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03 14: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聚落的发展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材内容 分 析 “聚落的发展变化”是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新的课程标准和解读中,要求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它不仅与前面的“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等章节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后面的“地域差异”章节相互呼应,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本节主要包括“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和“保护人类的遗产”三部分,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第二课时铺垫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知识的运用与提升。 这节课,我们利用多元化的材料创设真实的地理情景,从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描述城镇和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人文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理念 本案例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激发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和教学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包括海陆分布、气候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等自然地理知识,同时在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也获得了一部分与聚落有关的知识。该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大致了解综合性思维,但整体运用能力有所欠缺。该课时的设计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知,通过对感兴趣的知识设问,并引导学生多探索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其获得新知。此外,在各种活动中,我们创设了课堂互动,不断地细化问题,并逐步进行引导,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中。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 通过图片、视频的途径,认识乡村和城市,以及聚落发展与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2.综合思维 通过对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别的学习探究,训练学生利用列表法、归纳法、概括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的能力。 3.区域认知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会判断乡村和城市,了解乡村和城市不同的劳动生产方式等。 4.地理实践力: 利用图片文字及生活经验,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引导学生学会在平面地图上,判断城市和乡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聚落的的主要类型、聚落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描绘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分钟) 师生活动 【教师行为】利用PPT展示学生眼中的城市与乡村景观的绘画作品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说说,这些作品中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活动】观察展示的绘画作品图片,并自主思考后举手发言。 【承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的知识点与这里边有很多相关联,那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问题引导,探求新知 (11分钟) 师生活动 【教师行为】刚才我们提到了乡村和城市,它们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的图片。 【教师提问】那什么是乡村?乡村的人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教师行为】利用PPT展示林场、牧村、渔村、农村等不同村落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87页图5.13,并结合生活实际,归纳乡村的概念,了解林场、牧村、渔村、农村及人们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指导。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开展同桌讨论,同桌选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总结】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可以有林场、牧场、渔村、农村等不同的村落类型。林场的人们主要工作是培育、管理和采伐森林,而渔村的人们主要工作是捕鱼,牧场的人们主要工作是放牧,农村人们的主要工作是耕作,比如种植小麦、水稻或蔬菜等。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乡村,那什么是城市呢?城市的人们主要是从事什么行业? 【教师行为】利用PPT展示酒店、银行、超市、商店、工厂流水线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87页图5.12,并结合生活经验,归纳城市的概念,了解非农业人口主要从事的生产方式。学生在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指导。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开展同桌讨论,同桌选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总结】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城市的人们有的从事服务业,比如医生、律师、银行工作人员等;也有很多人在服装加工厂、电器装配厂工作,他们从事的是工业;还有一些人在超市上班或自己开服装店,他们从事的是商业等等。
设计意图 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展开聚落的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既直观又能渲染氛围,达到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效果,训练学生区域认知的意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突破难点,素养提升(17分钟) 师生活动 【承接】我们已经学习了乡村和城市的相关知识,那么乡村和城市有什么差别呢? 【教师行为】展示乡村和城市在建筑、道路、人口、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并在全班展示。后提问学生,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说说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哪几个方面来比较?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小组选出一人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小结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可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城乡的差异:1.房屋密集度和高度;2.道路修建的密集程度;3.人口密度;4.医疗设施的发达程度。 房屋道路修建情况(密集、稀疏)人口(密集、稀疏)医疗设施(发达、稀疏)密集度高度乡村城市
【学以致用】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判断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如果在抽象的平面地图上,你们会判断城市和乡村吗?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或进行互评,写出答案和判断理由,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教师行为】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对有争议的A区域进行解惑,给出充分的理由,让学生弄明白。 【承接】我们刚刚从房屋建筑、交通设施、人口以及生产活动方面对乡村和城市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聚落的发展是先有城市还是先有乡村?对这个问题,东东的爷爷最有发言权,他是看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发展和演变一般过程是,从小村庄到集镇到小城镇,最后发展成为城市。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细化问题,步步引导,层层递进,提升学生融入度,提高学生积极性,实现课堂互动高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3分钟)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自我整合知识的能力。
巩固深化,能力迁移 (5分钟) 师生活动 1、作业内容 〖课堂作业〗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1,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2)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设计并画出2050年你心目中“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样貌,撰写200-400字的设计思路说明。 2、评价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小组内成员给出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评价依据,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 3、评价标准 检查学生绘画作品的设计思路说明是否表述清楚了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是否体现了现代化强国的元素?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以激励为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设计意图 中国预计2050年将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设计的课外作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堂作业的设计,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用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综合运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与传统课堂相比,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体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交互性,展现学生风采。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理解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3.凸显核心素养全程性。本课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地这一理念贯穿课堂始终,通过精选材料、创设情境,在帮助学生落实基础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师生活动灵活性问题。教学设计中的师生互动过于理想化,应该根据课堂实际效果随机应变。 5.在以后的教学中,打造"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实习"的教学模式。课前,发布教学任务,发放导学案,让学生提前完成,而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以便顺利开展教学任务;课中,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课后,分层设置开放性实践作业,因材施教为学生多角度思维提供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