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自学课day10:解锁说明文阅读的说明对象特征题型(学生版+家长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自学课day10:解锁说明文阅读的说明对象特征题型(学生版+家长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0:5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10:解锁说明文阅读的说明对象特征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给……下定义(或作介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方法:
1、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提示了说明重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关键信息,帮助我们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2、抓关键段落:很多文章在第1自然段就点出了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
3、圈关键语句:圈画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找关联词:“不仅……还有……”由于……所以……”“总之……”“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辅助我们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时要把关联词找全、不要遗漏。
答题的格式:
1、基本方法:某方面+怎么样。
2、辅助方法:运用表肯定含义或否定含义的短语来概括。
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明文重在“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科学性。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所以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说明文阅读的基础训练,还是要加强练习的。
拓展:说明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短篇散文,以轻松幽默、巧妙生动、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为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展现生活的点滴、人物的百态或者作者的思考。小品文通常以一定的主题为线索,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独白、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感悟、思考或者幽默的见解。
小品文在形式上较为自由,篇幅较短,一般在几百字至几千字之间,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艺术性。它可以通过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琐事、社会现象的独特观点,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或者思考的启示。
小品文的写作风格灵活多变,可以是幽默风趣的故事,也可以是对生活琐事的深刻思考,总体而言,它强调对细节的关注,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
蜻蜓飞行的奥秘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②在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时,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们好似一架架飞机,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也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几十公里而不着陆,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生动地描写了蜻蜓的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在哪里呢?科学家实验研究发现,蜻蜓飞行本领高,在于它们有独特的翅膀。蜻蜓的翅膀结构特殊更妙的是它的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各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的“翅痣”。这块小小的东西,能防止蜻蜓在快速飞行时身体发生震颤,不会荡来荡去或坠落下去。同时,起到极好的保护作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画线句中,对蜻蜓翅膀上“翅痣”标画正确的是( )
A. B. C.
3.短文中引用诗句“蜻蜓飞上玉掻(sāo)头”描写的是( )
A.蜻蜓飞行速度快
B.蜻蜓飞行时间长
C.蜻蜓飞行动作灵巧
4.读完短文,你会从 (A.文章内容 B.写作方法 C.联系生活经验)(填序号)角度提出问题,你的问题是 ?你打算用 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
人类的秘密仓库
①我们居住的陆地很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洲的每一处,不知要花多少年才能走完。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广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有,那就是海洋。陆地即使这么大也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也就是说海洋的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②( )的大海里面还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仅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从体型巨大的鲸,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浮游动物,就有十五万余种。那数不清的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藻类等海洋植物在一万种以上,其中很多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 )的维生素,可作为优良的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更重要的宝藏,是人们已找到的丰富的石油。
③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的一部分财富。由于人类对海洋仍然在探索中,还有更多的宝藏蕴藏在海底深处,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大海在召唤大批( )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去寻找开启海洋宝库的金钥匙。
5.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才智出众 B.浩瀚无边 C.不可缺少
6.文中将 称为“人类的秘密仓库”。这样称呼的原因是
7.第①段中划“——”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突出中心 B.引出下文 C.总结全文 D.前后呼应
8.就这篇短文提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
我的问题:
我的解答:
讲解昆虫
“群星小队”的成员在自然博物馆里发现了一个蝉蜕。蝉是怎么脱壳的呢?他们阅读了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片段并准备向同学们介绍。
①我喜欢观察蝉脱壳。蝉的幼虫爬出地洞后,会在四周游荡一会儿,寻找一个支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接下来,它要休息一会儿,让悬着的爪臂伸直,变成固定的支点。(A)
②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了,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身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了尾部,其余都出来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一阶段,只要十分钟就够了。
③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这是蝉蜕变的第二阶段,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④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需要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它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
⑤蝉脱壳的时间很长,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一般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刚才所脱的壳,也就是蝉蜕,飞走了。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9.读到最后,我知道“群星小队”发现的“蝉蜕”就是    
A.蝉
B.蝉的壳
C.蝉脱壳的过程
D.知了
10.根据上述材料,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A.蝉的成长过程
B.蝉是怎么脱壳的
C.有趣的蝉
D.蝉的幼虫
11.介绍第②自然段的文字时,可以制作成下面的卡片来帮助讲解。
→背上裂开露出身体→ → → →
12.第③段描写“奇怪体操”的句子在介绍时可以直接引用,请用“ ”画出来,并把这样引用的好处分点写下来。
   
13.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完成这份“学习探究单”。
小组学习探究单
发现1
我发现文章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很有条理。
发现2
我从“大约”“ ”等词语中发现 。
发现3
根据发现,我认为以下第 句填在文章第①自然段A处最合适。
①蝉蜕变的准备阶段就这样完成了。
②这是蝉蜕变的准备阶段,需要很长时间。
③这是蝉蜕变的准备阶段,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阅读。
大自然的现象——风
①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抚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③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
④地球上,有六个风带:南、北信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六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⑤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形成原理,给船加上风帆,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出现在辽阔的海洋上。
⑥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进入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有 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不过风也有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⑦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便利。
(选文有删改)
14.本文主要写什么( )
A.风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B.风是变化无常的
C.风的形成及它与人类的关系 D.风是怎样形成的
15.与风的形成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地形的高低 B.气候的冷暖
C.空气的流动 D.给船加上风帆
16.“进入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有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这句话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1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是大自然现象的一种。
B.风对人类的危害远远超过风带来人们的益处。
C.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人类能更好地利用风来造福自己的生活。
D.风曾经给美国、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
18.风能给人类造福,请你写出人们利用风能的一种形式。(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类文本《鲸的生存智慧》,完成题目。
鲸的生存智慧
①北海道沿岸的村庄世代以渔业为生,这里拥有磷虾、沙丁鱼等丰富的渔业资源,捕获量常居日本首位。鱼虾不仅是渔民的生存所需,同样吸引了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每到捕捞旺季,常常能看到鲸往来游弋(yì)。
②有几年,渔业产量下降,有的渔民突发奇想:鲸食量大得惊人,一头成年鲸一顿大约可以吃两千公斤鱼虾,如果把这些鲸赶跑,那么收成不就可以提上来了 于是这些渔民用渔船、快艇等组成船队驱赶甚至捕捞鲸,把它们远远赶出捕捞海域。
③然而,驱赶鲸的行动不仅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反而让鱼虾的产量比驱赶鲸之前大大降低了,这让渔民们百思不得其解。
④后来还是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生物学家们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暗红色的粪便把一大片海洋都染红了。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
⑤原来鲸食量惊人,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不过它们游泳速度不快,不能像鲨鱼一样长途奔袭寻找食物,于是它们就以这种方法在不同水层之间,搬运必要的营养物质,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有鲸群的海域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这是那些短视的渔民万万想不到的。
⑥是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还是主动地创造机会 鲸类的生存智慧比起人类来毫不逊色。
(《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01期)
19.人们驱赶鲸的行动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的原因是( )
A.鲸的食量大得惊人,把鱼虾都吃完了。 B.鲸排出的粪便把海洋污染了。
C.浮游藻类少了,吸引不了大量的鱼虾前来觅食。 D.人们驱赶鲸的时候把鱼虾也吓跑了。
20.渔民的“短视”行为体现在( )
A.追求鱼虾的产量。 B.驱赶甚至捕捞鲸。
C.滥杀鲸,获取钱财。 D.不让浮游藻类繁殖。
21.某学习小组针对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提出“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样的问题,他们是从( )的角度来提问的。
A.写法 B.内容 C.启示 D.题目
22.鲸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正确的序号。
鲸→( )→( )→( )
①鱼虾 ②粪便 ③浮游藻类
23.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大约”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24.从鲸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生存智慧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 2.B 3.C 4. A 蜻蜓的翅膀上的“翅痣”的作用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阅读第②自然段可知,该段落主要写了蜻蜓的飞行特技。它能在空中灵活飞行,包括忽上忽下、忽快忽慢、悬停和长途飞行等,并引用了唐诗来生动地描绘这种特技表演。故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蜻蜓的飞行本领高。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蜻蜓的翅膀结构特殊更妙的是它的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各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的‘翅痣’。”可知,蜻蜓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各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的“翅痣”。
图片A的蜻蜓,只有两只翅膀有“翅痣”;图片B的蜻蜓,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有“翅痣”;图片C的蜻蜓,每片翅膀的“翅痣”不在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
结合图片和文章内容可知,B项蜻蜓图片中的“翅痣”位置符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蜻蜓飞上玉搔头”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意思:一只碧绿的蜻蜓飞落在了姑娘的玉簪上。诗句描写蜻蜓可以安稳地落到人们头上的玉簪,体现了蜻蜓飞行动作灵巧。
故选C。
4.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解答本题,需从所给角度选择一个,提出问题,并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示例:从B项写作方法角度:问题:短文是如何通过引用诗句来增强对蜻蜓飞行特技描述的生动性的?解决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诗在短文中的作用。
5.B C A 6. 海洋 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 7.B 8. 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主要介绍了海洋面积很大,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
【解析】5.考查选字词填空。
才智出众:形容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远远超过一般人。
浩瀚无边:形容水势非常浩大,看不到边际。
不可缺少:必不可少的,表示某物或某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或缺少。
结合语境,看不到边际的大海里面还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浩瀚无边”符合语境,故选B;结合语境,藻类等海洋植物在一万种以上,其中很多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不可缺少,“不可缺少”符合语境,故选C;大海在召唤大批才能和智慧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勇士,“才智出众”符合语境,故选A。
6.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的一部分财富,还有更多的宝藏在海洋深处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呢”可知,人类的秘密仓库指的是浩瀚无边、深不可测的大海。从第②自然段“大海里面还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可知,海洋被称为“人类秘密仓库”是因为海洋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
7.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的作用。
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然而,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广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有,那就是海洋”句子自问自答,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由陆地面积说到海洋面积,目的是引出下文。
故选B。
8.考查开放探究。
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再解答即可。示例:
我的问题:文中能够说明海洋资源丰富的是哪一句话?
我的答案: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的一部分财富。
9.C 10.B 11. 露出吸管和前腿 露出后腿和翅膀 除了尾部,其余都出来了 12.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
①增强说明的趣味性;②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③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3. 昆虫的成长 一般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发现文中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 ①
【解析】9.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中“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了,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身体。……这是蝉蜕变的第一阶段,只要十分钟就够了。”第③段“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这是蝉蜕变的第二阶段,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第④段中“在它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需要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它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可知蝉蜕需要三个阶段,说的是蝉脱壳并变强壮的过程。
故选C。
10.本题考查标题的拟写。
根据第②段中“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了,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身体。……这是蝉蜕变的第一阶段,只要十分钟就够了。”第③段“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这是蝉蜕变的第二阶段,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第④段中“在它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需要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它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可知,短文中主要讲的是蝉蜕需要三个阶段,详细描写了蝉蜕以及蝉是若何脱壳的具体过程。故使用B项中的“蝉是怎么脱壳的”作为标题最为合适。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主要段落内容的理解以及信息抓取能力。
阅读第②段内容中的“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了,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身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了尾部,其余都出来了。”可知,蝉蜕第一阶段的过程是:蝉外皮从背上裂开,漏出身体,漏出头、吸管、前腿,漏出后腿和翅膀,最后除了尾部其余都出来了。
1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对主要句子的理解与辨析。
阅读第③段中的“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可知,“奇怪体操”指的是“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用生动有趣的动作描写增强了蝉蜕第二阶段的画面感,使蝉蜕更加具体化。
13.本题考查写作顺序、理解词语含义和对短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阅读画线句子“这是蝉蜕变的第一阶段,只要十分钟就够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二阶段,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这是蝉蜕变的第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一般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刚才所脱的壳,”可知,文章是从蝉蜕变的变化过程依次描写的,也就是从昆虫的成长过程详细进行描写。
其中的加点词语“只要十分钟”“大约要半个小时”“大约需要半小时”“一般”表示出这次观察中对时间的精确性和严谨性,也是说明文所具有的准确性的特点的表露。
阅读短文,写出自己的发现即可。
如:由画线句子中的“十分钟”“半个小时”等词语可知,画线句子中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来说明蝉蜕过程的准确化,写出蝉蜕的艰难与不容易。
阅读第①段中的“蝉的幼虫爬出地洞后,会在四周游荡一会儿,寻找一个支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接下来,它要休息一会儿,让悬着的爪臂伸直,变成固定的支点。”可知,本段主要描写的是蝉蜕前幼虫爬到树枝的准备,由此可知,①“蝉蜕变的准备阶段就这样完成了。”说法符合第①段的意思。故选①。
14.C 15.D 16.B 17.B 18.风力发电技术就是利用风能的可再生性,其工作原理是风轮叶片在风力的作用下旋转,带动发电机转动进而发电。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风力发电机组为1.5~3MW。风力发电机组正不断向大型化发展。欧洲已批量安装3.6MW风力发电机组,美国已研制成功7MW风力发电机组,而英国正在研制巨型风力发电机组。当前我国国内市场的主流风电机组机型主要是1.5MW。
【解析】1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和第⑤自然段“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可知,本文首先介绍了风的形成因素,接着介绍了风对人类的贡献和风的害处,最后作者展望了风的应用的广阔前景。因此本文主要写风的形成及它与人类的关系。
故选C。
15.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以及第④自然段“由于这六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可知,“给船加上风帆”与风的形成没有关系。
故选D。
16.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进入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有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可知,从“1500户”可以看出这句话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选B。
17.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从第⑦自然段“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可知,风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灾害,但文中没有提到风对人类的危害远远超过风带来人们的益处。
故选B。
18.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写出人们利用风能的一种形式,并用上一种说明方法。示例:我国利用风能的历史也很早,在东汉时期的壁画上,就有了风车的图形。到宋元时期,诗词中出现了利用风力推动磨盘来磨面的场景。明朝则大规模利用风车来提水灌溉及提海水制盐。当时使用的风车是将8个帆编在一个直立的杆上的立帆式垂直轴风轮。这种风车利用风能,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 年代,仅在江苏沿海利用风力提水的设备便曾高达20万台。
19.C 20.B 21.A 22. ② ③ ① 23.示例:不能。“大约”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加上“大约”说明鲸吃“两千公斤鱼虾”这个数字只是大概估计的,可多可少,如果去掉就说明一头成年鲸一顿吃只能吃两千公斤鱼虾,就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4.示例:鲸为了生存,它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让我们体会到不能完全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还要主动地创造机会,这就是鲸类的生存智慧,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中“生物学家们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暗红色的粪便把一大片海洋都染红了。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可知,人们驱赶鲸的行动让鲸变少的同时,鲸的粪便也少了,以此为生的浮游藻类也随之减少,故而也不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渔民的收成也就不会提高。故选C。
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有的渔民突发奇想:鲸食量大得惊人,每次都能消耗大量的鱼虾,如果把这些鲸赶跑,那么收成不就可以提上来了?”和第⑤段中“鲸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有鲸群的海域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可以看出渔民的“短视”是指驱赶、捕捞鲸。故选B。
21.本题考查提问的策略。
根据阅读提问的策略,在阅读时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从问题“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可知,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的怎样的写法,这是从文章的写法角度来提出的问题,故选A。
2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生物学家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可以分析出,鲸鱼浮到水面排便,粪便提供浮游藻类生长所需的物质,使其大量繁殖,从而吸引大量鱼虾,鱼虾又为鲸提供了食物,从而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括号中应依次填入:②、③、①。
2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分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能”或“不能”),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和说明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不能。“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在句中表示对一头成年鲸一顿食量的推测,并非确切指两千公斤鱼虾,去掉后则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讲述了鲸为了生存,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从而告诉人们:生存,不能完全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而应主动地创造机会。据此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鲸的生存智慧给人类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明白:面对生存挑战时,不能完全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而应主动地创造机会。
第四篇:名家阅读(彭根成)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 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 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 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 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只能是造物主对大自然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的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的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酒照活下爽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10:解锁说明文阅读的说明对象特征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给……下定义(或作介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答题方法:
1、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提示了说明重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关键信息,帮助我们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2、抓关键段落:很多文章在第1自然段就点出了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
3、圈关键语句:圈画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找关联词:“不仅……还有……”由于……所以……”“总之……”“因此……”但是……”等关联词,辅助我们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时要把关联词找全、不要遗漏。
答题的格式:
1、基本方法:某方面+怎么样。
2、辅助方法:运用表肯定含义或否定含义的短语来概括。
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明文重在“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科学性。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所以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是非常必要的,作为说明文阅读的基础训练,还是要加强练习的。
拓展:说明小品文
小品文是一种短篇散文,以轻松幽默、巧妙生动、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为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展现生活的点滴、人物的百态或者作者的思考。小品文通常以一定的主题为线索,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独白、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方面的感悟、思考或者幽默的见解。
小品文在形式上较为自由,篇幅较短,一般在几百字至几千字之间,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艺术性。它可以通过夸张、幽默、讽刺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琐事、社会现象的独特观点,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或者思考的启示。
小品文的写作风格灵活多变,可以是幽默风趣的故事,也可以是对生活琐事的深刻思考,总体而言,它强调对细节的关注,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第三篇:小题速刷
阅读。
蜻蜓飞行的奥秘
①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②在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时,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们好似一架架飞机,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也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几十公里而不着陆,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生动地描写了蜻蜓的这种“特技”表演。
③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在哪里呢?科学家实验研究发现,蜻蜓飞行本领高,在于它们有独特的翅膀。蜻蜓的翅膀结构特殊更妙的是它的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各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的“翅痣”。这块小小的东西,能防止蜻蜓在快速飞行时身体发生震颤,不会荡来荡去或坠落下去。同时,起到极好的保护作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画线句中,对蜻蜓翅膀上“翅痣”标画正确的是( )
A. B. C.
3.短文中引用诗句“蜻蜓飞上玉掻(sāo)头”描写的是( )
A.蜻蜓飞行速度快
B.蜻蜓飞行时间长
C.蜻蜓飞行动作灵巧
4.读完短文,你会从 (A.文章内容 B.写作方法 C.联系生活经验)(填序号)角度提出问题,你的问题是 ?你打算用 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
人类的秘密仓库
①我们居住的陆地很广大,如果要爬山越岭,经平原,过沙漠,走遍七大洲的每一处,不知要花多少年才能走完。地球上还有比陆地更广阔的地区吗?告诉你们:有,那就是海洋。陆地即使这么大也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海洋呢,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一些。也就是说海洋的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两倍以上。
②( )的大海里面还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仅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从体型巨大的鲸,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浮游动物,就有十五万余种。那数不清的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藻类等海洋植物在一万种以上,其中很多都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人体( )的维生素,可作为优良的食物或制成珍贵的药品。在海底深处,更重要的宝藏,是人们已找到的丰富的石油。
③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这伟大的人类秘密仓库中的一部分财富。由于人类对海洋仍然在探索中,还有更多的宝藏蕴藏在海底深处,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大海在召唤大批( )的勇士,运用科学知识去寻找开启海洋宝库的金钥匙。
5.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才智出众 B.浩瀚无边 C.不可缺少
6.文中将 称为“人类的秘密仓库”。这样称呼的原因是
7.第①段中划“——”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突出中心 B.引出下文 C.总结全文 D.前后呼应
8.就这篇短文提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
我的问题:
我的解答:
讲解昆虫
“群星小队”的成员在自然博物馆里发现了一个蝉蜕。蝉是怎么脱壳的呢?他们阅读了法布尔《昆虫记》中的片段并准备向同学们介绍。
①我喜欢观察蝉脱壳。蝉的幼虫爬出地洞后,会在四周游荡一会儿,寻找一个支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接下来,它要休息一会儿,让悬着的爪臂伸直,变成固定的支点。(A)
②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了,露出里面淡绿色的身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了尾部,其余都出来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一阶段,只要十分钟就够了。
③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壳,把尾部抽出套子。这是蝉蜕变的第二阶段,整个过程大约要半个小时。
④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需要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它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这是蝉蜕变的第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半小时。
⑤蝉脱壳的时间很长,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一般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刚才所脱的壳,也就是蝉蜕,飞走了。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9.读到最后,我知道“群星小队”发现的“蝉蜕”就是    
A.蝉
B.蝉的壳
C.蝉脱壳的过程
D.知了
10.根据上述材料,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A.蝉的成长过程
B.蝉是怎么脱壳的
C.有趣的蝉
D.蝉的幼虫
11.介绍第②自然段的文字时,可以制作成下面的卡片来帮助讲解。
→背上裂开露出身体→ → → →
12.第③段描写“奇怪体操”的句子在介绍时可以直接引用,请用“ ”画出来,并把这样引用的好处分点写下来。
   
13.读文中画“_____”的句子,完成这份“学习探究单”。
小组学习探究单
发现1
我发现文章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很有条理。
发现2
我从“大约”“ ”等词语中发现 。
发现3
根据发现,我认为以下第 句填在文章第①自然段A处最合适。
①蝉蜕变的准备阶段就这样完成了。
②这是蝉蜕变的准备阶段,需要很长时间。
③这是蝉蜕变的准备阶段,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阅读。
大自然的现象——风
①大自然真是千奇百怪,样样俱全。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抚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凶神恶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③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
④地球上,有六个风带:南、北信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六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⑤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形成原理,给船加上风帆,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将来,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出现在辽阔的海洋上。
⑥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磨面。进入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有 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不过风也有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美国,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了大西洋。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⑦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便利。
(选文有删改)
14.本文主要写什么( )
A.风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B.风是变化无常的
C.风的形成及它与人类的关系 D.风是怎样形成的
15.与风的形成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地形的高低 B.气候的冷暖
C.空气的流动 D.给船加上风帆
16.“进入现代,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有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这句话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1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是大自然现象的一种。
B.风对人类的危害远远超过风带来人们的益处。
C.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远的将来人类能更好地利用风来造福自己的生活。
D.风曾经给美国、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
18.风能给人类造福,请你写出人们利用风能的一种形式。(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类文本《鲸的生存智慧》,完成题目。
鲸的生存智慧
①北海道沿岸的村庄世代以渔业为生,这里拥有磷虾、沙丁鱼等丰富的渔业资源,捕获量常居日本首位。鱼虾不仅是渔民的生存所需,同样吸引了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每到捕捞旺季,常常能看到鲸往来游弋(yì)。
②有几年,渔业产量下降,有的渔民突发奇想:鲸食量大得惊人,一头成年鲸一顿大约可以吃两千公斤鱼虾,如果把这些鲸赶跑,那么收成不就可以提上来了 于是这些渔民用渔船、快艇等组成船队驱赶甚至捕捞鲸,把它们远远赶出捕捞海域。
③然而,驱赶鲸的行动不仅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反而让鱼虾的产量比驱赶鲸之前大大降低了,这让渔民们百思不得其解。
④后来还是生物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生物学家们发现鲸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它们总喜欢在捕食后浮到水面上大量排便,这些暗红色的粪便把一大片海洋都染红了。这些粪便含有丰富的铁、磷等元素,是浮游藻类生长必需的物质,浮游藻类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能够大量繁殖。浮游藻类会吸引大量鱼虾前来觅食,而鱼虾则为鲸提供了食物。
⑤原来鲸食量惊人,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不过它们游泳速度不快,不能像鲨鱼一样长途奔袭寻找食物,于是它们就以这种方法在不同水层之间,搬运必要的营养物质,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所以有鲸群的海域更为“肥沃”,海洋生物产量更高,这是那些短视的渔民万万想不到的。
⑥是依赖外界提供的机会,还是主动地创造机会 鲸类的生存智慧比起人类来毫不逊色。
(《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01期)
19.人们驱赶鲸的行动没有让渔民收成提高的原因是( )
A.鲸的食量大得惊人,把鱼虾都吃完了。 B.鲸排出的粪便把海洋污染了。
C.浮游藻类少了,吸引不了大量的鱼虾前来觅食。 D.人们驱赶鲸的时候把鱼虾也吓跑了。
20.渔民的“短视”行为体现在( )
A.追求鱼虾的产量。 B.驱赶甚至捕捞鲸。
C.滥杀鲸,获取钱财。 D.不让浮游藻类繁殖。
21.某学习小组针对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提出“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样的问题,他们是从( )的角度来提问的。
A.写法 B.内容 C.启示 D.题目
22.鲸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在下面括号里填入正确的序号。
鲸→( )→( )→( )
①鱼虾 ②粪便 ③浮游藻类
23.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大约”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24.从鲸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生存智慧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四篇:名家阅读(彭根成)
草有本心
彭根成
①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 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②草亦有恨。“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 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③草是清高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却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人荣,不求人知的个性 特征,在旷野里自由的生长着,蔓延着,“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那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清淡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 缀着春天,“草不谢荣于春风”,感恩与回报尽在枯荣之间,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只能是造物主对大自然的馈赠。
④草懂得珍惜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有了珍惜,才会顽强。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所以恨野草的人,必斩草除根。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⑤草是洒脱的。“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的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的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风霜雨露,严寒酷暑,本是自然规律,温室里的鲜花自然经不起风吹雨打,与其“花如解语迎人笑”,不如“草不知名随意生”。四季轮回,揭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劲草不随风偃去”正是野草洒脱的写照。毫无疑问,能在逆境中顽强酒照活下爽的,便是生命的强者。
⑥我很喜欢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饱蘸生命的浓墨,在广袤的大地上,不停地挥毫傅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