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1:解锁记叙文阅读的赏析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说说画线句中某字的好处。
3、说说划线句子中某个词语的意思。
答题方法:
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常用“修辞手法+词语表现的特点+表达效果(人物
情感)”这样的方法。
2、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常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表现特点+表达效果(人
物情感)”这样的方法。
3、从词语含义角度分析,常用“词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
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常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
神态、心理)+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这样的方法。
5、从感彩角度分析,常用“感彩判断(褒贬)+词语表现特点+表
达效果(人物情感)”这种方法。
答题的格式:
1、×××一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一词是×××(词性),在句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3、×××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用法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词性;
2,联系本义;
3,联系语境。
第三篇:小题速刷
课外阅读
毽子里的铜钱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算九个钢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
老人愣(lèng)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
几十年来,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gōu lóu)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注:原文有改动)
1.用直线画出与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相照应的句子。
2.下面四个词语是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请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不安与难过 空落落的 感激与珍惜 温暖
①
②
③
④
3.仔细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1)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两个“愣愣”,分别表达了老人与“我”怎样的心情?)
老人的心情:
我的心情:
(2)他没有接受我的两枚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老人接纳了“我”的什么心意?)
课外阅读
娇嫩的昙花
我曾见过娇嫩多姿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的玫瑰花,但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
它是爷爷搬家时抱来的,起初我觉得它毫不起眼,只有两片粗糙扁平、碧绿色的大叶子,经过风吹日晒,碧绿色的叶片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和沙土。自从那件事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在“庐山云雾”背后的昙花,才真正了解了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那是在六月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昙花仿佛受不了那种受冷落的感觉,决定把这几年积累的营养释放出来——开花,让大家刮目相看。这一件我们从没见过的新鲜事儿顿时引起全家人的关注,我们一眼不眨,耐心仔细地观察着昙花的一举一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见昙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微妙的变化。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大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丝绸一般,真可谓“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儿,花瓣慢慢张开,犹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看云,里面仿佛飘着薄薄的轻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来,独具风姿,同时微微散发出一阵阵清新淡雅的香味。第一次发现它的香味比什么花香都好闻,我深深地陶醉了!可是过了几个小时,美丽的花瓣就萎缩了,真是“昙花一现”啊!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特——( ) 关注——( ) 微妙——( )
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昙花一现:
6.“我曾见过娇嫩多姿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的玫瑰花,但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了对昙花的 之情。
7.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自从那件事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在“庐山云雾”背后的昙花,才真正了解了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1)“自从那件事以后”中的“那件事”指_______________。“庐山云雾”在这里指昙花__________。
(2)“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表现在哪里?请用“_ ”画出相关的句子。
8.根据作者观察到的景象,介绍昙花开放的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掏鸟
①小时候看电影时,常看见人家上树掏鸟。可我小时候除去在大树梢上看见过喜鹊搭窝,从未见过有什么鸟巢。那时大院里有几根大烟囱,耸入云霄,每年春夏之际就可以看见喜鹊在辛劳地搭窝。我爹和我讲过他在战争年代掏喜鹊窝的经历,我每每看见烟囱上的喜鹊就会浮想联翩。
②掏鸟窝就成了我儿时的梦想。可惜我小时候住的军队大院,多楼房、少平房,即便是平房也是锅炉房,房高屋大,一层顶两层。一次,我发现一个超高的大梯子架在锅炉房上,就趁中午无人之际,拉上一个小伙伴偷偷去了锅炉房。
③初夏的中午蝉鸣鼓噪,大人都午休去了。我让小伙伴在下面扶住长梯,一个人胆大心细地爬了上去。我小时候登高就本着胆大心细的原则,走一步稳住一步,加之我从小就不恐高,别人恐高我还讥笑他,所以登高是我的拿手好戏。
④等爬上房顶时,已经清晰地听见小鸟的叫声,大麻雀慌成一团,在头上翻飞狂叫。那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势,沿着声音寻去,最终找到房檐屋瓦下的鸟窝。右手用力掀起瓦来,左手伸出一摸,满满一窝暖暖的肉肉的小麻雀在吱吱的叫声中被我俘虏,装入袋中。
⑤那次下梯子后,我极为兴奋,找来小盒子和废弃的棉絮破布,将小雏鸟放入中间,然后手忙脚乱地为它们找食找水,试图将它们养大。我记得我还征得父亲的同意,将煮熟的鸡蛋黄和玉米面和好,做成绿豆大的小丸喂雏鸟,看见它们嗷嗷待哺的样子,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但年幼时的确无知:不知大麻雀内心多么痛苦,也不知小雏鸟永远喂不活,必定成为双方的悲剧。这个道理不长大成人一定不会懂得。
9.本文主要写了掏鸟这件事,请根据二至四自然段内容,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起因 掏鸟窝是我儿时的梦想。
经过
结果
10.“我”掏鸟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至少写2条。
11.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 描写,从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到“我”当时 的心情,此时的“我”在想: 。
12.本册我们也学过一篇和“麻雀”有关的课文,它是 国作家 写的《麻雀》。你觉得《掏鸟》一文中的大麻雀也爱它的孩子吗?请摘录课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子: 。
13.文中的“我”认为自己“年幼时的确无知”。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写出两点理由。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的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5.画线句子是对周恩来的 描写,从“清晰而坚定”中可以体会到 。
16.魏校长听了他们的话,“为之一振”的原因是( )
A.魏校长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宏伟的抱负。 B.魏校长觉得他的话太天真了。
17.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牵情的菠萝
①小时候家徒四壁,买不起水果。如果有幸得到一个橘子,我们姐弟三人总是分着吃。每逢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和二姐总是一眼不眨地看着大姐小心翼翼剥着橘皮,然后分一大半给我,她和二姐分另一小半。
②有一次,二姐病了,小姨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个菠萝。菠萝浑身凹凸不平,它的头上戴着皇冠,还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诱人极了。那时大姐正在读寄宿学校,一星期后才能回来,按照惯例,我和二姐决定等大姐回来了一起吃。为了【阻挡 抵挡】那可爱的菠萝对我们的诱惑,我把菠萝锁进二姐床下的木箱里。
③从此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兴冲冲地从二姐手中拿出钥匙,把箱子打开一条缝。那一瞬间,甜甜的香味儿从缝隙里窜出来,熏得床上的二姐一脸幸福的笑。
④那菠萝的香味儿随着我们扳指计算大姐的归期而愈来愈浓。我们多想尝尝那诱人的宝贝啊,哪怕一小口也行。可一想到大姐脸上会【晃荡 荡漾】着多么灿烂的笑容,每天只开出一条缝隙闻一闻香味儿就满足了。
⑤大姐终于回来了,踩着一路的风尘。“大姐,快进屋吃菠萝,我们专等你回来吃的。”二姐说。我呢,还没等大姐进屋就乐滋滋地迎上前拉着她的手,心急火燎地打开箱子,把手伸了进去。
⑥天哪,那就是我们朝思暮想、牵挂了一个星期的宝贝吗?“它已经全烂了!”我望着捧在手中的菠萝大声惊叫起来,然后忍不住伤心地哭了。大姐走过来,搂住我和二姐,哽咽着:“我的好妹妹……”
18.在【 】中恰当的词语下打“√”。
19.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家徒四壁:
20.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②自然段中的“按照惯例”指的是 。
第⑥自然段中,“我”和大姐都哭了,我哭的原因是 ,大姐哭的原因是 。
21.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人物的 描写,表现出“我” 的心情。
22.用“牵情的菠萝”作题目,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 )
A.喜爱菠萝 B.表现了“我”和二姐的顽皮 C.抒发姐弟间浓浓的亲情
23.“菠萝浑身凹凸不平,它的头上戴着皇冠,还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诱人极了。”这个句子很生动,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使用拟人手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第四篇:名家阅读(原因)
望天树
——原因
①一柱柱高达七八十米的绿泉冲天涌起,不断笔直上升,终成高不可及的雨林王者。
②那是望天树。
③望天树最先等待的那个人,不是我们,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望道的妻弟——蔡希陶。
④来到这里,蔡先生走了很远地路。
⑤在他弱冠之年,萦绕于耳畔的是家中常客瞿秋白、李达、夏征农、冯雪峰、胡愈之等革命家、文学家的言谈。最初等待他的那个梦,是一个用文字去编织的梦。他给王统照寄文稿,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文章,鲁迅先生称赞他写得很有气派。然而表现植物间争斗的短篇小说《蒲公英》,透露了他的秘密梦想:穷其一生去破译大自然的绿色密码。
⑥是的,等待他跨上去的那条路是成为一位植物学家。
⑦起点是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员。第一个脚印是1932年受命奔赴云南搞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在那与滇山云水肌肤相亲、耳鬓厮磨的三年时间里,他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黑龙潭首创当时植物学最高学府——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他既是实际负责人,也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一个人。
⑧1959年,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带领一个自称为“集体的鲁滨孙”的团队,用十八把大刀劈开乱林野木,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脚印逶逶迤迤,每一个都深刻,清晰。立足于云南这块土地,历尽艰辛,他寻找到了橡胶树并认定西双版纳是橡胶树的宜林地,解决了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问题。殚精竭虑,他和他的团队从野生植物中发掘了众多重要经济植物,其中有内外科药物“血竭”的重要资源龙血树、高脂肪高蛋白的野生油料植物油瓜……
⑨然而,这里虽然拥有一片又一片生长着众多珍稀植物的森林,国际植物学界却不认可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存在。这倒不是完全出于偏见。因为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沙漠带,而这条沙漠带大部分都是稀树草原、荒漠和沙漠。谁能相信在地球的这条腰带上还镶嵌着一颗绿宝石呢?
⑩正如沈从文所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1974年,蔡希陶赴勐腊县补蚌村进行实地科考。一天,戴一副玳瑁框眼镜的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葫芦岛来到南纳河边。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但南纳河以一抹清亮提醒了他——必须乘船!他笑了,不太利索地下了马,双手握成喇叭状,大声喊:“有人吗?能渡我们过河吗?”他身后的三五个年轻人也跟着喊:“有人吗?”他们的声音,滚过河面,撞到河那边的绿色“幕墙”上,又被弹了回来。很快,河面就出现了一叶独木舟。蔡希陶等人跳上去,让河岸这把弓搭上独木舟这支箭,径直向前射去。倒映在河水里的千般旖旎倏然睁开又慢慢闭合,像沉睡中的美目眨了一眨,惊飞的水鸟如梦中的呢喃落入睫毛般浓密的树木中。然而风景再醉人,也不是流连之时。那支箭上拴系着一颗又一颗急切的心。
对岸的旷世静寂里,一个自然界的奇迹,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望天树,终于等来了见证它的那个人。至此,西双版纳的森林被定义为热带雨林再也没有悬念,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
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可以想象,63岁的蔡先生很有气派地双手叉腰,仔细端详眼前的望天树时,胸中涌动的那份欣悦。
人们也许要问:蔡先生与望天树的狭路相逢,真的是一种宿命吗?
我想,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启程于岁月深处的初心。他们都不忘初心,踏实专注,一个劲地出类拔萃,创造出了让人仰望的高度。
(取材于原因的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Day01:解锁记叙文阅读的赏析题型
2024年暑假三升四语文双周自学课
第一篇:知识导航
第二篇:知识小酌
常考题型:
1、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说说画线句中某字的好处。
3、说说划线句子中某个词语的意思。
答题方法:
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常用“修辞手法+词语表现的特点+表达效果(人物
情感)”这样的方法。
2、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常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表现特点+表达效果(人
物情感)”这样的方法。
3、从词语含义角度分析,常用“词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
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常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
神态、心理)+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这样的方法。
5、从感彩角度分析,常用“感彩判断(褒贬)+词语表现特点+表
达效果(人物情感)”这种方法。
答题的格式:
1、×××一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2、×××一词是×××(词性),在句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3、×××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用法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词性;
2,联系本义;
3,联系语境。
第三篇:小题速刷
课外阅读
毽子里的铜钱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吧。有一天,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那个时代,还用铜板呢,一枚银角子换三个铜板,一块银元换三百个铜板。)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隔壁的二婶走过来了,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算九个钢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你就是了。”她就捧着山薯进去了。
老人愣(lèng)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儿。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心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铜钱在口袋里丁丁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
几十年来,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gōu lóu)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给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注:原文有改动)
1.用直线画出与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部分相照应的句子。
2.下面四个词语是文中描写“我”的心情变化的词语,请按先后顺序排列起来。
不安与难过 空落落的 感激与珍惜 温暖
①
②
③
④
3.仔细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1)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两个“愣愣”,分别表达了老人与“我”怎样的心情?)
老人的心情:
我的心情:
(2)他没有接受我的两枚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老人接纳了“我”的什么心意?)
课外阅读
娇嫩的昙花
我曾见过娇嫩多姿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的玫瑰花,但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
它是爷爷搬家时抱来的,起初我觉得它毫不起眼,只有两片粗糙扁平、碧绿色的大叶子,经过风吹日晒,碧绿色的叶片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和沙土。自从那件事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在“庐山云雾”背后的昙花,才真正了解了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那是在六月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昙花仿佛受不了那种受冷落的感觉,决定把这几年积累的营养释放出来——开花,让大家刮目相看。这一件我们从没见过的新鲜事儿顿时引起全家人的关注,我们一眼不眨,耐心仔细地观察着昙花的一举一动。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见昙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微妙的变化。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大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丝绸一般,真可谓“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儿,花瓣慢慢张开,犹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看云,里面仿佛飘着薄薄的轻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来,独具风姿,同时微微散发出一阵阵清新淡雅的香味。第一次发现它的香味比什么花香都好闻,我深深地陶醉了!可是过了几个小时,美丽的花瓣就萎缩了,真是“昙花一现”啊!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特——( ) 关注——( ) 微妙——( )
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昙花一现:
6.“我曾见过娇嫩多姿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的玫瑰花,但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这句话作者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了对昙花的 之情。
7.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自从那件事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在“庐山云雾”背后的昙花,才真正了解了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1)“自从那件事以后”中的“那件事”指_______________。“庐山云雾”在这里指昙花__________。
(2)“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表现在哪里?请用“_ ”画出相关的句子。
8.根据作者观察到的景象,介绍昙花开放的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掏鸟
①小时候看电影时,常看见人家上树掏鸟。可我小时候除去在大树梢上看见过喜鹊搭窝,从未见过有什么鸟巢。那时大院里有几根大烟囱,耸入云霄,每年春夏之际就可以看见喜鹊在辛劳地搭窝。我爹和我讲过他在战争年代掏喜鹊窝的经历,我每每看见烟囱上的喜鹊就会浮想联翩。
②掏鸟窝就成了我儿时的梦想。可惜我小时候住的军队大院,多楼房、少平房,即便是平房也是锅炉房,房高屋大,一层顶两层。一次,我发现一个超高的大梯子架在锅炉房上,就趁中午无人之际,拉上一个小伙伴偷偷去了锅炉房。
③初夏的中午蝉鸣鼓噪,大人都午休去了。我让小伙伴在下面扶住长梯,一个人胆大心细地爬了上去。我小时候登高就本着胆大心细的原则,走一步稳住一步,加之我从小就不恐高,别人恐高我还讥笑他,所以登高是我的拿手好戏。
④等爬上房顶时,已经清晰地听见小鸟的叫声,大麻雀慌成一团,在头上翻飞狂叫。那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势,沿着声音寻去,最终找到房檐屋瓦下的鸟窝。右手用力掀起瓦来,左手伸出一摸,满满一窝暖暖的肉肉的小麻雀在吱吱的叫声中被我俘虏,装入袋中。
⑤那次下梯子后,我极为兴奋,找来小盒子和废弃的棉絮破布,将小雏鸟放入中间,然后手忙脚乱地为它们找食找水,试图将它们养大。我记得我还征得父亲的同意,将煮熟的鸡蛋黄和玉米面和好,做成绿豆大的小丸喂雏鸟,看见它们嗷嗷待哺的样子,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但年幼时的确无知:不知大麻雀内心多么痛苦,也不知小雏鸟永远喂不活,必定成为双方的悲剧。这个道理不长大成人一定不会懂得。
9.本文主要写了掏鸟这件事,请根据二至四自然段内容,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起因 掏鸟窝是我儿时的梦想。
经过
结果
10.“我”掏鸟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至少写2条。
11.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 描写,从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到“我”当时 的心情,此时的“我”在想: 。
12.本册我们也学过一篇和“麻雀”有关的课文,它是 国作家 写的《麻雀》。你觉得《掏鸟》一文中的大麻雀也爱它的孩子吗?请摘录课文中的一个关键句子: 。
13.文中的“我”认为自己“年幼时的确无知”。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写出两点理由。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的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4.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5.画线句子是对周恩来的 描写,从“清晰而坚定”中可以体会到 。
16.魏校长听了他们的话,“为之一振”的原因是( )
A.魏校长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宏伟的抱负。 B.魏校长觉得他的话太天真了。
17.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牵情的菠萝
①小时候家徒四壁,买不起水果。如果有幸得到一个橘子,我们姐弟三人总是分着吃。每逢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和二姐总是一眼不眨地看着大姐小心翼翼剥着橘皮,然后分一大半给我,她和二姐分另一小半。
②有一次,二姐病了,小姨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个菠萝。菠萝浑身凹凸不平,它的头上戴着皇冠,还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诱人极了。那时大姐正在读寄宿学校,一星期后才能回来,按照惯例,我和二姐决定等大姐回来了一起吃。为了【阻挡 抵挡】那可爱的菠萝对我们的诱惑,我把菠萝锁进二姐床下的木箱里。
③从此每天放学回家,我总是兴冲冲地从二姐手中拿出钥匙,把箱子打开一条缝。那一瞬间,甜甜的香味儿从缝隙里窜出来,熏得床上的二姐一脸幸福的笑。
④那菠萝的香味儿随着我们扳指计算大姐的归期而愈来愈浓。我们多想尝尝那诱人的宝贝啊,哪怕一小口也行。可一想到大姐脸上会【晃荡 荡漾】着多么灿烂的笑容,每天只开出一条缝隙闻一闻香味儿就满足了。
⑤大姐终于回来了,踩着一路的风尘。“大姐,快进屋吃菠萝,我们专等你回来吃的。”二姐说。我呢,还没等大姐进屋就乐滋滋地迎上前拉着她的手,心急火燎地打开箱子,把手伸了进去。
⑥天哪,那就是我们朝思暮想、牵挂了一个星期的宝贝吗?“它已经全烂了!”我望着捧在手中的菠萝大声惊叫起来,然后忍不住伤心地哭了。大姐走过来,搂住我和二姐,哽咽着:“我的好妹妹……”
18.在【 】中恰当的词语下打“√”。
19.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家徒四壁:
20.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第②自然段中的“按照惯例”指的是 。
第⑥自然段中,“我”和大姐都哭了,我哭的原因是 ,大姐哭的原因是 。
21.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人物的 描写,表现出“我” 的心情。
22.用“牵情的菠萝”作题目,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 )
A.喜爱菠萝 B.表现了“我”和二姐的顽皮 C.抒发姐弟间浓浓的亲情
23.“菠萝浑身凹凸不平,它的头上戴着皇冠,还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诱人极了。”这个句子很生动,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使用拟人手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参考答案:
1.几十年来,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 2. 感激与珍惜 不安与难过 空落落的 温暖 3. 老人“愣愣地”,是担心二婶遗忘、甚至于不给所欠的一个铜板,小本生意会亏本,表现出他迷茫、担心的心情。 “我”是因为老人赔本送我一个烤山薯而感动。 我对老人的尊重和体谅。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阅读可知,短文的第一句是在说作者在回忆家乡卖烤山薯的老人,在短文最后一段中“几十年来,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再一次说烤山薯的老人,这是首尾呼应。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通过阅读短文第二段“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可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感激与珍惜。
通过阅读短文第三段到第六段可知:二婶买山薯少给老伯一个铜板,“我”看到老伯不高兴,内心很难过,自己白白得到老伯的烤山薯,心理很不安。
通过短文第七、八段可知,“我”把毽子里的铜钱给老伯,老伯没要“我”的钱,说我是小孩子,还多塞给我一个小的烤山薯,然后老伯笑着摆摆手走掉了,看着老伯的背影“我”心理空落落的。
通过短文最后一段,很多年以后会想到老伯“我”的内心仍然是温暖的,
因此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感激与珍惜、不安与难过、空落落的、温暖。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
(1)从“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可知,“愣愣”是吃惊、发呆的意思,写了两人的神情。老人“愣愣地”,是担心二婶不给所欠的一个铜板,小本生意挣不到钱甚至亏本,表现出他的忧虑、担心。
“我”的心情是因为老人本就不挣钱还赔本送我一个烤山薯而感动。
(2)“我”虽然没钱,但是从毽子中拿出仅有的两个铜钱,体现出自己最大的心意,也是这份心意,让老人知晓了“我”的感恩图报和对他人的体谅。
4. 奇怪 关心 奇妙 5.比喻稀有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 6. 对比 喜爱 7.(1)六月的一个夜晚“我”看到了昙花开放的过程 碧绿色的叶片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和沙土 (2)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大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丝绸一般,真可谓“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儿,花瓣慢慢张开,犹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看云,里面仿佛飘着薄薄的轻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来,独具风姿,同时微微散发出一阵阵清新淡雅的香味。第一次发现它的香味比什么花香都好闻,我深深地陶醉了!可是过了几个小时,美丽的花瓣就萎缩了,真是“昙花一现”啊! 8.昙花先由小变大,成了一个大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丝绸一般。然后,花瓣慢慢张开,犹如玉制的紧口杯。最后,过了几个小时,美丽的花瓣就萎缩了。
【解析】4.考查了近义词。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故近义词“奇异”。关注:关心重视。故近义词“关心”。微妙:深奥玄妙;精深复杂,难以捉摸。故近义词“奇妙”。
5.考查了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昙花一现”在文中指昙花开花的时间短;比喻稀有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
6.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从“我曾见过娇嫩多姿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的玫瑰花,但最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可知,这句话将荷花、玫瑰花与昙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昙花情有独钟的喜爱之情。
7.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1)从“那是在六月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昙花仿佛受不了那种受冷落的感觉,决定把这几年积累的营养释放出来:开花,让大家刮目相看。”可知,“那件事”指六月的一个夜晚“我”看到了昙花开放的过程。从“只有两片粗糙扁平、碧绿色的大叶子,经过风吹日晒,碧绿色的叶片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和沙土。”可知,“庐山云雾”在这里指昙花碧绿色的叶片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和沙土。
(2)从“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大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丝绸一般,真可谓“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儿,花瓣慢慢张开,犹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看云,里面仿佛飘着薄薄的轻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来,独具风姿,同时微微散发出一阵阵清新淡雅的香味。第一次发现它的香味比什么花香都好闻,我深深地陶醉了!可是过了几个小时,美丽的花瓣就萎缩了,真是“昙花一现”啊!”可知,这里表现“那变幻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8.考查了写句子。结合昙花的开花过程理解,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来介绍一下昙花开放的过程。
9. “我”在小伙伴的帮助下爬长梯掏鸟窝 “我俘虏了一窝的小麻雀。 10.小伙伴帮我扶住长梯;大麻雀发出叫声暴露位置。 11. 动作 兴奋 掏鸟窝竟然这么有趣,它们真可爱,我定要好好把他们养大 12. 俄 屠格涅夫 会,但年幼时的确无知:不知大麻雀内心多么痛苦,也不知小雏鸟永远喂不活,必定成为双方的悲剧 13.年幼时的确无知。文中的“我迫切希望掏鸟巢养小麻雀,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小鸟的深厚的喜爱和呵护之情。可作者却体会不到大麻雀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抓却无能为力的慌乱和恐惧,可知“我”实在是年幼无知。在现实生活中,年幼的自己有时候的确无知。我想起小时候自己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有漂亮的洋娃娃,自己却没有,经常缠着妈妈要买洋娃娃,却不知道家里生活困窘,这样的不必要的玩具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由此可知,年幼时的确无知。
【解析】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文意概括。答案区间已经给出,即第二至四自然段。由第二自然段的“我发现一个超高的大梯子架在锅炉房上,就趁中午无人之际,拉上一个小伙伴偷偷去了锅炉房”、第三自然段的“我让小伙伴在下面扶住长梯,一个人胆大心细地爬了上去”和第四自然段的“最终找到房檐屋瓦下的鸟窝。右手用力掀起瓦来,左手伸出一摸,满满一窝暖暖的肉肉的小麻雀在吱吱的叫声中被我俘虏,装入袋中”可知,事情的经过是:“我”在小伙伴的帮助下爬梯掏鸟窝。事情的结果是:“我”俘虏了一窝的小麻雀。
10.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文意理解。定位答案区间为第三自然段的“我让小伙伴在下面扶住长梯,一个人胆大心细地爬了上去”和第四自然段的“等爬上房顶时,已经清晰地听小鸟的叫声,大麻雀慌成一团,在头上翻飞狂叫。那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势,沿着声音寻去,最终找到房檐屋瓦下的鸟窝”可知,“我”掏鸟成功的条件有:小伙伴帮我扶住长梯;大麻雀发出叫声暴露位置。
11.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划线句子为“右手用力掀起瓦来,左手伸出一摸,满满一窝暖暖的肉肉的小麻雀在吱吱的叫声中被我俘虏,装入袋中”,加点词为“掀起”“一摸”“俘虏”“装入”,都是动词,因而属于动作描写。从这些词中可以体会到“我”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此时的“我”在想:掏鸟窝竟然这么有趣,它们真可爱,我定要好好把他们养大。
12.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本册我们学过的与“麻雀”有关的课文,它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掏鸟》一文可以体现出大麻雀也爱它的孩子,定位答案区间为最后一段的“但年幼时的确无知:不知大麻雀内心多么痛苦,也不知小雏鸟永远喂不活,必定成为双方的悲剧”可知,大麻雀失去小雏鸟内心会痛苦,它爱自己的孩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看法题的掌握程度,答案不唯一。学生作答时围绕文章中“我”认为自己年幼时掏鸟窝属于年幼无知这点,联系生活中自己“年幼无知的事例,阐述清楚就可以。
14.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15. 语言 语气铿锵有力,态度认真而坚决 16.A 17.我为梦想而读书。
【解析】14.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熟读短文内容,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时间是:新学年开始目地点:修身课上,人物:周恩来和魏校长,起因:魏校长提出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经过:周恩来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答案,结果:魏校长赞赏少年周恩来的答复。整理出一句话即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掌握情况。
划线的句子都是周总理说的话,因此是语言描写。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周总理说话时语气的坚定,表现出了周总理对自己志向的坚定。
16.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短文内容“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可知原因。因此选项A正确。
17.本题考查根据实际写话的能力。
要围绕“你为什么而读书”,写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书的理由,二是自己内心的想法。“理由”要结合课文和当今时事;“自己内心的想法”要有为国家、为中华民族服务的意识,可根据自己实际的想法来写,最好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想法。
18.抵挡 荡漾 19.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 20. 我和二姐决定等大姐回来了一起吃 因为菠萝烂了而伤心地哭了 菠萝烂掉而伤心,更因为姐弟情深而感动地哭了 21. 动作 此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22.C 23.草莓形似三角形,上大下小。遍身生着褐色的小芝麻。摸摸它那湿淋淋的皮肤,有着许多小疙瘩。由于它的茎秆支撑不住,总是躺在地上,所以一半受光照,一半贴着地面,受光照的那一面红的发紫,贴地的那一面白里透红。
【解析】18.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阻挡和抵挡,“阻挡”拦挡使不能发展或前进。“抵挡”挡住压力。在本文“为了【阻挡 抵挡】那可爱的菠萝对我们的诱惑,”中应选择“抵挡√”;晃荡和荡漾,“晃荡”慢而有节律地来回摆动。“荡漾”飘荡;起伏不定。在本文“可一想到大姐脸上会【晃荡 荡漾】着多么灿烂的笑容”中应选择“荡漾√”。
19.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在文中是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
20.本题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第②自然段中的“按照惯例”指的是我和二姐决定等大姐回来了一起吃。可从文中“我们姐弟三人总是分着吃。”表现出来。
第⑥自然段中,“我”和大姐都哭了,我哭的原因是:因为菠萝烂了而伤心地哭了,好不容易等到大姐回来,菠萝却烂了。大姐哭的原因:一是为菠萝烂掉而伤心,二是被弟弟妹妹为等她回来一起吃这个菠萝,都等到菠萝烂掉也没舍得吃的精神感动的哭了。
2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画线句子“我呢,还没等大姐进屋就乐滋滋地迎上前拉着她的手,心急火燎地打开箱子,把手伸了进去。”这句话通过对作者动作的描写,来突出作者此时迫不及待的心情。可从“还没等”“心急火燎”“把手伸了进去”这几个词语看出来。
22.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本文用“牵情的菠萝”作题目,是围绕“菠萝”写的故事,“牵情”牵出的是亲情。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抒发姐弟间浓浓的亲情。故选C
23.本题考查对修辞的理解与运用。根据文中这个拟人句“菠萝浑身凹凸不平,它的头上戴着皇冠,还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诱人极了。”再用拟人的写法写一种果。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如:秋天到了,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晶莹透亮的籽儿,非常诱人。
第四篇:名家阅读(原因)
望天树
——原因
①一柱柱高达七八十米的绿泉冲天涌起,不断笔直上升,终成高不可及的雨林王者。
②那是望天树。
③望天树最先等待的那个人,不是我们,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望道的妻弟——蔡希陶。
④来到这里,蔡先生走了很远地路。
⑤在他弱冠之年,萦绕于耳畔的是家中常客瞿秋白、李达、夏征农、冯雪峰、胡愈之等革命家、文学家的言谈。最初等待他的那个梦,是一个用文字去编织的梦。他给王统照寄文稿,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文章,鲁迅先生称赞他写得很有气派。然而表现植物间争斗的短篇小说《蒲公英》,透露了他的秘密梦想:穷其一生去破译大自然的绿色密码。
⑥是的,等待他跨上去的那条路是成为一位植物学家。
⑦起点是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员。第一个脚印是1932年受命奔赴云南搞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在那与滇山云水肌肤相亲、耳鬓厮磨的三年时间里,他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黑龙潭首创当时植物学最高学府——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他既是实际负责人,也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一个人。
⑧1959年,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带领一个自称为“集体的鲁滨孙”的团队,用十八把大刀劈开乱林野木,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脚印逶逶迤迤,每一个都深刻,清晰。立足于云南这块土地,历尽艰辛,他寻找到了橡胶树并认定西双版纳是橡胶树的宜林地,解决了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问题。殚精竭虑,他和他的团队从野生植物中发掘了众多重要经济植物,其中有内外科药物“血竭”的重要资源龙血树、高脂肪高蛋白的野生油料植物油瓜……
⑨然而,这里虽然拥有一片又一片生长着众多珍稀植物的森林,国际植物学界却不认可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存在。这倒不是完全出于偏见。因为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沙漠带,而这条沙漠带大部分都是稀树草原、荒漠和沙漠。谁能相信在地球的这条腰带上还镶嵌着一颗绿宝石呢?
⑩正如沈从文所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1974年,蔡希陶赴勐腊县补蚌村进行实地科考。一天,戴一副玳瑁框眼镜的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葫芦岛来到南纳河边。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但南纳河以一抹清亮提醒了他——必须乘船!他笑了,不太利索地下了马,双手握成喇叭状,大声喊:“有人吗?能渡我们过河吗?”他身后的三五个年轻人也跟着喊:“有人吗?”他们的声音,滚过河面,撞到河那边的绿色“幕墙”上,又被弹了回来。很快,河面就出现了一叶独木舟。蔡希陶等人跳上去,让河岸这把弓搭上独木舟这支箭,径直向前射去。倒映在河水里的千般旖旎倏然睁开又慢慢闭合,像沉睡中的美目眨了一眨,惊飞的水鸟如梦中的呢喃落入睫毛般浓密的树木中。然而风景再醉人,也不是流连之时。那支箭上拴系着一颗又一颗急切的心。
对岸的旷世静寂里,一个自然界的奇迹,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望天树,终于等来了见证它的那个人。至此,西双版纳的森林被定义为热带雨林再也没有悬念,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
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可以想象,63岁的蔡先生很有气派地双手叉腰,仔细端详眼前的望天树时,胸中涌动的那份欣悦。
人们也许要问:蔡先生与望天树的狭路相逢,真的是一种宿命吗?
我想,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启程于岁月深处的初心。他们都不忘初心,踏实专注,一个劲地出类拔萃,创造出了让人仰望的高度。
(取材于原因的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