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7:0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6月13日,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发现有人落水后,赶紧停了下来,翻到大桥护栏外,随即脱下鞋子准备救人。由于大桥距离水面距离在10米左右,小哥也有所犹豫,但深呼吸了几次,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成功将该女子救起。
6月15日,一位江苏宿迁的高中老师丁成闯从10米高桥上跳下救人。
彭清林说“我觉得见义勇为没有职业之分。环卫工人、快递员……都会见义勇为。”彭清林此言,如果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彭清林
丁成闯
《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题 解
二、文学常识
三、诵读感悟
四、文本研读
五、合作探究
一、题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孟子知多少?
孟子(前372~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时邹(现山东邹县)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与孔子并称“孔孟”,到元朝被称为“亚圣”。
与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同时代。
《孟子》知多少?
《孟子》共七篇,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与《论语》同是语录体。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文学常识
孟母三迁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①“性善论”。
凡人都可以为尧舜,《论语》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都与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②民本思想: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争取民心的归附,即“仁者无敌”,以不战而无敌于天下。反对掠夺性战争。
孟子思想
孟子名言
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国君傲然视之)
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论述社会分工)
孟子晚年
  孟子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
孟子于是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故里
三、诵读感悟
(一)明确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o) 羞恶(wù)
(二)诵读指导。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三)为课文划分4个层次。
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
点明“四端”是与生俱来,并要扩大充实。
(一)研读第一部分
四、文本研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分析本部分的特点及作用。
2、这个观点体现了孟子的哪一个主张
开门见山,提纲挈领,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
性善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二)研读第二部分,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①运: ②所以:
③乍: ④孺子:
⑤怵惕chù tì:
⑥恻隐:
⑦内交:
⑧要誉:
⑨乡党:
⑩非恶其声而然:
特殊句式: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运转,转动。
表原因。
突然、忽然。
多指幼儿、儿童。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
结交,“内”同“纳”。
博取名誉,要同“邀”。
同乡。
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判断句和状后句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别人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①通过举例论证,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
②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问题探究: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
(三)研读第三部分,提出“四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①是:
②恻隐:
③羞恶:
④辞让:
⑤是非:
⑥端:
代词,这、此。
哀痛、怜悯、同情。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对错。
萌芽,发端。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翻译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问题探究:如何理解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四)研读第四部分,点明“四端”是与生俱来,并要扩大充实。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①之: ②四体:
③是: 谓: ④贼:
⑤凡: ⑥若:
⑦然: ⑧始:
⑨达:
⑩苟: 保:
事:
特殊句式: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取独。
四肢。
代词,这。
伤害。
凡是。
就像。
同“燃”。
刚刚。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使……安定。
宾语前置句
认为
侍奉,赡养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知道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总结“四端”的作用和意义,将“不忍人之心”和“四端”与“安定国家”“孝顺父母“联系到一起,升华了思想,点明了政治主张。
问题探究:概括最后一部分的作用。
五、合作探究
1、思考:孟子是如何看待人性的信心的?
①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
②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人本然地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一样,这是孟子“性善论”主张的体现。
③孟子也没有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表明“四端”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2、主题归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
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③假设论证: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④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4、本文孟子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5、对比阅读: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课文中的主要观点。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君子” “仁” “礼” “道” “诗” 修身养性,重“义”“文质彬彬”。
礼乐思想,二者互为表里。
追求“道”。
“弘毅”“忠恕”“克己复礼”。
做人做学问都要坚持,不半途而废。
学《诗经》的益处。
《大学之道》 “三纲” “八目” “三纲”“八目”是为人处世之道,立身行事的总纲领。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端” 人性本善,“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迩之事父
②明烛天南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当堂练习7题
A
①②③名词用作动词,
④⑥形容词用作动词,
⑤是使动用法。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③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⑤迩之事父 迩:近⑥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C
③中的“归”是动词,称赞,称许;
⑥中的“喻”是动词,知晓,明白。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C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D项,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B
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
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
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
义项 例句
①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 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③ 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④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⑤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⑥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
⑦简要主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三国志》)
⑧总结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⑨要挟威胁 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
⑩同“腰”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
5、实词积累“要”
求取
同“邀”,邀请
关键重要
相约
想要希望
精深
古时,国人皆好细要(同“腰”),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减肥之方。一医要(总结,概括)减肥之法,得减肥之要(要领,关键),售之于人以要(求取)重金。一日,有人与医者要(相约)于茶馆,并要(同“邀”,邀请)其友同往,以武力要(要挟,威胁)医者无偿献出减肥之法。见医者力大,遂罢。
义项 例句
①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②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
④祸患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6、实词积累“贼”
伤害
作乱叛国的人
强盗
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作乱叛国的人)也。孙权乃阴令部属见操而贼(杀害)之,未果。后权思虑兴国之事,以为国内淫侈之俗是天下之大贼(祸害)也,改之。百姓不解,吴地仍有盗贼(强盗)。权使人捕而诛之。
7、一词多义“齐”
词语 例句 义项
齐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
使……整齐有序
一同、一齐
相同
把……看作相等
整顿,整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