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2课限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古代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地位显赫,长老会一般通过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影响大会的议程,但公民大会的主持权掌握在监察官手中。由于城邦没有职业常备军,因此一旦由全体战士组成的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这说明( )
A.公民大会逐步掌握城邦司法权 B.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民主特征
C.监察官已经垄断了军事统帅权 D.君主专制导致了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2.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的官员一般都没有薪水,且大多数带有临时性特点。当某一件事服务完毕,官员也随即卸任,固定官职只有极少数;后经过改革,创设了公共津贴制度,官员任职时间明确,任期趋向固定,官员从事公共事务也能够获得相应的津贴。这一改变( )
A.有利于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B.保障了民众参与民主政治的基本权利
C.表明雅典公民的政治热情较低 D.使不同阶层间政治上的平衡得以实现
3.信义是罗马人的一项生活原则,从罗马法的信义原则中发展出罗马高级官员受其所颁布告示的约束和法不溯及既往这两条重要规则,增强了官员集团对政权的认同和支持。此外在罗马人的贸易契约中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持续性信义关系。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
A.立法兼顾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B.司法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注重维护国家统治和公序良俗 D.商业贸易发展巩固了道德基础
4.伯里克利曾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处理私人争端时,按照法律,人人平等。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这反映了雅典政治( )
A.为多数人服务的原则 B.注重程序的公平公正
C.侧重个体的能力培养 D.缩小了公民贫富差距
5.演戏剧、开竞技会被雅典列为经常性活动,城邦甚至规定公民有参与的义务:外邦的“哲学家、作家、学者、艺术家等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
A.是古希腊文明诞生地 B.各方面文艺人才辈出
C.公民民主制的广泛性 D.城邦政治的长期积淀
6.公元前11世纪,雅典废除了王政,设立终身执政官,随后又以十年一届的任期取代终身制。公元前682年又改为一年一届,并使执政官的人数增加为多人。公元前594年,建立四百人会议,实际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从这一历程可看出雅典( )
A.公民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 B.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渐进性
C.公民的法律地位趋于平等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充满曲折
7.纵观斯巴达历史,国王的提议要获得法律效力,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长老会议中国王与元老们(长老会成员)的意见一致,二是两位国王意见一致。这反映了古代斯巴达( )
A.双王体制的弊端 B.贵族专权的现实
C.立法程序的烦琐 D.寡头政治的特征
8.伯里克利时期,雅典贫穷阶层的公民逐渐获得权利上的平等,权利上的平等使得他们要求财富上的平等,最直接的是他们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参加陪审法庭的公民每次可以获得3俄勃尔的津贴,而当时一个陪审员的月收入仅为90俄勃尔。陪审法庭津贴制( )
A.加强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可和关心 B.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C.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参政的权力 D.缺乏必要的民主权力约束机制
9.公元378年,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皇帝瓦伦斯在与哥特人的战争中战死;随后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任命将领狄奥多西为东部地区军事长官,次年成为东部地区皇帝。对于狄奥多西成为皇帝,学者指出其既具有偶然性,同时也有必然性,因为百余年间,罗马帝国皇帝均是军队将领出身,或在即位前曾统帅过军队。由此可推知,当时( )
A.罗马帝国政治权力与战争联系密切 B.东罗马帝国附属于西罗马帝国
C.蛮族入侵影响了罗马帝国权力格局 D.罗马社会军国主义色彩较强烈
10.公元前4世纪,雅典规定,“在任何情况下,法官都不能实施没有刻写出来的法律、法令,不管是议事会还是由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任何法律都不能在不应用到所有公民的情况下用来针对某一单个的公民,除非六千公民大会通过秘密投票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可用来说明,当时的雅典( )
A.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B.民主监督的机制较为完善
C.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D.国家治理体现一定的理性
11.8世纪上半叶由查理·马特发起的土地分配制度改革,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这一变革使( )
A.天主教会垄断地位不断巩固 B.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得以发展
C.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建立 D.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遭到了冲击
12.1307年,法国全境的圣殿骑士突然被国王腓力四世逮捕,大团长在狱中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法王下令傀儡教皇克雷芒五世在欧洲追捕骑士团成员,并最终解散该团。教皇曾要求将圣殿骑士团交予宗教法庭审判,但遭法王拒绝。这一现象( )
A.说明封建国家的王权增强 B.源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破除了教会对王权的制约 D.使法国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13.征服西罗马后,一些日耳曼王国颁布的法律虽然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但也大量吸收了罗马法的内容;在铸造的货币上还印着罗马皇帝的头像,袭用罗马的年号;西哥特国王修订法典时,邀请罗马贵族参与进来;东哥特国王还聘任罗马贵族为相,让其协助管理国家。这反映出( )
A.日耳曼人的罗马化趋势 B.罗马法原则适用于西方各国
C.日耳曼人摒弃传统文化 D.日耳曼文明有明显侵略特征
14.16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年,议会又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
A.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15.1199年,英王约翰继位,他穷兵黩武,不顾原有封建习惯,大量开征各种税收捐助,最终迫使部分英国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联合市民阶层武装反抗。1215年初,主要来自北方各郡的贵族在斯坦福聚集,在市民的支持下,国王被迫于1215年5月与25名男爵代表签订了《大宪章》。《大宪章》的签订( )
主要是由于英王穷兵黩武和腐败统治
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标志着英国贵族力量开始把控政权
体现了贵族势力与国王势力的冲突
16.847年,西法兰克王国颁布《麦尔森法令》,其中规定,“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这一规定( )
A.强化了国家的统一 B.推动了专制王权发展
C.阻碍了封君封臣制 D.适应了封建化的趋势
17.为加强王权,英国亨利二世(1133--1189)推行“盾牌钱制度”,规定骑士不再服军役,而代之以缴纳“盾牌钱”。国王开始用货币雇佣军队,部分骑士也摆脱了封建军役束缚。这一制度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造就了一批不再练武打仗、专心经营农牧业的“乡绅”。这一变化( )
A.降低了英国军队战斗力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巩固了英国封君封臣制 D.反映了君主权力的加强
18.1258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24人委员会提交的“贵族请愿书”,即《牛津条例》。内容包括“国王必须依照委员会的意见治理国家;一切法律不得与议会法令相抵触,议会每年必须召开三次”。该条例的实施(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确保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9.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20.在基督教教义中,神的秩序与人的秩序分离。由于这种分离,通往上帝之路不必经过国王的宫殿,上帝成为更具超越性,因而也更具普遍性的存在;但另一方面,这也开辟了人类不必通过上帝的直接指导而自我统治的可能性。上述教义在中世纪产生的政治后果是( )
A.推动了第一世界性宗教的出现 B.导致了二元政治格局的形成
C.造成了教权凌驾于王权的局面 D.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政治格局
21.19世纪英法等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阐述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观点中,不再像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那样主张变革政权,而是主张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来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以提升本阶级的政治与社会地位。”这种变化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革命性弱化 B.改革更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C.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 D.自由主义思想家更主张改革
22.15世纪,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建立之初,亨利四世就通过坎特伯雷大主教诏告全国:“愿意维护古代法律习惯,经常与国民协商,根据贤人哲士的忠告治理国家,伸张正义,仁慈施政。”他的后继者也多次重申要遵循多数人建议行事的意愿。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形成了议会政治的雏形 B.奉行王在法下的原则
C.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3.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有一半以上议员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指派,有些“腐败选区”已渺无人烟,仍照样选派国会议员。据1821年调查,有三个“腐败选区”的人口才375人,却要选举议员60名。而人口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利兹等没有国会议员的名额。由此可知英国( )
A.议会权力中心转向下院 B.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参政
C.议会下院改革势在必行 D.政党分肥制度腐败严重
24.1937年,罗斯福提出“填塞法院计划”,试图通过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该“计划”在宣布之初便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 最终在五个月后被参议院否决而宣告失败。该“计划”破产是由于( )
A.滥用了总统职权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力 D.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25.卢梭认为,英国人民“只是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他们就是奴隶”。马克思也认为,资产阶级普选权“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这表明,二者都( )
A.坚决反对代议制民主 B.赞扬了无产阶级专政
C.具有相同阶级的立场 D.揭露了西方民主弊端
26.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1711~1776年)认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但他又指出,“我宁愿看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出于对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他的观点( )
A.体现了英国存在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
B.反映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缓慢
C.表明自由平等意识未形成较大的影响
D.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
27.1761年3月,英王乔治三世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筹划与法国媾和“七年战争”。首相皮特声称要“对人民负责,将战争进行到底”。布特的亲信格兰威尔伯爵却说:“这位先生谈到对人民负责,这是下院的惯用语。他忘记了在内阁中,他只对国王负责。”这反映出此时的英国( )
A.未能对国王权力进行有效限制 B.国王在国家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力
C.首相由国王任免、对国王负责 D.内阁成为国王推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28.有学者将法国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总统面对一个同样不可动摇的国会;英国是一个可以动摇的首相面对一个可以动摇的议会;而法国则是一个不可动摇且又不负责的总统面对一个他可以随意解散的议会。据此推知( )
A.美国总统不能制约国会权力 B.法国是典型的责任内阁制国家
C.英国议会主权原则遭受破坏 D.法国总统拥有规避限制的权力
29.“1924年,英国大选没有产生多数党,乔治五世任命了一个少数党政府即第一届工党政府;1957年,保守党占据多数议会席位,但没有明确的党的领袖,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任命麦克米伦为首相……可以说国王个人的选择确实成了决定性因素。”这反映了英国( )
A.君主立宪体制遭到破坏 B.国王仍然保留最高权力
C.政党政治的矛盾被激化 D.政治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30.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共和国的地方领土单位为市镇、省和海外领地。所有地方领导单位由法律确立。这些地方领导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由地进行管理。”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地方自治原则 B.消弭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提高了民众政治素质 D.意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31.【近现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材料一 对于每一个专制政体,我们绝不可以直接称其为君主政体,只有被臣民自愿接受,依靠其吸引力而不是靠暴力与恐吓进行统治的政权才可以这样称呼。同样,我们不能称呼一个寡头政权为贵族政体,只有对于政权掌握在被选举出来的聪明、正直的人手中才可以称呼。同理,只有当一个社会里具有信仰城邦守护神、礼待父母、尊重长者、遵守法律,服从多数成员的意愿的传统或习俗时,才能被称为民主政体。
——摘自古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历史》
材料二 许多国家在步出中世纪、迈向近代社会时,在国家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英国的影响,有的国家甚至把英国奉为效法的模范。试看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议会及议会制度、内阁及内阁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文官及文官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政治法律原则,几乎无一不源于英国。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它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不久举行的。这次大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寡头政治”和“民主政体”的典型国家,并概括城邦民主政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并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54年宪法的性质,并列举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从980年到103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制崩坏,社会无序混乱,暴乱频繁发生。为了应付早先的社会动荡及无政府状态,出现了封建时代的权力结构。此外,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不无关系。在封建时代,国王是教会权力机构在神圣的仪式上任命的,他们宣称自己是“承蒙天恩”来统治世人。强大的领主们让“封臣”尽到忠诚和军事上的义务。作为交换,封臣们将获得领主的保护,并能得到世袭的封地的使用权。封臣同意每年将有一段时间为领主作战,若领主被俘,他们还必须缴纳一笔赎金将其赎回。而领主则负责裁决封臣之间的纠纷。倘若一位国王未能履行自身义务,封臣们可以联合起来反抗他。同样,国王或领主也可以惩罚未履行自身义务的封臣。封建制度是一种强大的人从相对较弱的人那里榨取赋税或劳役的体制,而位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是最为弱小的群体。
材料二 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城镇是自治的,因为那里的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为领主承担各种义务。当时的人认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的城镇居民无一是农奴。但是,城市的自治权首先必须从贵族领主那儿获得。城镇通过购买免税特许状来获取其他方面的收入。城市寡头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城市的独立,对抗急于获得更多的收入并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的贵族和统治者。在某些情况下,国王积极与城市形成同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贵族,城市也会贷款给国王,让他们发动战争对抗那些不服从国王统治的封臣或是其他统治者,如教皇。城市自由这一传统,是西欧发展史上的重要的遗产,宪政时代最终也由此产生。尽管在当时的乡村,农民与领主之间的义务依旧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城镇,集体权利通过行会和其他协会取代了这种封建义务关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简要分析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世纪的城市自治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英美的政治演进
英国 美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 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 革命发展的顶峰;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爆发;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 会权力;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 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
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
——整理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政治演进方式的相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选必一第2课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斯巴达)。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在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的地位显赫,但公民大会的主持权并不掌握在国王和长老会手中,且“由于城邦没有职业常备军,因此一旦由全体战士组成的公民大会希望行使权力时,没有任何机关能阻止”,公民大会拥有一定的权力,反映了斯巴达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巴达公民大会的权力,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监察官掌握公民大会的主持权,不能得知监察官垄断了军事统帅权,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民大会在斯巴达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并非形同虚设,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没有薪水”“临时”“公共津贴制度”“任职时间明确”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能够提高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A项正确;享有雅典公民权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民众”说法太过宽泛,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公民参与政治的情况,排除C项;“实现”说法绝对,且津贴制度并不能保证阶层间的政治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不仅在政治生活中注重维护政府信义,在经济生活中也注重维护社会信义,这反映出罗马注重维护国家统治和公序良俗,C项正确;材料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无关,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信义与不同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注重维护政府和社会的信义,这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政府注重维护商贸中的信义,而非商贸对社会道德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我们的制度被称为民主政体,因为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为依归。”“一个公民只要有才能就会受到关注……而且,一个人尽管缺乏禀赋却能为城邦服务,他不会因贫穷而受到阻碍。”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体使城邦的治理以多数人的利益为依归,国家意重视公民的平等,公民的才能会受到关注,没有财产和禀赋也能为城邦服务等,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程序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有体现关注公民的才能,而没有体现侧重城邦个体的培养,排除C项;材料反映雅典政治不会因为贫穷而妨碍人们为国家服务,并不等于缩小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演戏剧、开竞技会在雅典很活跃,是因为这些容易激发集体主义,有利于培养城邦精神,外邦的知识分子喜欢到雅典来,是因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比较宽容,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基于社会政治环境的优越,是城邦政治的长期积淀的结果,D项正确;雅典是古希腊文明诞生地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而且其他城邦也是古希腊文明诞生地,排除A项;各方面文艺人才辈出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B项;雅典公民民主制并不广泛,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雅典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废除王政到设立终身执政官,再到改为任期制,最后建立四百人会议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这一系列变革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渐进过程,B项正确;“废除了王政,设立终身执政官”、“执政官的人数增加为多人”、“建立四百人会议”反映的是国家机构的变化,没有体现公民的权力范围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法律地位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公民的法律地位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C项;“王政”、“终身制”不完全等同于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国王的提议要获得法律效力,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长老会议中国王与元老们(长老会成员)的意见一致,二是两位国王意见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材料体现出斯巴达由少数人掌握政治权力,主持国家事务,这是寡头政治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出“双王”是斯巴达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体现其弊端,排除A项;贵族专权通常表现为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这些贵族家族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斯巴达的寡头政治特点,没有体现贵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主旨“斯巴达的寡头政治”,而“立法程序的烦琐”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题干可知,伯里克利时期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来鼓励公民参政,使公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加强了公民对城邦的关心和认可,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与陪审法庭津贴制无关,排除B项;雅典民主制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C项;雅典民主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制约机制,公民大会掌握立法权,陪审法庭掌握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掌握行政权,三者互相制约,且D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78年(罗马)。据材料可知,罗马皇帝多由军事长官担任,这反映出当时军事战争在罗马帝国内的重要地位,进而使军事能力与政治权力联系密切,A项正确;东、西罗马帝国处于平等地位,其皇帝的任命需要得到相互的认可,东罗马帝国附属于西罗马帝国说法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罗马帝国权力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军事能力与政治权力的联系密切,没有讲述罗马社会军国主义色彩强烈,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民主精神朝着更注重法制的方向发展,并将民主置于法律的控制之下。雅典立法要求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雅典公民,而不能仅适用于个别人,这反映出当时雅典国家治理体现一定的理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排除A项;民主监督的机制较为完善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上半叶(世界)。据题干可知,查理·马特“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等信息可知,查理·马特改革即“采邑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查理·马特改革强力征用教会的土地,天主教会受到冲击,排除A项;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C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典型地表现为封君封臣制度,查理·马特改革使之开始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圣殿骑士是属于教会的力量,法王腓力四世逮捕法国全境的圣殿骑士,甚至下令教皇在欧洲追捕骑士团成员,最终导致圣殿骑士团的解散。这说明腓力四世的权势大大超过教皇,是封建国家王权增强的表现,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发展,排除B项;虽然法王的权势超过教皇,但并不代表教会对王权的制约被破除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空前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日耳曼人大量吸收了罗马法的内容,货币上印有罗马皇帝的头像,用罗马的年号,邀请罗马贵族参与法律的制定,说明了日耳曼人的罗马化趋势,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日耳曼人的罗马化趋势,而非罗马法适用于西方各国,排除B项;材料说明日耳曼人的法律是以日耳曼习惯法为主的,不是摒弃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日耳曼人向罗马的学习,而非侵略别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16世纪议会通过法令大学必须对国王效忠,并遵守议会法令,这有利于摆脱教会的控制,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A项正确;仅仅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英国宗教改革是指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也叫安立甘宗或英国圣公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加强了王权,而材料的主旨是议会加强自身权力,排除C项;当时英国已经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英国。据材料可知,因为英王约翰侵犯部分英国贵族的利益,贵族才联合市民武装反抗国王,D项正确;《大宪章》 的签订是由贵族与国王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的,A项说法片面,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宪章》签订时,国王做出限制王权的承诺,说明王权并非是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贵族力量并没有把控政权,只是通过《大宪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可知强化了封君封臣制度,有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封建化的趋势,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地方的独立性很大,排除A项;该措施有利于地方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专制王权发展,排除B项;该措施有利于封君封臣制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盾牌钱制度”减少了对服役者的依赖,部分中小封建主成为专心经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该制度有利于加强国王的权力,减少国王对封建主的依赖,骑士阶层也从贵族割据的工具转变为封建地主,D项正确;雇佣军作为专业的军队,相对于传统的军队,战斗力应该是提高的,排除A项;盾牌钱主要用来雇佣军队,无法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B项;“盾牌钱制度”有利于加强王权,加速了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258年英国。根据材料“国王必须依照委员会的意见治理国家;一切法律不得与议会法令相抵触”可知《牛津条例》限制了王权,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排除A项;《牛津条例》体现国王与贵族的斗争,而非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之意即地方灵活自治的同时保有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统治,D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A项;B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排除B项;材料观点在强调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并不是共治天下,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通往上帝之路不必经过国王的宫殿,上帝成为更具超越性,……开辟了人类不必通过上帝的直接指导而自我统治的可能性。”可知,中世纪欧洲神、人秩序分离的主要表现在于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分裂,其导致的政治后果是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B项正确;“第一世界性宗教的出现”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蛮族入侵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政治格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法等国。依据材料和所学,19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已经上升到统治地位,已经不愿意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统治地位的巩固;相对革命来讲,改革更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工业资产阶级革命性并非弱化,只是改革对他们来讲代价更小,排除A项;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发展,但这与题干没有关联,排除C项;“自由主义思想家更主张改革”的说法只是题干意思的另一种说法,没有说出深层内涵来,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统治者治理国家注重与国民协商,遵循多数人建议,说明其奉行王在法下的原则,B项正确;英国议会制始于13世纪,当时出席大议会的不仅有贵族、教士,而且增加了骑士,这就具有了议会制的雏形,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英国国王通过主教诏告全国,无法体现基督教的影响,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议会下院的议员选举规则并不合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参政权利没有得到合理分配,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材料只体现了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构成,无法得出议会权力中心转移,排除A项;新兴工业城市的工业资产阶级缺乏参政的机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党分肥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总统“填塞”联邦最高法院的计划将会干扰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对总统行政权的制约,这将破坏美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传统,也是罗斯福的计划遭到普遍反对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提名大法官属于总统的合法职权,材料未体现总统职权滥用,排除A项;该“计划”破产是由于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而不是经济危机加剧,排除B项;该“计划”破产是由于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未涉及最高法院权力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欧洲)。卢梭认为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就丧失了自由,因为议员成为了统治者;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普选权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两人都批判了近代西方代议制,揭露了在代议制下,人民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力的现实政治弊端,D项正确;揭露政治体制的弊端不等于两人反对代议制,A项偷换概念,排除A项;两人没有表达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态度,排除B项;卢梭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马克思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立场,排除C项。故选D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休谟认为在理想的政体无法实现的前提下,君主立宪制是最为符合英国国情的一种政体。就历史传统而言,英国人已经习惯了对王权的敬畏,把王位视作合法的根源和忠诚之核心;就政治现实而言,君主立宪制符合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经济现实,D项正确;材料无关英国多元化的政治运行模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受到自由平等意识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18世纪的英国,虽然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但国王能够任命布特为国务大臣,并筹划与法国的媾和,显示出国王在政治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B项正确;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进行有效限制,排除A项;首相对国王负责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首相是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此时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实行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美国和英国)。据材料,“法国则是一个不可动摇且又不负责的总统面对一个他可以随意解散的议会”说明法国总统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包括可以随意解散议会,说明其拥有规避一些限制的权力,D项正确;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美国的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通过搁置否决权、行政命令权、委托立法权的行使,实际牵制着国会的立法活动,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的重要特征是议会高于内阁,不能随意解散议会,议会倒阁则没有法律上的限制,法国政体与此不符,排除B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并得到巩固,到19世纪时,英国逐渐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议会享有立法的垄断权、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及最高司法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24至1957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没有党魁,也没有明确的法律程序提供解决方案,说明英国政治体制仍需进一步完善,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君主立宪体制遭到破坏的相关信息,表述有误,排除A项;此时的国王仅保留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政党内部的问题而导致的,并不是激化政党政治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地方领导单位由选举产生的议会自由地进行管理,这表明地方政府在管理自身事务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符合地方自治的原则,A项正确;该规定并没有消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只是规定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和管理方式,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排除B项;该规定与地方民众的政治素质无直接关联,因此无法判断该规定是否提高了民众政治素质,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该规定的意图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31.(1)国家:寡头政治——斯巴达,民主政体——雅典。
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内部平等、少数人的民主等(任答2点)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特点:创新性、连续性、渐进性、经验性、灵活性。(任答2点)
(3)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希腊地区,斯巴达是典型的寡头政治,雅典是典型的民主政体。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邦民主政治的特点可以从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内部平等、少数人的民主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特点:据材料“试看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议会及议会制度、内阁及内阁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文官及文官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政治法律原则”可知,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性;此外,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的特点还可以从:连续性、渐进性、经验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说明。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性质:据材料“这次大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度: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1)主要特征:以土地为主要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主臣关系明确,层级间相对独立;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具有一定契约关系;神权色彩浓厚。主要原因:蛮族入侵,王国林立;社会动荡,自由农民破产;国王为保证兵源,逐步建立起层层分封的封君封臣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
(2)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宪政民主的发展;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主要特征:根据材料“强大的领主们让‘封臣’尽到忠诚和军事上的义务”“作为交换,封臣们将获得领主的保护,并能得到世袭的封地的使用权”“而领主则负责裁决封臣之间的纠纷。倘若一位国王未能履行自身义务,封臣们可以联合起来反抗他”和所学可知,可从以土地为主要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主臣关系明确,层级间相对独立、具有一定契约关系及神权色彩浓厚等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大约从980年到1030年间,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制崩坏,社会无序混乱,暴乱频繁发生”和所学可知,可从蛮族入侵,王国林立、社会动荡,自由农民破产、国王为保证兵源,逐步建立起层层分封的封君封臣制度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影响:根据材料“国王积极与城市形成同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贵族,城市也会贷款给国王,让他们发动战争对抗那些不服从国王统治的封臣或是其他统治者”“尽管在当时的乡村,农民与领主之间的义务依旧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城镇,集体权利通过行会和其他协会取代了这种封建义务关系”和所学可知,可从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瓦解封建生产关系、推动宪政民主的发展、促进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及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
33.(1)相同:资产阶级主导;暴力革命的方式;以法律确定革命成果。(任意两点)
(2)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革。19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大,而传统文官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启蒙思想使资产阶级积极争取政治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决定了第一次文官制度的改革。而进入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对文官提出了重视专业化、广泛将科技成果应用至管理工作等新的要求,原有文官制度出现的内部流动性差、缺乏创造性等弊端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文官制度改革。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会促进社会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的两次改革,有利于人才选拔更加开放,行政管理更加专业,科技成果使工作效率提高,并且文官选拔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使社会更加公平开放。文官制度的不断革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综上所述,两次文官制度改革充分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美)。相同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资产阶级主导;根据材料一“来克星顿枪声”可分析出暴力革命的方式;根据材料一“《权利法案》” 、 “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可分析出以法律确定革命成果。
(2)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关系:结合材料二中的时间“ 1855年和1870年”可知与工业革命有关,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分析出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思想等方面。经济方面,结合所学文官制度的史实可分析出19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职能扩大,而传统文官制度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思想方面,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启蒙思想使资产阶级积极争取政治权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并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决定了第一次文官制度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而进入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对文官提出了重视专业化、广泛将科技成果应用至管理工作等新的要求,原有文官制度出现的内部流动性差、缺乏创造性等弊端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引发了第二次文官制度改革。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会促进社会环境的变化。根据材料二“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可分析出文官制度的两次改革,有利于人才选拔更加开放,行政管理更加专业,科技成果使工作效率提高,并且文官选拔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使社会更加公平开放。结合所学可知,文官制度的不断革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总结,两次文官制度改革充分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