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八角楼上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八角楼上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20: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八角楼上》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图片等
教材内容 分 析 《八角楼上》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的事迹,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课文共有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毛主席的住所。第2自然段讲述毛主席在灯下专心写作,写下许多光辉著作。课文配有插图,图中毛主席身穿单衣,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背上披着的薄毯已经滑落,他却毫无察觉。插图题为“不灭的明灯”,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赞颂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插图为学生体会主席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的精神提供了凭借。
设计理念 截取了人物的一个瞬间进行刻画,文字内容与课文插图的关联性极强,画面感十足,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紧扣插图,先分析画面,再体会文字的表达效果。通过抓关键字眼,联系历史,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体会人物的伟大。
学情分析 1.识字方面。学生在本册第二单元的《树之歌》一课中,了解了形声字的特点,而本课生字中形声字较多,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自主识记。 2.理解词语方面。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意思”。同时,学生在本册在第四单元中学习了“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到了本单元,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则运用方法“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读懂文章内容。 3.本课所讲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于“八角楼、艰苦斗争、光辉著作”等词语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介绍时代背景,观察插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八角楼”,我们可以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八角楼并不是有八个角,而是这个
教学目标 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记“腊”“视”等6个生字。通过色块、水平线的辅助,观察生字的结构,正确书写“披”和“轻”两个生字。 借助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联系生活经验,感受革命时期条件的艰苦。借助插图,图文结合,理解”寒冬腊月““薄被子”“凝视”“察觉”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毛主席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 同桌合作,借助插图和板贴,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 4.了解本土红色文化精髓,对孩子们进行文化教育。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当年革命时期的艰苦条件,感受革命领导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忘我工作精神。 认识会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板块一:联系迁移 谈话导入 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首先通过一年级下册学习过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出文章主人公——毛主席,接着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在板书课题之后,学习本课生字“楼”,出示八角楼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八角楼,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 在这一板块中,通过学生学习过的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引导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学习“楼”字,为学习本课其他形声字进行知识迁移的准备,让孩子看图更直观。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板块二:初读课文 归类识字 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我们分三组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这三组生字分别为:如屏幕所示 其中,第一组中的“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在处理“代”字时,可以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然后告诉学生“代”的意思与时间有关。“在……年代”一般是指过去的某个时期。 第二组生字都是形声字。学生比较容易说出来的是“握”和“油”,而“腊”和“视”需要我们进行讲解:“腊”也是形声字,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音变。“视”左边示补旁是声旁,右边的见是形旁。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视”有看的意思,在今天学习的生字中,还有一个字和看有关系,同学们能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吗?从而引出本课另一个生字“察”。 第三组的词语是“夜幕降临”,教学时重点落实读准字音,对字义的理解,将在阅读课文中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插图中进行。
设计意图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比较多,我们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继续夯实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学以致用。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板块三:结合插图 理解内容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 环节一:轻声读课文,抓住描写时间的词句,体会当时环境之艰苦。 在这部分中,主要抓住“夜幕降临”和“寒冬腊月”两个词语,进行体会。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点拨:“临"有来到的意思,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欢迎光临”。结合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夜晚天色渐渐变黑,天空仿佛被幕布盖住一样,所以称为“夜幕降临”。还可以抓住“寒冬腊月”这个词语体会环境艰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寒冬腊月是每年最寒冷的十二月,每年这个时候,你会穿什么衣服?盖什么样的被子?通常,在夏天的时候,我们为了乘凉,喜欢睡竹凉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对比毛主席在这样寒冬腊月的日子里却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冰冷“竹椅子”上写文章,可见当时的条件是多么艰苦啊! 在学生感受到当时条件的艰苦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注意指导读好这些加点的字。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当时条件的艰苦,再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环节二: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第二、三句话,抓住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结合插图,理解“凝视、沉思、察觉”等词语。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老师朗读课文,边画出能体现毛主席专心致志工作的词语。接着出示填空。 学生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拨灯芯,教师可以在这里做简单的提示,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用油灯照明,油灯发出的光很微弱,毛主席把灯芯拨一下,火焰可以更亮一些,学生能更加体会到当时环境的艰苦。 读句子后,让学生借助插图仔细观察毛主席的神态,引导学生发现毛主席在专注地看着灯火,陷入深深的思考。说说为什么毯子滑落下来毛主席都没有察觉,体会毛主席投入忘我的工作状态。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抓住课后习题落实本课的语文要素:结合插图体会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文章内容。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环节三:多种形式朗读 表达情感 这一单元讲的是伟人的故事,离现在孩子的生活实在是比较远,我们不能以“贴标签”的方式灌输给孩子,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这一类文章更应该注意朗读的练习。 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等方式。 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连续的动作要读得连惯;“轻轻地拨一拨”读得慢一些,表示神态的词语要重读,“连毯子滑下来也没有察觉到”要读得连惯些,体现毛主席工作的忘我。 教学时可以这样过渡:在这盏清油灯下,在这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毛主席这样想着、写着,他写出了什么样的文章?指名读第四句话。 文章的最后一句意义深远,学生可能不了解“光辉著作”的意思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文章”一词并作简单讲解:毛主 席在这盏油灯下写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像明灯一样照耀着中国 革命胜利的道路,所以课文说是“光辉著作”。 教师引读:孩子们,毛主席曾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革命的微小火种就在井冈山八角楼上点燃,这革命的微小火种就在那艰苦斗争的年代点燃,它照亮了我们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终于在1949年,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出示图片) 出示我们寻乌本地有的红色文化,并用图片展示。 最后让孩子们假日去寻找我们身边的红色文化,进行红色地标打卡,制作短视频,或者抖音视频,在班级群里分享,最后给孩子们评奖。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通过老师补充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解决本课的两个难点——“星星之火”“光辉著作”和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意义深远,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就如这星星之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灯火之下,一篇篇文章就是这光辉思想的体现。 当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被激发后,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朗读课文,一起回到井冈山的八角楼上,回到那艰苦斗争的年代。结合本土红色文化材料,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板书设计 15 八角楼上 借助插图 归类识字 条件艰苦 工作认真 革命胜利
教学反思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革命先辈”为主题,由《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和《刘胡兰》四篇课文组成。《八角楼上》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日夜操劳、紧张工作,写下许多光辉著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为领导中国革命忘我工作的精神。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第一课时可以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不断复现,加深印象。写字教学时,着重关注间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评价。全文语言平实,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叙述。课文配有插图,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和课后两道练习题,明确“借助插图理解词语意思,感受环境的艰苦和毛主席忘我工作的精神,抓关键词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为本课的重难点。另外,由于革命时代的故事距离学生生活十分遥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是学生的一个阅读难点。在教学时,可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的构建画面。其次,统编教材提倡培养学生复述的能力,教师可借助插图,图文结合,提取关键词句为学生复述做铺垫的方法,由扶到放,同桌合作练习复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