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3 22: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音频
教材内容 分 析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史事,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历程。 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本课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力量对日本侵略的抗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日本的步步侵略,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部分国民党将领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斡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设计理念 本课是想学生了解是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插入了《松花江上》,让学生初步了解为什么有家不能回的原因,并且用纪录片、西安事变的视频让学生们了解事情的经过,同时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说出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叙述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简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提问: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 2.展示材料,分析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材料一: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后,控制了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并在此驻扎军队。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正式组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最高指挥机关。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提出了先夺“满蒙”、后取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日本急于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军部势力和关东军下决心要制造事端,武装夺取中国东北。 材料二: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设计意图 1,学生们可能听过这歌,但是并不知道《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大约五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并发动了这场事件,导致中国东北三省被侵略,当地民众和军队不得不撤离至关内。《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张学良将军的电令导致了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从而使得士兵们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悲苦和怨愤。张寒晖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在西安见证并参与了这些悲剧性的事件,并在之后创作了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以表达对那些失去家园和亲人同胞们的同情和支持。 2,出示材料,锻炼分析材料的能力。原因是因为: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③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九一八事变 1.教师讲述过程 时间:1931年9月18日 过程: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 坏,以此为借口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学生问题思考1: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①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②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学生问题思考2:为何短短4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攘外必先安内;寄希望于国联;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以损失东北换取今后的安宁 教师总结原因: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设计意图 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及论从史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总结,把学生作为客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另外,这个内容涉及到了地理学科知识,正好可以让学生知道学科的融合性。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1.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1)九一八事件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以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 (2)惧怕日本,认为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如日本,抵抗必亡国。 (3)幻想国联能主持公道,错误地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 (4)蒋介石的官僚资本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和江浙地区,利益受损不大,让出东三省以换得暂时苟安。 (5)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看作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教师展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为分裂中国,1932年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5.教师展示:相对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共产党此时正奉行积极抵抗政策。 6.播放视频,了解杨靖宇 7.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4年抗战由此开始(1931-1945年) ②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展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3年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至此,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中不仅加了分析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为后面的西安事变作了铺垫,同是也插入了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是想让学生们知道杨靖宇是抗日战争英雄,值得所以有血性的中华儿女敬仰,他就像万里长城下面的无数的基石,抵御外来者的侵略,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有信仰,可以克服很多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境,虽然肉体已经死亡,但是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同时,也是希望学生们能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发生,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华北五省:民国时期: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察哈尔、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建国后: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天津市 2.以此为背景,中国共产党提出:“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新华门前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等结果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 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播放视频,了解西安事变 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材料一:1935年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调整了党的斗争方向,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材料二: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个人原因) 材料三: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同时为了排除异己,蒋介石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调到西北围剿红军,企图一箭双雕。 (3)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直接原因) 师: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展示:西安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 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英美派宋美龄等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日本:挑拨中国打内战,自相残杀吧! 英美:中国被日本占领将影响在华的利益还!要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 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梳理西安事变的概况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 结果: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 意义:揭开了国共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西安事变》视频,让学生们知道,从目的来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结果来看,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从影响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通过介结和观看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使学生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播入音频《义勇军进行曲》,师生起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设计意图 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这首歌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同时也希望让学生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搜集了相对应的视频、音频,让学生有个更直观的了解,尤其是最后播放和师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让整个课堂达到了升华,激起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由于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后面的内容有点赶,课堂在简单的小结中匆忙地结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努力学会使用精简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在视频的选择上还要多参看一些有权威性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