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集训(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集训(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4: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苏俄(联)某一时期的领导人在阐述某一经济措施时,进行了如下比喻:“如果一支军队已经确信不能用强攻方式拿下要塞,但仍然表示不同意撤出旧阵地,不改用新方法来完成任务,那么对于这样的军队应当来说:只学会了进攻而没有学会在某些困难条件下为了适应这种条件必须实行退却,是不会取得战争胜利的。”“改用新方法”可以(  )
A.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为战胜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
2.(2023·无锡期中调研)1931年,斯大林说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  )
A.新经济政策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C.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民生的改善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区,改进了计划,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
A.坚持前任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4.下面为某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联(  )
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纠正
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
5.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
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6.(2023·苏锡常镇一模)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  )
A.探索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B.注重区分工业企业的不同类型
C.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做准备
D.探索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7.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现“夜间人”现象。“夜间人”指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夜间人”现象表明(  )
A.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必要性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性
D.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战略改革失败
8.
1961—1974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4(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化肥(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问题积重难返 B.工业发展反哺农业
C.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D.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9.(2023·抚州七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10.1928年,斯大林主张通过征收农民的“贡税”,汲取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异见者被扣上右倾的帽子;1929年4月,政治局委员乌格兰诺夫提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B.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
C.忽略了市民的直接利益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11.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斯大林采纳了这一理论,从而(  )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巩固了工农联盟
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有利于持续发展
12.(2023·惠州三模)1952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5 000万吨、钢6 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 000万吨。这(  )
A.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B.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
C.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3.(2023·扬州一模)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建设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完全不同,建设资金要由国家统一筹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
材料二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需要小生产者提供积累,但不能对小生产者实行剥夺,不能通过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办法来排挤农民经济,如果听任原始积累的骑士去同小生产打交道,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如果对农民实行剥夺和“吞没”的方针,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轻工业、部分地是决定其他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如果农民需求缩减,就会出现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减慢,而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而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母鸡”。
——以上材料摘自陈之骅、吴恩远、
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与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哈林反对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的理由。(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苏联采取了谁的主张,并阐述其影响。(3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23·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苏俄(联)某一时期的领导人在阐述某一经济措施时,进行了如下比喻:“如果一支军队已经确信不能用强攻方式拿下要塞,但仍然表示不同意撤出旧阵地,不改用新方法来完成任务,那么对于这样的军队应当来说:只学会了进攻而没有学会在某些困难条件下为了适应这种条件必须实行退却,是不会取得战争胜利的。”“改用新方法”可以(  )
A.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为战胜法西斯打下了基础
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弊端
B [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在某些困难条件下为了适应这种条件必须实行退却”相符,故选B项。]
2.(2023·无锡期中调研)1931年,斯大林说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由此可见,当时的苏联(  )
A.新经济政策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
B.扭转了轻重工业发展失调局面
C.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民生的改善
C [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与材料中“斯大林说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按照计划”“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相符,故选C项;斯大林执政后,新经济政策取消,与材料中“1931年,斯大林”不符,排除A项;轻重工业发展失调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排除B项;“大企业,工业产值”是重工业,并非直接促进民生的改善,排除D项。]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区,改进了计划,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
A.坚持前任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D [材料显示勃列日涅夫执政早期,总结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些切实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企业、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材料信息也不足以反映勃列日涅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继承了前任的方针政策,故A项错误;“改进计划”意味着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故B项错误;美国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
4.下面为某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联(  )
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纠正
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
D [根据题干中的曲线图可知,该图现象出现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再根据曲线图中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现象可知,在此时期农民的收入会有所增加,这就会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题干曲线图仅是表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不能据此扩大为“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纠正”,排除A项;题干曲线图没有将农业与重工业等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不能推断出“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排除B项;题干曲线图没有将农业与重工业等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不能推断出赫鲁晓夫“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排除C项。]
5.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
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A [材料体现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A项;列宁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认识是两面的,排除B项;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存在制度矛盾,排除C项;意识形态斗争一直存在,排除D项。]
6.(2023·苏锡常镇一模)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  )
A.探索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B.注重区分工业企业的不同类型
C.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做准备
D.探索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D [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与材料中“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注重管理模式而非简单停留在区分,排除B项;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1923年”不符,排除C项。]
7.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现“夜间人”现象。“夜间人”指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夜间人”现象表明(  )
A.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必要性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性
D.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战略改革失败
A [根据材料“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可知夜间他们表现出的是相对真实的想法,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应该关注对人民意识形态的引导,使其从根本上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故选A项;夜间人情况确实表现出苏联潜伏着失败危机,但设问限定的是以史为鉴的角度,排除B项;监察体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人民从内心真正认可社会主义,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末”正处于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排除D项。]
8.
1961—1974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4(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化肥(百万吨) 16 40 65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农业问题积重难返 B.工业发展反哺农业
C.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D.经济重心转向农业
B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及各种物资,这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在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后,注意用工业的发展来反哺农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故选B项;农业投入的增加说明当时的农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而非积重难返,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农民收入的数据,无法得出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1961—1974年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工业上,排除D项。]
9.(2023·抚州七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
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
B [材料体现了苏俄在打退国内外武装干涉后,企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排除C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苏俄才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10.1928年,斯大林主张通过征收农民的“贡税”,汲取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异见者被扣上右倾的帽子;1929年4月,政治局委员乌格兰诺夫提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是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
B.在工业化模式上存有争议
C.忽略了市民的直接利益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B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的苏联国内在工业化的具体模式上存在不同的意见,故选B项;由材料无法直接推断出苏联逐渐形成苏联模式,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的政策损害了农民而非市民的直接利益,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反映苏联当时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
11.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斯大林采纳了这一理论,从而(  )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巩固了工农联盟
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有利于持续发展
A [从“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斯大林采纳了这一理论”可知,斯大林把小生产者作为掠夺对象,让农业为工业服务,造成了农轻重发展不均衡,故选A项;斯大林的做法剥夺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排除B项;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利于农业发展,在进行工业化建设中,斯大林还忽视轻工业,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排除C项;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带来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排除D项。]
12.(2023·惠州三模)1952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5 000万吨、钢6 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 000万吨。这(  )
A.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B.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
C.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A [由材料可知,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使国家只能集中有限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也就加剧了苏联经济结构的畸形,故选A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确立,排除B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原本就是归政府管制的,排除C项;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相悖的,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扬州一模)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建设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完全不同,建设资金要由国家统一筹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
材料二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需要小生产者提供积累,但不能对小生产者实行剥夺,不能通过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办法来排挤农民经济,如果听任原始积累的骑士去同小生产打交道,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如果对农民实行剥夺和“吞没”的方针,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轻工业、部分地是决定其他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如果农民需求缩减,就会出现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减慢,而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而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母鸡”。
——以上材料摘自陈之骅、吴恩远、
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与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哈林反对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的理由。(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苏联采取了谁的主张,并阐述其影响。(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资金筹集手段不同,根据材料一“国家统一筹集。……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得出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和掠存小生产者;根据材料一“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依靠掠夺殖民地”得出西方依靠私人积累和掠夺殖民地。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苏联工业建设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理论的不成熟性;根据材料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得出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得出西方国家分散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第(2)问,根据材料二“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依次得出损害工农联盟;造成农业衰败,工业品市场狭窄;工业的积累与农民经济的积累相辅相承;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工业资金积累依附农民经济的发展。第(3)问,第一小问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苏联工业化;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
[答案] (1)不同:资金筹集手段不同,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和掠夺小生产者,西方依靠私人积累和掠夺殖民地。
原因:苏联工业建设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理论的不成熟性。西方国家分散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
(2)理由:损害工农联盟;造成农业衰败,工业品市场狭窄;工业的积累与农民经济的积累相辅相承;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工业资金积累依附农民经济的发展。
(3)人物: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影响: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苏联工业化;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