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8:解锁古诗文阅读的虚词理解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析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3、与上题中某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4、选出某在句子中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答题方法: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语气词等。虚词在文言文等古文中常出现,而它的解释也相对灵活。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所以,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二项,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三项,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常见虚词:
★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而
1、转折连词,但是,却;2、修饰连词,相当于“地”;3、顺承连词,可不译 ;4、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5、表顺承的连词,就 ;6、表顺承的连词,来 ;7、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8、表承接,并且;9、表假设,如果。
★以:
1、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2、连词,遂;3、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4、连词,表顺承;动词,认为;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他的;7、乃至,甚至;8、可是;9、而,又;10、这样;11、你,你的。
★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为:
1、动词wéi;“做” “作为、当作、成为”“认为” “是” 。
2、介词wèi;“替、给、向”“被”。
★于:
1、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2、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3、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
★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2、众;3、各位,众位。
★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2.副词,有时,或许。
需要注意的地方: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同白话一样。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它的变化。
一、应该注意词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异义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由古代发展到现代,有的词义扩大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还有的词语在感受彩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应该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双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往往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
三、应该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除了注意平时的积累之外,还要认真掌握有关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的知识。其中假借义的知识又涉及到通假字的知识。
四、应该注意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亦是文言文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的活用现象。这其中,每一类词的活用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②【乙】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甲】中的“羿”是 ,我还知道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是 。
【乙】中的“灵药”就是材料一中的“ ”。
2.下面对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中,嫦娥偷吃了不死之药,飞到了月宫,变成了蟾蜍,成了月中精灵。
B.【乙】中,嫦娥面对枯燥孤独的生活,非常后悔偷了灵药。
3.请将相关的内容填在与之相关人物的括号内。
神农( ) 女娲( ) 燧人( )
A.钻木取火 B.抟(tuán)土造人 C.尝百草著《本草经》
4.请写出两个带有“月”字的成语: 、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务剧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选自《风俗通》)
【注释】①抟(tuán):把东西捏成团。②务剧:工作繁忙。
5.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6.我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题目是 。当读到“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 。“力不暇供”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7.在《中国神话传说》的整本书阅读中,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认识了哪些神奇的人物?请认真回忆,并完成下表。
故事名称 《大禹治水》
神奇人物 大禹
8.神话界将召开一年一度的“英雄榜”争夺赛,你打算推荐中外神话故事中的哪位神话人物?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选自《山海经》
注释:①夸父:传说中善跑的巨人。②入日:走进太阳光轮里。③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④大泽:神话里的大湖。⑤邓林:桃林。
9.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欲得饮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未至,道渴而死。
11.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中,你感受到神话故事具有 的特点。这个故事让你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精神。
12.有人说夸父为了逐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值得。你认同吗?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明理由。
13.夸父逐日是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本学期,你在课外还读了哪些神话故事?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并简要写出喜欢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 ,我喜欢它的原因是 。
阅读与鉴赏。
叶公好龙(节选)
叶公子高①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②,施③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④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注释】①叶公子高: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的县令,字子高,楚国贵族。②牖(yǒu):窗户。③施(yì):延伸。④还(xuán):掉转。
14.叶公好龙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 ”在文中划出句子。
15.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配一幅插图,下列图片最合适的是
16.叶公是真的好龙吗?请写出理由(可选用文中语句)。
对比阅读。
【文段1】盘古开天辟地(节选)
天地浑沌如鸡子①,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cháng zhǎng)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 (cháng zhǎng),故天去地九万里。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 ,声为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 ,血液为 ,筋脉为地里②,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 ,精髓为珠玉,汗流为 。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地里:山脉和道路。
【文段2】盘古开天地(节选)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7.联系上下文,选出“文段1”括号里恰当的读音。
18.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序号。
①万八千岁
A.年
B.年龄
C.时间,光阴
②故天去地九万里
A.离开
B.失去
C.距离
19.阅读“文段1”,盘古初开天地时,天地的状态是“ ”;盘古在天地间万八千岁后,天地的变化是“ ”。(用原文回答)
20.根据“文段2”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词语将“文段1”补充完整,填序号。
①江河 ②四极五岳 ③雷霆 ④风云 ⑤雨泽 ⑥金石
21.“文段2”所描述的“盘古献身、化作万物”是这个故事的结局,“文段1”中的第 和 句话正好与“文段2”相对应。
22.仿照“文段2”,用自己的话描述“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的神奇景象。
23.阅读。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①知其轻重,不能称。操②之幼子③名冲,告④操曰:“置象于船上,刻⑤其水痕所至。去⑥象,将他物⑦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⑧。复称他物,则象重⑨可知矣。”
[注释]①欲:想要。②操:曹操。③幼子:小儿子。④告:告诉。⑤刻:标记。⑥去:移去。⑦他物:其他东西。⑧原痕:原来的标记。⑨重:重量。
(1)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我能结合称象的步骤,给下面的图片排序。(填序号)
(3)结合故事内容,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小古文,完成小题。
虫
虫,动物之小者也,种类甚多。或高飞空际,或跂[1](qí)行地上,间有游泳于水中者,其生殖最易。性畏寒,冬日霜雪降,虫多死。有不死者,深伏土中,不饮不食,名曰蛰(zhé)。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
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书生蠹[2](dù),木生蛀,螟(míng)、蝗能害稼,蚊、蝇、蚤(zǎo)、虱(shī)能害人,此虫之宜杀除者也。
【注释】[1]跂:指虫子爬行。[2]蠹:一种虫。
24.文中捉到的“宜杀除者”不包括哪种虫? ______
A.数
B.蜂
C.蚤
D.螟
25.“或高飞空际,或跂行地上”的“或”意思是什么? ______
A.或者
B.有的
C.要么
D.某些
26.试着推测本文中多次提到的“者”,具体指代什么? ______
A.指代人
B.指代事
C.指代虫
D.以上都有
27.被寒冬冻死的虫子,它的遗卵在春暖时节会怎样? ______
A.冻死
B.杀除
C.蛰伏
D.孵化
28.与“游泳于水中”构句方式不一致的是哪一句? ______
A.女娃游于东海
B.群儿戏于庭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以堙于东海
29.对短文的理解,以下最符合原文意图的是哪一句? ______
A.虫本领强大,飞天遁地游水无所不能。
B.虫生命力顽强,深埋土中也不会死
C.根据虫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宜饲育者和宜杀除者。
D.虫“性畏寒”,冬天是捕杀虫最好的时机。
30.短文主要运用了下面哪种方法来介绍虫子? ______
A.打比方来说明;
B.分类别进行说明;
C.列举具体数字说明;
D.以上都有
31.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这一句的意思。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⑥,道渴而死⑦。弃⑧其杖⑨,化为邓林⑩。
【注释】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未至:没有赶到。⑦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⑧弃:遗弃。⑨杖:拐杖。⑩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32.解释下列语句。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弃其杖,化为邓林。
33.阻挡夸父逐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他是怎样解决的?
34.人们为什么想象出夸父牺牲后手杖变成桃林?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文彦博灌穴取球①
文潞公②幼时③与群儿④击球,入柱穴⑤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邵氏闻见录》,题目为编者自拟。②文潞公:指文彦博,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嘉祐三年(1058),封潞国公,故此处称其为“文潞公”。③幼时:小时候。④群儿:一群小孩儿 ⑤柱穴:树洞。
35.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公以水灌之( )
A.用 B.凭借 C.认为 D.原因
②公以水灌之( )
A.往,到……去 B.代词,指树洞
C.代词,指球 D.代词,指水
36.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B.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C.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D.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37.根据注释写出本文的大概意思。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8.下面( )这个成语出自这则文言文。
A.投桃报李 B.瓜田里下 C.道旁苦李 D.桃李满门
39.按故事的发展顺序,用自己的话补全填空,可以帮助我们讲好这个故事。
40.故事中的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
41.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发是 。
第四篇:名家阅读(汪曾祺)
茶干
汪曾祺
①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②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③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④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⑤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⑥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孩子们乐意做的事。
⑦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⑧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⑨第三, 。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⑩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写作于1985年12月12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8:解锁古诗文阅读的虚词理解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解释下列加点字。
2、分析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3、与上题中某字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4、选出某在句子中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答题方法: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语气词等。虚词在文言文等古文中常出现,而它的解释也相对灵活。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大多是课内学过的,所以,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二项,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三项,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常见虚词:
★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而
1、转折连词,但是,却;2、修饰连词,相当于“地”;3、顺承连词,可不译 ;4、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5、表顺承的连词,就 ;6、表顺承的连词,来 ;7、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8、表承接,并且;9、表假设,如果。
★以:
1、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2、连词,遂;3、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4、连词,表顺承;动词,认为;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他的;7、乃至,甚至;8、可是;9、而,又;10、这样;11、你,你的。
★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为:
1、动词wéi;“做” “作为、当作、成为”“认为” “是” 。
2、介词wèi;“替、给、向”“被”。
★于:
1、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2、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3、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
★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2、众;3、各位,众位。
★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2.副词,有时,或许。
需要注意的地方: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同白话一样。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它的变化。
一、应该注意词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异义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由古代发展到现代,有的词义扩大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还有的词语在感受彩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应该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双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往往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
三、应该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除了注意平时的积累之外,还要认真掌握有关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的知识。其中假借义的知识又涉及到通假字的知识。
四、应该注意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亦是文言文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的活用现象。这其中,每一类词的活用又有许多不同的情况。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甲】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②【乙】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甲】中的“羿”是 ,我还知道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是 。
【乙】中的“灵药”就是材料一中的“ ”。
2.下面对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中,嫦娥偷吃了不死之药,飞到了月宫,变成了蟾蜍,成了月中精灵。
B.【乙】中,嫦娥面对枯燥孤独的生活,非常后悔偷了灵药。
3.请将相关的内容填在与之相关人物的括号内。
神农( ) 女娲( ) 燧人( )
A.钻木取火 B.抟(tuán)土造人 C.尝百草著《本草经》
4.请写出两个带有“月”字的成语: 、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务剧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选自《风俗通》)
【注释】①抟(tuán):把东西捏成团。②务剧:工作繁忙。
5.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6.我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题目是 。当读到“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 。“力不暇供”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7.在《中国神话传说》的整本书阅读中,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认识了哪些神奇的人物?请认真回忆,并完成下表。
故事名称 《大禹治水》
神奇人物 大禹
8.神话界将召开一年一度的“英雄榜”争夺赛,你打算推荐中外神话故事中的哪位神话人物?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选自《山海经》
注释:①夸父:传说中善跑的巨人。②入日:走进太阳光轮里。③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④大泽:神话里的大湖。⑤邓林:桃林。
9.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欲得饮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未至,道渴而死。
11.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中,你感受到神话故事具有 的特点。这个故事让你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的精神。
12.有人说夸父为了逐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值得。你认同吗?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说明理由。
13.夸父逐日是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本学期,你在课外还读了哪些神话故事?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并简要写出喜欢的原因。
我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 ,我喜欢它的原因是 。
阅读与鉴赏。
叶公好龙(节选)
叶公子高①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②,施③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④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注释】①叶公子高: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的县令,字子高,楚国贵族。②牖(yǒu):窗户。③施(yì):延伸。④还(xuán):掉转。
14.叶公好龙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 ”在文中划出句子。
15.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配一幅插图,下列图片最合适的是
16.叶公是真的好龙吗?请写出理由(可选用文中语句)。
对比阅读。
【文段1】盘古开天辟地(节选)
天地浑沌如鸡子①,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 (cháng zhǎng)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 (cháng zhǎng),故天去地九万里。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 ,声为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 ,血液为 ,筋脉为地里②,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 ,精髓为珠玉,汗流为 。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地里:山脉和道路。
【文段2】盘古开天地(节选)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7.联系上下文,选出“文段1”括号里恰当的读音。
18.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序号。
①万八千岁
A.年
B.年龄
C.时间,光阴
②故天去地九万里
A.离开
B.失去
C.距离
19.阅读“文段1”,盘古初开天地时,天地的状态是“ ”;盘古在天地间万八千岁后,天地的变化是“ ”。(用原文回答)
20.根据“文段2”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词语将“文段1”补充完整,填序号。
①江河 ②四极五岳 ③雷霆 ④风云 ⑤雨泽 ⑥金石
21.“文段2”所描述的“盘古献身、化作万物”是这个故事的结局,“文段1”中的第 和 句话正好与“文段2”相对应。
22.仿照“文段2”,用自己的话描述“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的神奇景象。
23.阅读。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①知其轻重,不能称。操②之幼子③名冲,告④操曰:“置象于船上,刻⑤其水痕所至。去⑥象,将他物⑦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⑧。复称他物,则象重⑨可知矣。”
[注释]①欲:想要。②操:曹操。③幼子:小儿子。④告:告诉。⑤刻:标记。⑥去:移去。⑦他物:其他东西。⑧原痕:原来的标记。⑨重:重量。
(1)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我能结合称象的步骤,给下面的图片排序。(填序号)
(3)结合故事内容,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小古文,完成小题。
虫
虫,动物之小者也,种类甚多。或高飞空际,或跂[1](qí)行地上,间有游泳于水中者,其生殖最易。性畏寒,冬日霜雪降,虫多死。有不死者,深伏土中,不饮不食,名曰蛰(zhé)。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
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书生蠹[2](dù),木生蛀,螟(míng)、蝗能害稼,蚊、蝇、蚤(zǎo)、虱(shī)能害人,此虫之宜杀除者也。
【注释】[1]跂:指虫子爬行。[2]蠹:一种虫。
24.文中捉到的“宜杀除者”不包括哪种虫? ______
A.数
B.蜂
C.蚤
D.螟
25.“或高飞空际,或跂行地上”的“或”意思是什么? ______
A.或者
B.有的
C.要么
D.某些
26.试着推测本文中多次提到的“者”,具体指代什么? ______
A.指代人
B.指代事
C.指代虫
D.以上都有
27.被寒冬冻死的虫子,它的遗卵在春暖时节会怎样? ______
A.冻死
B.杀除
C.蛰伏
D.孵化
28.与“游泳于水中”构句方式不一致的是哪一句? ______
A.女娃游于东海
B.群儿戏于庭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以堙于东海
29.对短文的理解,以下最符合原文意图的是哪一句? ______
A.虫本领强大,飞天遁地游水无所不能。
B.虫生命力顽强,深埋土中也不会死
C.根据虫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宜饲育者和宜杀除者。
D.虫“性畏寒”,冬天是捕杀虫最好的时机。
30.短文主要运用了下面哪种方法来介绍虫子? ______
A.打比方来说明;
B.分类别进行说明;
C.列举具体数字说明;
D.以上都有
31.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这一句的意思。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⑥,道渴而死⑦。弃⑧其杖⑨,化为邓林⑩。
【注释】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未至:没有赶到。⑦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⑧弃:遗弃。⑨杖:拐杖。⑩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32.解释下列语句。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弃其杖,化为邓林。
33.阻挡夸父逐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他是怎样解决的?
34.人们为什么想象出夸父牺牲后手杖变成桃林?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文彦博灌穴取球①
文潞公②幼时③与群儿④击球,入柱穴⑤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邵氏闻见录》,题目为编者自拟。②文潞公:指文彦博,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嘉祐三年(1058),封潞国公,故此处称其为“文潞公”。③幼时:小时候。④群儿:一群小孩儿 ⑤柱穴:树洞。
35.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公以水灌之( )
A.用 B.凭借 C.认为 D.原因
②公以水灌之( )
A.往,到……去 B.代词,指树洞
C.代词,指球 D.代词,指水
36.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B.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C.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D.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37.根据注释写出本文的大概意思。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8.下面( )这个成语出自这则文言文。
A.投桃报李 B.瓜田里下 C.道旁苦李 D.桃李满门
39.按故事的发展顺序,用自己的话补全填空,可以帮助我们讲好这个故事。
40.故事中的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
41.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发是 。
参考答案:
1. 后羿 羿射九日 不死之药 2.B 3. C B A 4. 日新月异 花好月圆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文内容理解。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意思是后羿在西王母那要的长生不老药。故“羿”指后羿。与后羿有关的故事如:后羿射日、诛杀恶兽。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意思是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所以“灵药”就是长生不老药,也就是材料一中的“不死之药”。
2.本题考查古诗文内容理解。
【乙】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意思是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嫦娥的生活是寂寥清冷孤独的,不是枯燥,故选B。
3.本题考查课外神话积累。
神农尝百草著《本草经》: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留有著作《本草经》。
女娲抟(tuán)土造人: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燧人钻木取火:传说在一万年前,生活在古昆仑山上的一个族群,族中的智者一日看到有鸟啄燧木时产生火苗,受此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这个族群也因此被称为燧人氏族。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带有“月”字的成语如:闭月羞花、冰壶秋月、长年累月、蹉跎岁月。
【点睛】【甲】后羿在西王母那要的长生不老药,他的妻子嫦娥偷走了不老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乙】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5.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6. 女娲造人 盘古 女娲工作太繁忙,她竭尽全力还没有时间一下子做出很多人; 7. 《盘古开天》 盘古 《后羿射日》 后羿 8.推荐《夸父逐日》的夸父,他一直坚持不懈。
【解析】5.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我觉得故事中这个情节让我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
6.考查给文章加标题、拓展延伸。
这篇古文主要讲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所以故事的名字是“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故“天地开辟”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盘古。
“力不暇供”的意思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女娲工作太繁忙,她竭尽全力还赶不上供应,能造出更多的人。
7.考查了课外知识积累。
选取一个神话故事,按要求作答即可。如:《精卫填海》,神奇人物是精卫;《夸父逐日》,神奇人物是夸父。
8.考查拓展延伸、推荐介绍。
神话故事有很多,任选两个写出故事名称和故事内容即可。如:我推荐《神农尝百草》中的神农,理由:为了治病救人,神农亲自试吃各种植物,多次中毒。
【点睛】参考译文: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可工作太繁忙,她竭尽全力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9. 赛跑 想要 10.还没到大湖,夸父就在半路渴死了。 11. 充满神奇的想象 勇于探索、锲而不舍 12.我认为值得。因为夸父对太阳永不停歇的追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毅力和实现梦想的恒心。夸父逐日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人为梦想而努力拼搏。 13. 《神农尝百草》 因为神农一心为老百姓着想,他发明了五谷农业,还尝百草,写出了《本草经》,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要为民造福的道理。
【解析】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意思是夸父与太阳竞跑。“逐走”的意思是“竞跑、赛跑”。欲得饮:意思是想要喝水。“欲”的意思是“想要”。
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解答此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进行合理地翻译。未至,道渴而死。意思是:夸父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弃其杖,化为邓林”可知,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感受到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大胆、神奇的特点。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12.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解答本题,可结合文段内容来回答。本文写了夸父为了逐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认为值得,夸父的行为教导我们要坚强,他的坚毅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3.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
解答本题,需结合平日的神话故事阅读积累,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并简要写出喜欢的原因。例:我最喜欢《女娲补天》,因为女娲非常善良、勇于奉献,她创造了人类,使大地拥有了勃勃生机。
【点睛】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14.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15.B 16.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我是从“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这句话中知道的。
【解析】1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开篇第一句“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的“钩”指的是衣服上的带钩。“写”是画的意思。凿,通“爵”,指的是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句子意思是: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屋子内外都画着龙,雕刻着龙。这句话具体写出了叶公子喜欢龙的具体表现。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可以看出来叶公喜欢龙。
1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文章画线句子“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可知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A.图片上一个人在前面跑,一条龙在后面追,和句意不符;
B.图上龙的头在窗户外,龙的尾巴在屋子里,和句意相符;
C.图上龙的身体在窗户边,和句意不相符;
D.图上龙伸出了一个头在窗户边,和句意不相符;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可知,叶公见了真龙后,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所以他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点睛】参考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屋子内外都雕刻着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叶公的住所,龙头搭在窗台上探看,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被吓的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茫然无措。
17.zhǎng cháng 18. A C 19. 浑沌如鸡子 阳清为天 20.④③②①⑥⑤ 21. 5 6 22.盘古倒下后,粗壮的筋脉变成了高大的山脉,健硕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田地。
【解析】17.本题考查多音字。
长:cháng,1.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大(跟“短”相对)。2.某段时间的起讫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3.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4.优点;长处。5.对某事做得特别好。
zhǎng,1.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由小到大,直至成熟。2.年纪大;辈分高;排行第一。3.年龄大或辈分高的人。4.领导者;负责人。5.生出。6.增进;增加;增强(用于抽象事物)。
盘古日长一丈:盘古每天也长高一丈,故“长”读音为“zhǎng”;
盘古极长:盘古变得非常高大。故“长”读音为“cháng”。
1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万八千岁: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岁:年。故选A。
②故天去地九万里:所以天地之间距离九万里。去:距离。故选C。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阅读文段1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可知,远古时期,天地一片混沌,盘古初开天地时,天地的状态是“浑沌如鸡子”;
从“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一日九变。”可知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向四周猛劈过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形成了地。即“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20.本题考查选字词填空。
阅读文段2,由“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可知,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头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故依次填入④③②①⑥⑤。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阅读文段1和文段2可知,“盘古献身”对应文段1中的“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即第5句。“化作万物”对应文段1中的“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即第6句。
2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扩展写话。
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筋脉变成了山脉和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地。结合释义进行想象,语句通顺,合理即可。
示例:盘古倒下后,粗壮的筋脉变成了高大的山脉,较细的筋脉变成了行走的道路,健硕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田地。
【点晴】参考译文: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像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向四周猛劈过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形成了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能变化九次。他头顶是天,脚下是地。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天也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变得非常高大。所以天地之间距离九万里。开天辟地时首先出生的是盘古。盘古临死前,变化自身。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根撑天的柱子和五方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脉和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地,头发变成了天上星辰,皮肤变成了草木,牙齿变成了金属矿物和石头,精髓变成了珍珠和玉石,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雨露。
23.(1)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2) ③ ① ②
(3)我觉得曹冲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的孩子。
【详解】(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结合参考译文,从“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可知,曹冲称出大象重量的好办法。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称象的步骤为:第一步先把大象赶上船,标记水痕到达的地方,对应第二张图片;第二步让大象出来,再把船装载其他东西,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对应第三张图片;第三步再称出这些东西的重量,对应第一张图片。故排序为:③①②。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曹冲在那么小的时候就想出了称大象重量的好办法,他是一个聪明智慧、善于动脑的孩子。
【点睛】参考译文:曹操得到一头巨象,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其中的办法。曹操有个小儿子叫曹冲,他对曹操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让大象出来,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直到水达到原来刻记号的地方。称一下这些东西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24.B 25.B 26.C 27.D 28.D 29.C 30.B 31.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冬天潜伏起来的虫子就会再次爬出来,死掉的虫子留下来的卵,也会先后孵化。
【解析】2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2段的“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书生蠹,木生蛀,螟、蝗能害稼,蚊、蝇、蚤、虱能害人,此虫之宜杀除者也。”的意思是:蚕会吐丝,蜜蜂会酿蜜,这些虫子适宜人们饲养。书虫(蛀书的虫)会咬书,树生蛀虫能破坏树木的生长,飞蛾、蝗虫能吃掉庄稼的叶子,蚊虫、蝇虫、跳蚤、虱虫能够传染疾病,这些虫子应该消灭掉。可知文中捉到的“宜杀除者”不包括蜂。故选B。
25.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解释。
“或高飞空际,或跂行地上”的意思是:有的虫子在空中飞,有的虫子在地上爬。“或”是有的的意思。故选B。
26.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解释。
从第1段的“虫,动物之小者也,种类甚多。”“有不死者,深伏土中,不饮不食,名曰蛰。”“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和第2段的“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可知,本文中多次提到的“者”都是指的虫子。故选C。
27.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第1段的“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的意思是那些已经死了的虫子的遗留的卵,也先后孵化出来。可知,被寒冬冻死的虫子,它的遗卵在春暖时节会孵化。故选D。
28.本题考查了句式特点。
“游泳于水中”的意思是:也有的在水里游泳。是一个倒装句。
A.“女娃游于东海”意思是:女娃去东海游泳,。是一个倒装句。
B.“群儿戏于庭”的意思: 群孩 在庭院 玩耍嬉戏。是一个倒装句。
C.“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意思是: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是一个倒装句。
D.“以堙于东海”的意思是:用来填塞东海。是一个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以(之)堙于东海
ABC和“游泳于水中”都是倒装句,故选D。
29.本题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2段的“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书生蠹,木生蛀,螟、蝗能害稼,蚊、蝇、蚤(zǎo 、虱能害人,此虫之宜杀除者也。”可知最符合原文意图的是:古文根据虫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宜饲育者和宜杀除者。故选C。
30.本题考查了说明方法。
根据第2段的“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书生蠹,木生蛀,螟、蝗能害稼,蚊、蝇、蚤(zǎo 、虱能害人,此虫之宜杀除者也。”可知,短文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虫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宜饲育者和宜杀除者。故选B。
31.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
及:待到;蛰者:蛰伏的虫子;遗:遗留;
“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冬天潜伏起来的虫子就会再次爬出来,死掉的虫子留下来的卵,也会先后孵化。
【点睛】翻译:虫子是动物里最小的种类,种类非常多。有的在高空里飞翔,有的在地上爬行,也有的在水里游泳,它们的繁殖能力最强大。虫畏寒性畏寒,冬日下霜下雪时,虫子多数都死了。有些活下来的深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作蛰伏;待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蛰伏的虫子又再出来活动。那些已经死了的虫子的遗留的卵,也先后孵化出来。
蚕会吐丝,蜜蜂会酿蜜,这些虫子适宜人们饲养。书虫(蛀书的虫)会咬书,树生蛀虫能破坏树木的生长,飞蛾、蝗虫能吃掉庄稼的叶子,蚊虫、蝇虫、跳蚤、虱虫能够传染疾病,这些虫子应该消灭掉。
32.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33.口渴,解渴的水不足。喝完黄河与渭河的水,还打算去喝大泽的水。 34.人们怀念夸父,为了不忘掉夸父。
【解析】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这类题的重点是正确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多种含义,有的词语可能出现活用现象,因此不仅要靠平时的文言文词汇的积累,还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此外还要结合注释进行翻译。
①“逐”指竞争。“走”指跑。“逐走”指竞跑,赛跑。“入日”指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故整句的意思为: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②“未至”指没有赶到。“渴”是感到口渴。“道渴而死”指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故整句话的意思是:还没赶到大湖,(夸父)就半路渴死了。
③“弃”为丢弃。“化为”即变成。“邓林”根据注释译为桃林。综合起来,整句的翻译为:他丢弃的手杖,就化成桃林。
3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读句子“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可知,句意为: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故阻挡夸父逐日的最大障碍是水不足,口渴;夸父由于口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了,还要去北方喝大湖里的水。
3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读句子“弃其杖,化为邓林。”可知,句意为: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夸父的手杖化为桃林是人们对夸父牺牲后的想象,目的是通过这片桃林让后代的人们怀念他,感谢他。
【点睛】参考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35. A B 36.C 37.文潞公小时候与一群小孩玩击球的游戏,球被打入了树洞里,拿不出来了,文潞公用水灌树洞,球就浮了上来。
【解析】35.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①公以水灌之:文彦博用水灌入树洞中。以:用。
故选A。
②公以水灌之:文彦博用水灌入树洞中。之:代词,指树洞。
故选B。
3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文彦博小时候和一群孩子打球玩。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为:文潞公/幼时/与群儿/击球。
故选C。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幼时:小时候。群儿:一群小孩儿 。柱穴:树洞。以:用。之:代词,指树洞。本文的意思是:文彦博小时候和一群孩子打球玩,球滚入树洞中,没有办法拿出来了。文彦博就用水灌入洞中,球就浮了上来。
【点睛】译文:文彦博小时候和一群孩子打球玩,球滚入树洞中,不能拿出,文彦博用水灌入洞中,球就浮了上来。
38.C 39.起因:他们看见路边 摘李子 王戎站着不动 经过:李树长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结果: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40.聪明过人、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孩子。 41.像王戎学习,要善于思考,并能进行推理判断。
【解析】38.本题考查成语理解。
A.投桃报李:指投之以桃,报还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
B.瓜田里下:原义是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被人怀疑是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被人怀疑是摘李子。后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C.道旁苦李:指路边的苦李,走过的人不摘取。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
D.桃李满门:比喻学生很多。
结合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句意指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对应“道旁苦李”。
故选C。
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句子“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可知,起因是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一些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由句子“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经过是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由句子“取之,信然”可知,结果是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在众多小孩去摘了道旁的李子时,王戎站在原地不动,因为他知道路边的李子没有人摘,说明这李子是苦的;说明王戎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由句子“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可知,我们要像学习王戎一样遇事要沉着,认真思考。
【点睛】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第四篇:名家阅读(汪曾祺)
茶干
汪曾祺
①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②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③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
④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挂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
⑤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⑥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妈妈盼望孩子快些长大,就说:“你快长吧,长大了好给我打酱油去!”买酱菜,这是孩子们乐意做的事。
⑦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连万顺家除了把四张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张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孩子们都来看。孩子们都不是空着手来的,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⑧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⑨第三, 。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⑩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写作于1985年12月12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