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2:3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结合诗词理解律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结合诗人及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引诗入画,借助丰富的想象,构建诗歌的画面,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律诗,结合诗词理解律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结合诗人及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引诗入画,借助丰富的想象,构建诗歌的画面,加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教学思路
任务一:了解诗体
任务二:一字立骨
任务三:知人论世
任务四:引诗入画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词灿若繁星,有什么样的山河,就有什么样的诗人。诗人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向无穷的远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诗歌四首的《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任务一:了解诗体
《观沧海》是东汉末诗人曹操所作的四言乐府诗,读起来较为短促,节奏鲜明,按音节或意义划分,节奏为二二。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所作的五言律诗,在朗读时按二三划分节奏。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按照顺序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次北固山下》全诗“前”“悬”“年”“边”押韵,颔、颈联对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是古体诗,《观沧海》就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有所区别,
一、字数不同。古体诗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而近体诗只有五、七言,对仗要工整。
二、二句数不同。古体诗的句数一般较多,而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三、用韵不同。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在一首中换韵,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四、格律不同。古体诗除需用韵以外,不受格律的限制。而近体诗除需用韵以外,还要受到格律的限制。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名家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感受两者在节奏、韵律方面的不同。
任务二:一字立骨
相信大家学习诗词的心,已被两位名家的朗诵而点燃。那就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到诗词中去。两首诗的题目极为相似,一个动词加一个地点。观沧海,《说文》曰:观,谛视也。有意义的仔细地看,叫做观。沧海,就是大海之意。暗绿色为苍,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观沧海即为看大海。但是,沧海二字却给人苍茫辽远之感。
《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多指行军或旅行途中临时停留。北固山,在现在的江苏镇江的北次北固山,即为临时停宿在北固山下。若要分别从题目中选择一字,为全诗立骨统领全诗,你会选择哪两个字呢?
大家都能找出,是观和次。身来到此地,观景、生情、悟理。
任务三:知人论世
那就让我们知人论世,回到那时那地,与那人进行对话,感受他的深情。曹操观沧海之地在哪里呢?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了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曹操为何选择碣石山呢?
东汉建安十二年的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此地。曹操攻乌桓的胜利,为尔后南攻西征解除了后顾之忧。想要望远,必须要登高。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视野才开阔。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所见广阔,内心必定豪迈而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指的是旅人前行的路,独在异乡为异客,客是寄居或迁居外地之意,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早已飘向青山以外,遥远的客路。诗人前行的道路,为什么要在青山以外呢?
次,我们刚刚说过是临时停留,诗人此时的目的地不在北固山,只是乘舟经过此地而已。沉舟漂泊水上,又是客居异乡,淡淡的忧伤蕴含在其中。
任务四:引诗入画
苏轼观王维所画《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逐渐成为对诗画风格的一种美学评价,是我国论诗论画的传统标准之一。
画笔很小,却可展现无穷的诗境,让我们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引诗入画的方式,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吧。你能尝试为这两首诗进行配画设计吗?请大家先看示例。
给诗配画,首先要明确画中要呈现的景物、人以及其突出的特点。观沧海若要入画,必有观海之人曹操。那曹操眼前所见有何景象呢?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何,多么。水波是多么的动荡,山岛巍峨耸立。此景水波富有动态,山岛耸立不动,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给人壮阔之感。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树木丛生,草木葱茏繁盛,这是静景。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之感。秋天往往是萧瑟、肃杀、凄苦的,比如马致远笔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而曹操笔下的秋天,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所以,曹操眼中的沧海是生机勃勃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由此可见,曹操此时心中已是豪情满怀,充满希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瑟瑟秋风吹起来,巨大的波浪翻涌起来,这是动景。沧海广阔雄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画面中有荡漾的水波,耸立的山岛,茂盛的草木,萧瑟秋风吹起了巨大海浪。
有的同学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觉得画面中缺少了日月和星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日月和星辰是曹操眼中真实所见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仿佛从大海中升落,宇宙天体的光明灿烂似乎从大海中孕育。其实呢,这里是曹操的想象,是心中之景,而非眼前之景。曹操心中的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其次,我们要安排景物的远近空间,荡漾的水波、耸立的山岛是沧海的概况,远景。茂盛的树木,萧瑟的秋风吹起的巨大海浪,则是近景。
而我们的曹操则应作为画面的主体。让我们再来丰富一下画中曹操的形象吧。此时曹操观沧海,眼见的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心里想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补充材料。
曹操观沧海,观的不仅是沧海,也是天地,宇宙,观的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胸怀,观的是一统天下的志向,观的是统一中国的壮丽前景。身经百战,历经万险,不失英雄志向,曹操将他满怀的豪情寄托于这沧海之中。
最后就是色彩设计了。《天净沙·秋思》整首诗感情低沉,所以,以极淡的黑白水墨,来渲染呈现。而《观沧海》一诗基调昂扬,沧海宏伟壮阔,诗人满怀豪情,我们可以选用鲜艳的色彩来呈现画面。
让我们暂别碣石山,来到北固山下,随着诗人王湾的目光看向眼前之景。
请你以“我乘着小船,放眼望去……”作为开头,先说一说想象中船行的图景,再将其归纳成为画的内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涨满,江水浩荡,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堤岸相平。整个画面视野开阔,顺风中平稳而快速行驶的船上,一张船帆高高直直地悬挂着,身立于船上,感受着平原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心中实在惬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整幅画面视野开阔,江面广阔,船帆高悬,船行平稳,红日从海上升起,周围之景带有着春日的气息。此时的王湾心中在想什么呢?所以离家远游,但江上之景令人心情开阔,不自觉对前路充满了期待。残夜,夜未过将过。旧年,残冬腊月。它们都代表旧事物。在这种昼夜更替,新旧年相接的时候,有了流年似水,岁月暗淡的人生感悟。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是诗人在节令之中的哲理性思考。
最后一句,乡出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知我的家乡,你在哪里啊?归去的大雁啊,请你把我这封信送到洛阳边上,我的故乡吧。大雁是古诗词中的一种意象,鸿雁传书的传说。
西汉名臣苏武被匈奴扣押于北海多年,后汉使者说,皇帝在上林苑射雁,见到雁足缚有苏武的书信。
在这里,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思亲思乡之情,宁可归去,但自己无法归去。虽不知乡书能否传到故乡,但依然希望大雁可将自己的思念带回。原来在王湾的眼里,景色再美,也冲不尽思乡之情。
引诗入画,不仅要引诗作直接入画,还要引诗情、诗意、诗趣和诗境来入画。借助想象分析全诗之景,感悟作者之情。相信你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作画的想法,请你试着补充配画设计,并展示你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000这节课,我们一字为诗立骨,又引诗入画,借助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当中,感受到了曹操如大海一样“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王湾哲理性的思考与思乡之情。
六、课后作业
000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任务,深刻理解诗歌,完善两首诗的配图设计表格,并完成诗画作品。这节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