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9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书写、题写
西林寺
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题西林壁》写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谈话导入 认识作者
注释:
不识:认不清。
缘:因为。
书写指导
“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
“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
“峰”左窄短,右宽长。
“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
“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深读古诗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入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远、近的角度
远看
近看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课文总结
题西林壁
写景
明理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赞美庐山奇景
蕴藏深刻哲理
课文总结
回忆李白、苏轼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