的意思是有的。
故选③。
28.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写出描写荷花的诗句即可,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点睛】参考译文: 池塘种着荷花,夏天荷花开放,有的荷花红,有的荷花白。荷叶的茎挺立在水中。荷叶的形状圆圆的。荷花的茎横卧在泥土中,它的名字叫“藕”。藕有节,其中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第四篇:名家阅读(杨文清)
先生的课堂
杨文清
①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半支烟——【甲】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向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
②先生的面容瘦削,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先生收回视线,转身面向黑板,极潇洒地草书:荷塘月色。【乙】末了,意犹未尽,歪头欣赏自己的板书,好像很满意,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又面对学生讲道:“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③我们这些面黄肌瘦、衣衫不整、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们,就是从那堂课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欣赏,深切体会到汉语的优美。时隔三十余年,先生也已作古,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学生们心中。
④先生配合课文布置作文“我的家乡”。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初中不知写过多少遍,已经驾轻就熟。我在作文中用心描绘夏日的稻田、荷香、澄澈的月光,叙说勤劳的父辈秋日里的收获和冰天雪地时挖莲藕的辛劳。大概是因内容鲜活、想象力丰富,先生在课堂上大为夸奖,认为我的作文写得好,有真情实感。这份鼓励,激起了我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⑤然而,临近毕业那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原本就瘦弱的我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待我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落下的课程太多,时间又太短,亲人们着实为我担忧。迷茫之际,我想到了先生。那时,先生在另一所中学任校长。
⑥正月初一,我带上莲藕、大米等土特产,骑车二十公里路去找先生求助。天寒地冻,好不容易赶到先生家,却吃了闭门羹——先生到邻村走亲戚了。我哪肯就此死心,费了好大的劲儿找寻到先生的亲戚家。当先生看见狼狈不堪的我时,先吃了一惊,接着埋怨道:“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天!这娃……上炕,上炕。”硬是将我劝上火炕,和先生的亲戚一同吃菜喝酒。那顿饭吃得我浑身不自在,头顶冒虚汗。临别,先生叮咛我替他问候我父母好。
⑦正月初六,先生夫妇意外地来到我家,还带了厚重的礼品。看见先生夫妇进门,我的脸一阵阵发烧。先生先问候我父母好,和他们讨论我上学的事,又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习,做有出息的孩子。一家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送先生夫妇回县城的路上,我埋怨他们不该亲自来,捎个话就行了。先生解释说:“一来你父母年龄和我差不多,应该向他们拜个年;二来我要告诉你上学的消息,让你放心。”
⑧在那所中学学习的几个月,我奋发图强。一方面加强营养滋补身体,一方面刻苦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深知,身后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关注我的先生。后来,我以预考全班第五名的成绩顺利迎来七月的高考。
⑨上学、工作、成家,一晃十多年过去。我忙于自己的事务,与先生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先生的夫人去世了。先生退休后,居于小城一隅,深居简出。先生极少当着我的面谈他的困苦,但他的困苦我能想象得来: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晚辈不在身边,生活全靠他自己打理……每每与先生会面,聊过我的工作、生活之后,先生总忘不了谈及我的父母,要我转达对他们的问候。先生不止一次地说:“你爱学习,读了那么多书,比老师强。”这真是让我羞愧难当,以先生的学问,我是终生也赶不上的。何况我俗务太多,无暇专心学习,哪里有什么真学问。我深知先生是在鼓励我不要忘了读书。
⑩我的散文集出版后,特意赠先生,请他指教。临别,先生叮嘱我,他要请我们这些学生吃饭。我觉得要吃饭也该我请客,不能叫先生破费。先生一再说他要礼尚往来,又说日子已经定好了,饭店的包间也已预订,我只好答应下来。
后来,从同为先生学生的兄长那里得知,那一天是先生的八十寿诞。原来我和先生是同一天过生日!这令我十分兴奋——冥冥之中,我与先生早就有难以割舍的缘分。先生八十寿诞那天,我在致祝酒辞时向先生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他崇高的敬意。
时光荏苒。两年前的秋天,兄长打电话告诉我:先生过世了!我的脑海忽然一片空白,渐渐地,眼前又浮现出三十多年前先生为我们上课的情景: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着半支烟,背着手走上讲台……
(有删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7:解锁古诗文阅读的实词理解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2、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与上题中某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4、选出某在句子中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答题方法: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情况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2、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3、掌握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4、掌握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1)“联想推断法”
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2)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常见实词:
1、安:①怎么 ②养
2、卑:①低下 ②身份低微
3、备: ①周全、详尽。②具备。③准备。
4、被:①影响 ②同“披”,穿。
5、鄙:①边境 ②鄙陋、目光短浅③出身鄙野
6、毕:①尽 ②全部
7、薄:①迫近,接近。 ②轻视。 ③厚度小。
8、策:①马鞭。 ②鞭打、驱使。 ③记录。 ⑤计谋。
9、长:cháng ①长度。②与“短”相对。③长久,健康。 ④永远。⑤zhǎng,排行最大⑥zhǎng,头领。
10、称:①相当、配合②称赞
11、诚:①诚心 ②的确,实在 ③果真
12、惩:①苦于 ②惩罚
13、驰:①骑 ②驱车(追赶)
14、出:①发、起 ② 在边疆打仗 ③来到 ④产生
15、辞:①推辞 ②语言
16、次:①编次。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①用箪装着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①承当,承受。 ②应当。③将要 ④对着,向着。 ⑤值,正在。 ⑥
抵挡。
19、道:①道路。②道义。 ③方法。 ④说,讲。
20、得:①能够 ②得到、获得 ③同“德”,感激
21、等:①同样)②诸位,表多数
22、敌:①攻击 ② 敌人
23、吊:①凭吊 ②慰问
24、度:①dúo估计、推测 ②渡过、越过
25、端:①画幅的右端 ②正、端正
26、恶:①怎么 ②厌恶
27、发:①行动、发动 ②发射 ③起,被任用 ④征发 ⑤开放 ⑥发出⑦头
发。
28、凡:①凡是 ②总共
29、方:①见方②长方形③当……时候。
30、分:fēn ①划分,分开。②分配,分给。 ③长度单位。④fèn,职分,
本分。
31、奉:①通“俸”侍奉 ②接受、奉行 ③供养
32、否:①同“不”没有 ②恶、坏
33、夫:①那 ②fú,句首发语词 ③丈夫④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34、扶:①沿,顺着 ②搀扶
35、拂:①违背、阻碍 ②同“弼”,辅佐 ③轻轻擦过
36、福:①赐福、保佑 ②好事、有福之事
37、富:①富丽②富有、充足,有许多
38、更:①重新 ②进而 ③互相 ④再、又 ⑤更加
39、苟:①如果 ②苟且③且、或许,表希望
40、固:①本来 ② 顽固、固执③一定、必定④巩固⑤安守,固守
41、故:①旧的,原来的②特意 ③原因,缘故④所以,因此
42、顾:①回头看 ②难道③看望,拜访
43、观:①看 ②景色,景象
44、冠:①居第一位②帽子③男子成人礼
45、光:①发扬光大 ②光线
46、 归:①归依 ②回家
47、过:①经过 ②到 ③犯过失 ④超过,胜过
48、好:①美 ②喜欢 ③以便、能够
49、号:háo ①大叫,呼啸。 ②hào,别号。 ③hào,国号。 ④hào,号召。
50、 还:①回家 ②xuán, 同“旋”,回转、掉转
第三篇:小题速刷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课文《 》。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不动”中“竞走”的意思是 ,“唯”的意思是 。
3.你认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理由是什么?
4.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谈谈你的看法。
5.请认真阅读小古文《紧急公文》并完成相应习题。
紧急公文
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其人逐马而行,人问:“如此急事,何不乘马?”曰:“六足岂不疾于四足?”
——(选自《笑府》)
(1)给下面的句子画出恰当的朗读停顿,用“/”表示。
有急足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
(2)下面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急足下紧急公文 足跌没水中
B.其人逐马而行 登高而招
C.拨一马与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六足岂不疾于四足 君有疾在肌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六足岂不疾于四足?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这个急足平时送公文都乘马而行。
B.因为公文紧急,官员给急足配备了一匹马。
C.急足担心马累坏了官员会生气,所以不敢骑马。
D.急足不骑马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
(5)文章中其人的可笑之处在哪?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①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②其庵③(ān)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乃;于是。②名:命名。③庵:草屋。
6.下列朗读断句不合理的一句是( )(填序号)
A.贫无/纸可书
B.以蕉叶/供挥洒
C.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
D.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7.与文中“盘板皆穿”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成语是( )(填序号)
A.省吃俭用
B.百步穿杨
C.水滴石穿
8.你认为怀素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写两点)
精卫填海①
炎帝②之少女③,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④而不返,故⑤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北海经》。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③少女:小女儿。④溺:溺水,淹没。⑤故:因此。⑥堙:填塞。
9.这个故事选自《 》,故事中的精卫是 的化身。
10.精卫鸟的外形是什么样子的?
11.在文中用“_____”画出描写精卫填海原因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精卫填海过程的句子。
12.你认为精卫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13.请再写出两个中国神话故事的名字。
14.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héng)娥①。逄蒙往而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②月宫。广寒寂寥③,怅然有丧④,无以继⑤之,遂⑥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注释】①姮(héng)娥:传说中的月官仙子,又称“嫦娥”。②滞留:停留。③寂寥:寂静,冷清。④丧:失意,懊恼。⑤继:继续。⑥遂:于是,就。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两项不同的一项是    
A.异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B.逄蒙往而窃之不成
C.欲配飞升之药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嫦娥“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目的是    
A.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
B.广寒寂寥,怅然有丧
C.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
(3)给这则文言文加个题目,你认为下列选项最合适的一项是    
A.嫦娥奔月
B.玉兔捣药
C.吴刚伐桂
阅读。
燧(suì)人钻木取火
燧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③鸮(xiāo),以口啄树,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注释:①燧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地面积一万顷。③若:像。
1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知道
B.至于其国:到达
C.息此树下:休息
D.圣人感焉:感谢
16.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用“_____”画出来。
17.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哪里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想象?为什么?
18.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燧人是什么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9.司马光特别爱听什么?( )
A.破瓮救友的故事 B.《左氏春秋》
C.饥渴寒暑的故事 D.持石击瓮的故事
20.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退为家人讲: 即了其大指: 群儿戏于庭:
21.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完成阅读(一)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常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22.下列对文中画“_________”的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性耐得住寒冷,虽然是寒冷的冬天,它的颜色还是那么绿。
B.本性耐得住寒冷,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它的颜色还是那么绿。
23.本文从松的种属、( )、( )、树干四个方面介绍松的特点。
阅读选文。
选文一: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取之,信然。
选文二: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④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①纵:任凭。②承间:趁机。③辟易颠仆:神色慌乱,躲避不迭,以致摔倒。④湛然:冷静沉着的样子。
24.回忆课文,在选文一的横线上补写句子。
25.阅读选文,填写表格。
选文题目 面对的情形 不同的表现 结局 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
其他人 王戎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观虎》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26.本篇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 、 、 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荷”。
27.“或”字有多个义项:①或者,或许;②有时;③有的……你认为文中“或红或白”的“或”理解为 。(填序号)
28.描写荷花的古诗很多,把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请写下来。
第四篇:名家阅读(杨文清)
先生的课堂
杨文清
①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半支烟——【甲】先生背着手,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随手将教材丢向讲桌,黑框眼镜后面那机智的目光像探照灯扫视着课堂上一张张年轻的脸。
②先生的面容瘦削,小平头硬戳戳的,散发凛然之气——活脱脱的鲁迅形象。先生收回视线,转身面向黑板,极潇洒地草书:荷塘月色。【乙】末了,意犹未尽,歪头欣赏自己的板书,好像很满意,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重又面对学生讲道:“这节课,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③我们这些面黄肌瘦、衣衫不整、来自偏远乡村的学生们,就是从那堂课开始懂得了什么是文学欣赏,深切体会到汉语的优美。时隔三十余年,先生也已作古,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学生们心中。
④先生配合课文布置作文“我的家乡”。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题目在小学、初中不知写过多少遍,已经驾轻就熟。我在作文中用心描绘夏日的稻田、荷香、澄澈的月光,叙说勤劳的父辈秋日里的收获和冰天雪地时挖莲藕的辛劳。大概是因内容鲜活、想象力丰富,先生在课堂上大为夸奖,认为我的作文写得好,有真情实感。这份鼓励,激起了我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⑤然而,临近毕业那年,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原本就瘦弱的我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待我走出医院大门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落下的课程太多,时间又太短,亲人们着实为我担忧。迷茫之际,我想到了先生。那时,先生在另一所中学任校长。
⑥正月初一,我带上莲藕、大米等土特产,骑车二十公里路去找先生求助。天寒地冻,好不容易赶到先生家,却吃了闭门羹——先生到邻村走亲戚了。我哪肯就此死心,费了好大的劲儿找寻到先生的亲戚家。当先生看见狼狈不堪的我时,先吃了一惊,接着埋怨道:“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天!这娃……上炕,上炕。”硬是将我劝上火炕,和先生的亲戚一同吃菜喝酒。那顿饭吃得我浑身不自在,头顶冒虚汗。临别,先生叮咛我替他问候我父母好。
⑦正月初六,先生夫妇意外地来到我家,还带了厚重的礼品。看见先生夫妇进门,我的脸一阵阵发烧。先生先问候我父母好,和他们讨论我上学的事,又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习,做有出息的孩子。一家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送先生夫妇回县城的路上,我埋怨他们不该亲自来,捎个话就行了。先生解释说:“一来你父母年龄和我差不多,应该向他们拜个年;二来我要告诉你上学的消息,让你放心。”
⑧在那所中学学习的几个月,我奋发图强。一方面加强营养滋补身体,一方面刻苦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深知,身后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关注我的先生。后来,我以预考全班第五名的成绩顺利迎来七月的高考。
⑨上学、工作、成家,一晃十多年过去。我忙于自己的事务,与先生保持着松散的联系。先生的夫人去世了。先生退休后,居于小城一隅,深居简出。先生极少当着我的面谈他的困苦,但他的困苦我能想象得来: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晚辈不在身边,生活全靠他自己打理……每每与先生会面,聊过我的工作、生活之后,先生总忘不了谈及我的父母,要我转达对他们的问候。先生不止一次地说:“你爱学习,读了那么多书,比老师强。”这真是让我羞愧难当,以先生的学问,我是终生也赶不上的。何况我俗务太多,无暇专心学习,哪里有什么真学问。我深知先生是在鼓励我不要忘了读书。
⑩我的散文集出版后,特意赠先生,请他指教。临别,先生叮嘱我,他要请我们这些学生吃饭。我觉得要吃饭也该我请客,不能叫先生破费。先生一再说他要礼尚往来,又说日子已经定好了,饭店的包间也已预订,我只好答应下来。
后来,从同为先生学生的兄长那里得知,那一天是先生的八十寿诞。原来我和先生是同一天过生日!这令我十分兴奋——冥冥之中,我与先生早就有难以割舍的缘分。先生八十寿诞那天,我在致祝酒辞时向先生深深地鞠躬,表达了对他崇高的敬意。
时光荏苒。两年前的秋天,兄长打电话告诉我:先生过世了!我的脑海忽然一片空白,渐渐地,眼前又浮现出三十多年前先生为我们上课的情景:灰布衫、灰围巾,耳根夹着半支烟,背着手走上讲台……
(有删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