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3 17:0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论语》十二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导入
①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③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孔子 时代/生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年~前479
姓名字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籍贯 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文化熏染 鲁文化: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
志向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社会秩序
寄托 寄托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即“仁”
“礼”的内涵 供奉祖先的物品→人际往来的物品→抽象的意识
对礼的发展 由“礼不下庶人”到“齐之以礼”
思想核心 “仁”“礼”,“仁”是“礼”的核心,“仁”的本意是“修身”,即反省自己。
(克己复礼为仁)
一、知人论世:孔子
孔子 重要生平经历 出身 没落贵族
曾经 任鲁国司空、大司寇
前496年 周游列国十四年
困厄陈蔡: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如丧家之犬。
晚年之殇 前483年,孔鲤逝世。
前482年,颜回逝世。
前480年,子路死于卫国内战。
前479年 病逝,葬于泗水。
教育观点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为政以德”之态。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1、孔子的形象
所谓的“圩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
②司马迁《史记》:“生而首上圩(xū)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了解孔子思想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何为“论语”?
“语,谈说义,如《国语》《家语》《新语》之类。此书所收,以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为主。论者,讨论编次义。经七十子后学之讨论编次,集为此书,故称《论语》。”
——钱穆《论语新解》
《论语》 取材 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内容 涵盖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特点 辞约义富、浅近易懂
编纂体式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篇幅 全书共20篇492章,共11705字。
评价 中国第一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君子 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何为“语录体”?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
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时代背景
八佾( ) 譬如( )
预习检查
课文中的成语汇总。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朴实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意译:
二、文本探究
动词,吃饭
勤勉
表并列
接近、靠近
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表顺承
匡正,端正
通“矣”,相当于“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实践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虚心请教
概括第一章主题。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意译:
表假设,如果
怎样对待礼呢?
如…何:固定句式,怎么对待……、把……怎么样
佾: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八佾,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1.概括主题。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点明“仁”的核心价值。
在古代,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意译:
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1.你在这一章当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突显了解“仁义之道”。
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思考4】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①喻:
②于:
意译:
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引出动作对象,无实际含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我不认同上述观点;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等是人的共性,求“利”本身无不妥。孔子并不排利。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①贤:
②齐:
③焉:
④内:
⑤自省:
意译:
见到有才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
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在心里反省自己。
形作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与……看齐。
兼词,“于之”,翻译成“向他”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
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孔子这里提供自我反省的参照就是外界的贤人与不贤人。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①质:
②文:
③野:
④史:
⑤文质彬彬:
⑥然后:
释义:
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鄙俗;
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是君子。
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谐调的样子
这样以后
拓展: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①“文”,指合乎礼的表现,是指文化的修养;
②“质”,指质朴的品质,是指内在的仁德。
③“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二者兼备方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①士:
②弘毅:
③以为:
④已:
意译: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读书人。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毅,坚强,刚毅。
把……作为
停止。
曾子(前505~前435),姒sì 姓,曾氏,名参shēn,鲁国(一说今山东平邑,一说今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与其父曾点(字皙)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补充:
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2.分析本章句式的特点。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读书人只有具备“弘毅”的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①譬Pì:
②为:
③篑:
④止:
⑤平地:
⑥虽:
意译:
比喻,比方
意译为“堆积”
盛土的筐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平:形→动,填平。
虽然。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1.概括主题。
2.本章运用什么修辞。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①知:
②者:
意译:
同“智”
……的人
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句式的特点。
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智、仁、勇缺一不可。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
3.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
①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②有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招人怨恨,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③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
②一日: ③归:
④由: ⑤请:
⑥目: ⑦礼:
⑧敏: ⑨事: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旦
称赞,赞许
依靠。
请允许我
条目,细则
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聪敏
实践,从事,照着去做
敏:①《诗经》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
(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事)
②《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
③《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④《孟子·梁惠王上》我虽不敏: 。
勤快
敏捷
勤勉
聪慧
意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补充:
颜渊(前521~前481),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亦颜渊。春秋末鲁国人。 孔子最得意弟子。
他14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勤奋好学的习行与谦逊守仁的品德,为后世历代文人学士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但他较为缺少自己的思考,其思想亦一致于孔子,以致被后人尊为“复圣”。
盗跖颜渊:一个山大王横行几国,屠城劫掠,最后竟善终了;一个几乎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可是很早就因为贫困病死早亡了。
1.概括主题。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排比,以问答的形式,层层深入,点明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①一言: ②行:
③其:
④恕:
⑤于:
意译:
一个字
奉行,实践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宽恕
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补充:
端木赐(前520年~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
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为孔子弟子中首富。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被追封为“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
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恕=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补充】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朱熹《四书集注》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及具体的做法。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①小子:
②夫:
③兴:
④观:
⑤群:
⑥怨:
⑦迩:
意译:
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1.概括主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手法。
从学习的内容及作用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1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道理论证
第2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道理论证
第3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道理论证
第4章 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5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6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对比、道理
第7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道理论证
第8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比喻论证
第9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10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道理论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 道理论证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举例论证
思考:12章阐述的观点、分别运用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主旨归类,请列举具体章节:
“仁”“礼”关系有2章
2、10
君子修身有5章
3、4、5、8、9
求学为道有5章
1、6、7、11、12
文章主旨
《论语十二章》通过选自《论语》的十二则短文,从仁礼关系、君子修身、求学为道等方面,论述了儒家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
①据《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所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答曰:“臣平身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部辅太祖,今欲以其半部辅陛下致太平。”因此,“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直流传至今。
②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及《论语》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论语》影响
③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灵鸡汤”,具有不可磨灭的营养价值。
④今天,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仍然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了解:《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①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形式完整的篇章。
②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当堂练习
6题
【练习1】根据这两则材料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孔子弦歌不辍图”。要求:描写生动,能表现出氛围特征和人物的精神气度。150字左右。
(一)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高尚品德应和,是不需要有其他作为的)。(《韩诗外传 卷六》)
(二)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孔子家语》)
示例:
孔子师徒被重重包围,子路很是生气,举起戟要去拼命。
孔子笑着阻止说:“由,你的仁义去了哪里?忘记《诗经》《尚书》里仁义的教导,礼乐方面的修养不够,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啊!怨不得人家误会,谁让我长得像阳虎呢?让我们唱起歌来,一起接受命运的安排吧!”
子路缓缓放下手中的兵器,轻声唱起歌来,孔子神情安然地也跟着哼唱,子路的脸色渐趋平和,一遍比一遍淡然,歌曲悠扬和谐,唱完三遍,士兵们陆续撤离。
【练习2】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各有什么观点?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参考:①孔子认为
学《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②孟子认为
首先做事说话要以《诗》为依据,其次要以《诗》中的内容规范、约束自己。
【练习3】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瑰宝,有很多人喜欢用《论语》中语义来取名。
人物 名字由来
柳永, 原名三变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彭德怀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孙立人, 抗日名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练习4】
请用4字词语点明《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④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①学而时习
②温故知新
③学思并重
④博约相济
①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③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④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⑤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练习5】名句填空
⑦孔子在《子罕》中认为 , , 才能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⑧《颜渊》中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条目有 , , , 。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⑥青年担当着国家重责,应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 , 自勉。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练习6】联系《论语》中的思想观点,评析本文所表达思想的意义。
《致谢》黄国平
①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②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就没有谁来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年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③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事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④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雨天湿漉着上课,屁股后面说不定还是泥;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试后常能从主席台领到奖金,顺便能贴一墙奖状满足最后的虚荣心,我可能早已放弃。
⑤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幸运的是,命运到底还有一丝怜惜。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胡叔叔一家帮助解决了生活费。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
⑥我很庆幸保研时选择了自动化所,感谢研究生部的老师们将我从别的部门调剂到模式识别实验室,感谢导师宗成庆老师选择了我。宗老师将我引入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博士这五年无疑是我过去最幸福的时光。惭愧的是,离宗老师的期望显然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也知道本可以做得更好。这一段经历已经成为我这一生值得回味的美好瞬间之一。我很喜欢人机交互机器翻译这个题目,但也仅开了个头。在未来,希望能有机会弥补这段遗憾。
⑦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者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⑧感谢我的老师们为我的研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也被他们坦诚为人,踏实做事的处世风格所感染。感谢所有和我一起在课题组工作的老师们和学习的同学们。我们在研究上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如亲兄弟姐妹一般谈笑风生,不论大家将来在何处,我想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年一起度过的时光。感谢研究生部的老师们,他们为我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这会成为我日后工作的动力,希望最后能成为课题组值得骄做的学生。
⑨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婆婆和叔辈对我的抚养,感谢所有一路上让我生活变得美好或者不那么美好的人和事。
⑩最后,对参加论文评审、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①《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本文表现了身处逆境之中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
③在当下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我们更应该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
【练习6】联系《论语》中的思想观点,评析本文所表达思想的意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