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重游江南水乡 再寻平桥记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设计] 重游江南水乡 再寻平桥记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2: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重游江南水乡 再寻平桥记忆——《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水乡的醉人景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赏水乡之美。
2.品读人物形象,感受江南水乡的淳厚民风,体味人性之淳。
3.理解作者对美好人性和淳朴关系的向往,明晰别样的呐喊。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精彩细腻的描写,感受江南水乡的景美人淳。
难点:明晰《社戏》中别样的呐喊,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乡是一个温情的词眼,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忆起故乡和童年时光,也一改硬朗的斗士形象,流露出温暖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小说《社戏》中的小主人公迅哥儿,一起去重游江南水乡,再寻平桥记忆。
二、出示教学目标(同上)
三、看一出“好戏”
小说结尾段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跳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梳理看戏过程中状态的变化。
学生汇报:结合圈画内容,完成问卷。
①铁头老生:听说能连翻84个筋斗,但是却并没有翻筋斗,很失望
②小丑出场:振作精神笑着看。
③老旦再出场:“扫兴”“很担心”“破口喃喃的骂”“吁气”“呵欠”:扫兴忍耐着看。
其实从孩子们来时充满期待,走时踊跃离开,不曾留恋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让人昏昏欲睡的戏。
2.期待已久的戏并不好看,“我”为何会说是好戏?(乐在戏外,乐在戏途)
(请同学们关注看戏前的一波三折和看戏后的“偷豆”之旅)
(1)看戏前的一波三折:
文章详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研读第4-13段,勾画表现心情的语句,分析“我”心情的变化。
学生汇报:
找不到船——着急:
①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正面描写,直接点出焦急的心情。
②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用幻觉写沮丧、着急的心情。
③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用“我”什么不想做的行为来表达“急”的心情,
过渡语:找不到船着急的要哭,不吃不喝,这都是小孩子心性。借到船,有怎样的心情变化呢?
有船——高兴: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正面描写,直接点出“舒展”的心情。“忽而”表明小孩子的心情突变,瞬间由阴转晴。“说不出的大”夸张手法表明心情无限轻松愉悦的感受,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动作描写、夸张手法,以伙伴驾船技术娴熟、船行速度之快映衬愉悦的心情。
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景物描写,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的多感官描写,并运用比喻,想象修辞、以动衬静等手法,渲染了水乡夜色优美、寂静、朦胧的氛围,烘托出“我”和小伙伴们愉快、急切的心情。
小结:我们试想一下,伙伴们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在豆麦、水气、月色中自由穿行,是多么自由惬意,多么富有童趣啊!
(2)看戏后的“偷豆”之旅
偷豆吃豆才是快乐的高潮,默读第24-39段中描写“偷豆”的语句,说说罗汉豆好吃吗?怎样理解孩子们的“偷豆”行为?
生1:孩子们“偷豆”是为了招待“我”,反映他们待客的热情。何况偷的是阿发自家的豆,
所以不能算“偷”。
生2:“偷”是儿童趣味的表达,他们“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偷出了纯洁的友谊。
师:是呀,也偷出了童真和野趣,所以这普通的罗汉豆才显得无比好吃。
3.对“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的表达,除了在上面的叙述、描写中含蓄呈现之外,在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直接表达这份情感的语句?请同学们结合“思考探究二”交流并展示。
①第一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直接表达“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
②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议论,画龙点睛。表达对好豆好戏的怀念之情。
小结: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儿童视角来表现“童真童趣”的主题,从直接叙写行为心情,到用动作正面映衬,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多感官、多修辞),用议论直接表达感情,层次丰富,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4.小结:
那晚,豆也普通,戏也平平,但孩子们乐在戏外,乐在戏途。因为有了这朦胧静谧的江南月色,有了这一群少年驾舟看戏、偷豆吃豆的童乐童趣,所以才尤为怀念。(板书:景美 童趣 )
四、识一群“伙伴”
平桥村里有良辰美景,有赏心乐事,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月光下航船上的那群伙伴了吧。
1.假如时隔数十年,迅哥儿建了微信群聊“平桥记忆”,请你猜测迅哥儿会邀请谁加入群聊。小组合作,结合文章相关语段,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1)我猜测迅哥儿会第一个邀请双喜加入群聊。
①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双喜是一个心细如发,聪明伶俐的人。
②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可见双喜是一个亲切体贴的人。
③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是他提议回家,可见双喜是一个有领导力、敢于负责的人。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先”字可见双喜是一个做事沉稳、谨慎周到的人。
(2)我猜测迅哥儿会邀请阿发加入群聊。
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自发组织大家偷自家的豆田,可见阿发是一个热情厚道、淳朴无私的人。
(3)我猜测迅哥儿会邀请桂生加入群聊。
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桂生没有替“我”买到豆浆,便提议给我拿水喝,可见桂生是一个细心体贴的人。
(4)我猜测迅哥儿会邀请六一公公加入群聊。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摘豆时“踏坏了不少”并没责怪,只是惋惜,可见六一公公是一个大方厚道、爱惜劳动成果的人。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和“我”见面说话时,六一公公是“停”了楫说的,可见六一公公是一个待客周到、有礼数的人。
③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
“我”夸了他的豆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又亲自送豆,可见六一公公是一个热情淳朴、老实厚道的人。
2、进群了之后,迅哥儿想给每个人的微信名改昵称,你觉得应该怎么备注合适?
(1)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思虑周全的“少年领袖”。
(2)阿发是一个天真淳朴、憨厚大方的“无私哥”。
(3)桂生是一个友爱热情、体贴细心的“小暖男”。
(4)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善良,热情大方的“淳厚好亲邻”。
好,迅哥儿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及时更换了昵称,微信群建好之后,他们就可以经常联络感情了。
3.小结:
通过以上建群改昵称活动,我们明白了“我”怀念的不是那晚的好豆好戏,而是这一群淳朴厚道、热情好客、善良无私的伙伴和乡民,是他们给平桥村增添了很多的暖意。(板书:人淳)
五、念一方“乐土”
1.平桥村偏、远、小,但“在我是乐土”。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汇报:
生1: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在这里,“我”作为客人“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照顾的体贴无微不至。
师:“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没有标点符号,是鲁迅忘记写了吗?你想起了《朝花夕拾》中的哪些篇目?
生2:体现小孩子念书的有口无心,侧面写背书的枯燥。
生3:想起《五猖会》中鲁迅被父亲逼着背诵《鉴略》的情景,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摇头晃脑教大家背诵经书的情景。大概鲁迅儿时常常为背书所苦。
生4:在这里,“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
小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身在封建家庭的束缚中,四面是“高墙”,哪里可以亲近大自然呢?由此可以看出平桥村确实是一片自由成长的乐土。
师:作为联通迅哥儿鲁镇生活和平桥村生活的一个人——母亲,是不是还和父亲一样严苛呢?
外祖母和老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
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生:那一夜母亲没有指责限制孩子,而是同意迅哥儿和孩子们一起去看戏,她也表现出了一种温柔慈爱、宽容松弛的状态。看来小说是处处在有意营造这种自由温馨和谐的氛围。
小结:那晚豆也普通,戏也平平,但“我”怀念平桥村那轻松自由平等和谐的美好氛围,怀念那片纯净的乐土,因为它带着自由生长的希望!(板书:乐土)
2、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迅哥儿在平桥村的童年经历,用下面的句式完成群聊对话,解答伙伴们的疑问。
学生汇报: 那里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有朦胧静谧的江南月色;那里有一群少年驾舟看戏、偷豆吃豆的童真童趣;那里有真诚善良的小伙伴和淳朴厚道的村民;那里有轻松自由、平等和谐的美好氛围!
3.总结全文:
是啊,真正让“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美景、童趣、人淳、乐土。这对于生活在沉闷严苛的封建家庭中,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的鲁迅来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最美模样!
六、明一声“呐喊”
1.比较——理解作者美化故乡的用意
一比:时代背景
《桃花源记》:晋太元年间政治腐败,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社戏》:上世纪20年代,社会黑暗,农民生活贫困痛苦。
二比:社会生活
桃花源:景美物丰、幸福和谐
平桥村:景美人善、风俗淳朴
三比:创作意图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幸福安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这篇《社戏》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生:对和平安乐、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小结:故乡(平桥村)正是作者心中向往的“桃花源”。平桥村就是作者的梦想之乡,也是他生命中的净土。他渴望中国农民都过上自由平等、和美安乐的生活。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
2.比较《孔乙己》中的学徒和《故乡》中的闰土形象,说说作者塑造平桥村的一群少年形象有何用意?鲁迅想借《社戏》呐喊什么?
研读比较《孔乙己》《故乡》《社戏》中的少年形象:
《呐喊》一共收录了14部短篇小说,至少11部写到少年,从《故乡》的闰土到《孔乙己》里的学徒“我”,像这样冷漠压抑、麻木扭曲的少年形象俯拾皆是。鲁迅想借《社戏》呐喊什么?
学生汇报: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小结:《社戏》中所呐喊的不再是对病态社会的犀利批判,对扭曲人物的怒其不争。鲁迅不遗余力地展现了一群善良淳朴、勇气智慧、慷慨自信的少年,他们正是先生心中的“未来与希望”,也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愿中国的青少年世世代代都能如同《社戏》中的那群少年般自由纯朴,阳光智慧。
请同学们齐读鲁迅那一声呐喊:愿中国农民都过上自由平等、和美安乐的生活!
愿中国的青少年世世代代都能自由淳朴、阳光智慧!这才是鲁迅心中最深的呐喊!也是他硬朗外表下最深的柔情!
七、课下作业
鲁迅借绍兴社戏这一民俗展示出迅哥儿在这一民俗难忘的经历。请同学们仿照文中“月夜航船”的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例子,写一段至今难忘的民俗经历,例:元宵节看社火、端午包粽子等等,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