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必须三第二单元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必须三第二单元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22 11:2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1.利用相关材料,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产生的背景、核心思想及后果。
2.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运用人地伙伴论思想,评价人类某些观点、行为的局限性和科学性。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完成预习自测和思维活动
2.小组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和反思归纳
3.同学展示时,完成当堂检测
【预习案】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产生背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______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_____的发展,人类只能_____适应环境。
3.分析评价:夸大了_______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较协调。
二、人类中心论
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______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_____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_______,忽略了_____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分析评论:夸大了________,人地关系对立。
三、人地伙伴论
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___________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_____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_____,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____、互惠共生、_____的伙伴关系。
3.实践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_____,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______的发展。
思维活动
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反映了人类对人地关系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
【探究案】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决定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每个民族都在童年时代做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于是神灵便诞生了,这种心理使人们将大自然的许多事物,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加以神话,并对其崇拜。
生活在“阿佤山区”的佤族崇拜山,而最崇拜的山是公明山和焦山,视其为神山,称为“父母”山,认为两座山是阿佤人的发祥地,也是抚育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时至今日,沧源佤族民众仍然视两座山为“神圣”之地,十分崇拜。佤族各村寨的神林,神秘幽静,是固定的祭祀场所。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1)许多民族将日月星辰、山河土地加以神话,并对其崇拜,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2)在人类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最能体现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阶段是哪一个?为什么?
(3)评价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
探究点二 人类中心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材料二 恩格斯也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为不毛之地……”
(1)培根的观点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2)材料二事例中各古代文明区的生产行为,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什么?该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该人地关系思想在农业文明阶段还是在工业文明阶段表现最突出?
(4)举例说明在该人地关系思想支配下,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
探究点三 人地伙伴论
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曾几何时,人类开山填海、围湖造田、在水源极缺的沙漠中植树造林等种种做法被视为“征服自然”的“雄伟壮举”。然而,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留下了诸多恶果,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急剧恶化,甚至到了惊人的地步。
目前,“生态修复”概念正步入公众视野,它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检讨自我的事后弥补行为。近年来,不少地方实施退耕还湖等措施,立足于生态的自然修复,以化解生态危机,给大自然提供一个“疗伤”的机会。
(1)上述材料中人们的做法分别体现了什么人地关系思想?
(2)下列是我国古代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观点:“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从以上观点中选出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观点。
(3)“人地伙伴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训练案】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反映。据此回答1~2题。
1.题干中的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形成于(  )
A.人类社会早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二战”以后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
A.狩猎—采集时期 B.农业社会时期
C.工业社会时期 D.信息社会时期
4.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
C.东北排干湿地、开垦荒地
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
5.“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6.下列做法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在我国西南林区大量采伐森林
B.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C.在我国主要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D.在东北大面积开垦沼泽地
7.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a—科技 B.b—土地
C.c—劳动力 D.d—资本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是________阶段。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