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阅读规划课)教学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阅读规划课)教学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5:2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
——艾青
导入新课
《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名著导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1.知道艾青生平及创作的基本情况。
2.能够依据阅读推进表,自主有序阅读诗选,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土地”“太阳”等意象,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和诗歌主旨。
3.学生自选角度,选取十首左右诗歌,编辑成小诗册,撰写300字左右序言。
4.通过诵读,感受艾青诗歌独特的“内在旋律美”,感受艾青诗歌中的拳拳赤子心。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诗——我心中的艾青
(二)规划阅读——我的诗与远方
(三)名篇赏读——我的诗情画意
(一)知人论诗——我心中的艾青
请结合《艾青诗选》中的序言、导读、后记,结合艾青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用时间轴梳理艾青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的四大阶段。
提示:社会背景、作者经历、创作主题、代表作。
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时期
1910-1914
出生于浙江地主家庭,被寄养在贫苦农家。
约1928年
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
1932年初
1941年
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1985年
获得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最高级大奖。
1996年
5月5日凌晨逝世,享年86岁
“大堰河”时期(1933-1937),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革命和光明的向往。
“向太阳”时期(1937-1940),高峰期,祖国苦难的忧郁和对光明、理想追求。
萎缩停顿时期(1941-1978)延安至文革结束。
“归来的歌”时期(1978-1996),又一高峰期,理性的挖掘,更为凝练、深邃。
艾青诗歌创作的四大阶段
时间 时期 创作主题 代表作
1933-1937年 “大堰河”时期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革命和光明的向往 《大堰河——我的保姆》《透明的夜》《芦笛》《马赛》
1938-1941年 “向太阳”时期 祖国苦难的忧郁和对光明、理想追求 《复活的土地》《北方》《旷野》《向太阳》《火把》
1942-1978年 菱缩停顿时期 / 《黎明的通知》《献给多村的诗》
1979-1996年 “归来的歌”时期 保有以往风格的基础上更注意理性的挖掘,也显得更为凝练、深邃 《归来的歌》《雪莲》《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1.每一周选取5首诗,填写思维导图;
2.小组轮流派出1-2个代表在每一周的名著阅读课上朗读诗歌,展示思维导图并做讲解。
(二)规划阅读——我的诗与远方
阅读计划
时间 阅读内容 经典篇目 要求
第一周 1933年-1937年 《大堰河——我的保姆》《透明的夜》《芦笛》《马赛》 认真完成思维导图,结合艾青处于的阶段解读诗歌。
第二周 1937年-1941年 《复活的土地》《北方》《旷野》《向太阳》《火把》
第三周 1941年-1978年 《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
第四周 1978年-1996年 《归来的歌》《雪莲》《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光的赞歌》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思维导图示例
《我爱这土地》
主旨
作者情感
鸟——诗人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嘶哑的喉咙歌唱——对土地执着、坚贞的爱
爱得深沉——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和对这片土地遭受战乱之灾的沉痛。
诗中意象
(三)名篇赏读——我的诗情画意
1.对比阅读:请你反复吟诵《我爱这土地》和《阳光在远处》,圈划出诗中的意象,并赏析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可直接在原文评注,或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你的探究成果。再与小组同学交流两首诗的意象、作者的情感、中心主旨的区别。
阳光在远处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嘻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1932.2.3苏伊士河上
对比阅读示例
篇目 《我爱这土地》 《阳光在不远处》
意象 鸟、土地、河流、风、黎明 阳光、沙漠、船、暗云、风、沙土
情感 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和对这片土地遭受战乱之灾的沉痛。 留学生活的愁苦,对光明、对未来的向往,对祖国的思念
主旨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 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让读者感受到奔波劳累的辛苦和举目无亲的凄凉,表达了作者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祖国的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2.艾青善于运用“陌生化”手法营造诗意感。请你根据“陌生化”手法的相关知识,摘抄《我爱这土地》中两处运用“陌生化”的诗句,写两则赏析性旁批。
【小贴士】“陌生化”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是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新颖别致。
例如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说风能被“笑响”“点亮”,看似不合事理,但这种“陌生化”处理,让读者感受到风的灵气和生命力,增加读者揣摩品味的空间。
本来,乌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断哑”的声音,但作者却特别亮出“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更能感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
《我爱这土地》“陌生化”赏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我爱这土地》“陌生化”赏析
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1)反复吟诵《大堰河——我的保姆》,10分钟时间完成情节概括、抒情议论句的填写。
3.巧读叙事长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情节概括
抒情、议论句
事件1:大堰河的身份
事件2:大堰河干活后关爱“我
事件3:和大堰河分别
事件4:“我”回到自己家
事件5:大堰河做帮佣
事件6:大堰河在“我”回家后依然关心“我”
事件7:大堰河去世
事件8:大堰河去世后家人的悲惨遭遇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2)再读诗歌,10分钟和同桌梳理诗中人物、意象的信息,体会诗歌主旨,完成思维导图。
3.巧读叙事长诗
人物
大堰河
“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这是为你,静静的睡着的大堰河/所不知道的啊!
勤劳纯朴
宽厚善良
命运悲苦
知恩图报
同情尊敬
劳动人民
意象

园地、坟墓、瓦菲、石椅
抚摸”怀中乳儿的动作(中心意象)
“笑”的人物情态(中心意象)
大堰河
至亲至爱
乳母对乳儿的爱之深、思之切
乳母见到乳儿的快乐大于一切辛苦
寒冷、险恶社会
大堰河生前辛勤劳作,生活贫苦的一生。
(3)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展示思维导图,在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思维导图的同时,构建赏析诗歌的认知图示。
3.巧读叙事长诗
1.方法总结:请你用一段文字总结阅读叙事长诗、短诗的方法、策略,不少于150字。
2.请以“致敬艾青”为主题,选择写一首诗、推荐词或颁奖词(任选其一),纪念艾青。
五、学习评价
第 二 课 时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
《艾青诗选》阅读调查
1.姓名:
2.对“意象”的理解,你还有哪些困惑
3.对“陌生化语句”的理解,你还有哪些困惑
4.你还有哪些其他困惑
5.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
填写《艾青诗选》阅读调查问卷,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反馈。
(一)质疑解惑
以小组(5-6人)为单位,选择探究问题,课下查找资料。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内汇报探究结果。
(一)质疑解惑
1.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艾青诗选》中出现的意象,并仿照示例简要分析意象的基本意蕴。
(二)寻意象,编诗集
这个思维导图从整本书阅读着手,梳理了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以及作者创作的两个阶段,抓住了《艾青诗选》的核心内容,但意象梳理得不够全面,如缺少“鱼化石”“手推车”等意象。此外,对“太阳”和“土地”这两个主要意象的理解也不够全面。
建议参照示例,从意象角度进行梳理,并结合诗句阐述意象的意蕴。
【教师点评】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意象,小组每个成员围绕这个意象,选择2-3首诗,并填写《诗歌辑录表》。
小组 辑录人
主要意象 诗歌名
入选原因 (诗歌意象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艺术手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交流心得 (小组交流后填写自己的发现)
小组 第x组 辑录人 xxx
主要意象 土地 诗歌名 《我爱这土地》
入选原因 (诗歌意象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艺术手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艾青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全诗以“假如”开头,新奇有创意。将自己想象为一只鸟,面对这苦难的山河,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山河越是壮大,苦难越是深厚,越能体现诗人执着、坚贞、顽强的爱。
交流心得 (小组交流后填写自己的发现)
3.小组内交流汇总诗歌,从中选出10首诗歌,并讨论入选原因,形成每首诗歌的“诗歌推荐语”。
【示例-诗歌推荐语】《我爱这土地》推荐语
“土地”是艾青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在这首诗中,艾青用最直白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诗人将自己化为一只鸟,通过鸟儿的视角,描写了处于日本蹂躏下的祖国山河;用鸟儿嘶哑歌声,表达对土地深沉、真挚的爱;用鸟儿的归宿,写出了作者在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情感真挚,字字泣血。他的诗严肃而庄严。
五、学习评价
诗歌辑录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分值 评分 赞赏或建议
内容匹配 所选诗歌与主题意象相和。 10
诗歌推荐语 情感把握:可以清晰阐释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20
意象理解: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意象的意蕴。 30
写作特色理解:可把握艾青不同创作阶段诗歌的特点。 20
推荐语语言:流畅自然,富有表现力。 10
小组合作 全员参与,人人踊跃发言,形成小组共同意见。 10
总分 100
第 三 课 时
诗歌朗诵会
优秀的诗歌需要我们用多种形式去展示与分享,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去传递诗人诗人的情感吧。让我们一起筹备一场诗歌朗诵交流会!
(一)声情诵读,展示分享
欣赏《我爱这土地》名家配乐朗诵视频,参考示例,用符号标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和感情等朗诵要素。
朗读的符号标记:
1.停连:“∕”一般短停顿;“∕∕”长停顿;“⌒”连起来读(忽略标点);
2.重音:“. ”重读 (实心圆点) ,“───”尾音拖长;
3.语调:平调不用标;“↗”升调;“↘”调降;“<”渐强;“>”渐弱;韵脚:△;
4.节奏和感情(节奏快慢用汉字说明即可)。
第一步:欣赏音频。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稍慢,但“歌唱”后面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讴歌,同时作为“歌唱’的宾语出现,为排比句,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黎明”一句虽也为“歌唱”的宾语但意思与前三句有明显区别是对抗战胜利的向往,风格宜轻柔,故语速稍慢。最后两句情感抒发达到高潮,语速可以稍快。
第二步:互助共读。
1.挑选诗集中的一首或一组,模仿活动一中名家的朗读技巧,设计简单的朗诵脚本,自己练习朗诵。
2.组内朗诵,互相交流、评价。依据组内建议修改朗诵设计,再练习。
3.小组内轮流朗诵,确定小组朗诵篇目(在前面练习的篇目中选择)和代表(可单人、双人、全小组),认真排练,可准备配乐或视频图片辅助朗诵。
1.赛前准备工作。
(1)确定节目单,各小组商定好朗诵篇目后报给课代表;
(2)小组内推选1人担任评委,组成班级评委会,商讨评分细则;
(3)推选主持人,在节目单的基础上撰写简单的串词;
(4)师生商定奖励方案,准备奖品;
(5)各小组参赛选手准备辅助资料(图片、音乐、视频等),认真练习。
第三步:班级朗诵
2.比赛现场。
(1)主持人把控好现场节奏和氛围;
(2)参赛选手大方朗诵,表情、动作和语气相配合,声音洪亮、清晰;
(3)评委客观公正,依照评分标准打分(避嫌本组选手打分);
(4)观众文明观赏,专心倾听,适时鼓掌。
3.评价小结。
评委组统分并评选出“最佳朗诵组”或“最佳朗诵者”,教师做朗诵交流会小结。
学习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标准 分值 评分 赞赏或建议
朗诵形式 形式多样,全员参与 10
整体把握 读准字音,流畅完整 10
停顿重音 停顿正确,重音恰当 20
语速语调 语速、语调随情感变化有抑扬顿挫之感 20
感情把握 能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情绪饱满 30
仪态动作 仪态自然、得体,有适当的身体语言 10
总分 100
朗诵评价量表
自主阅读推荐
《唐诗三百首》汇聚了唐代许多脍炙人口、富有代表性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泰戈尔诗选》选入了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最有代表性的名作,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