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3 17: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时间线索:
公元前 公元前
2千纪 2世纪
2世纪 3世纪 6世纪 1492年 约16世纪 18世纪 19世纪中叶 20世纪
印欧人早期迁徙
发现美洲、美洲族群变化
大洋洲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华工出国
经济全球化
难民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近代--现代人口迁徙的路径,体会背后的原因。
(2)认识人口迁徙的规律和趋势;人口迁徙认识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理解美国文化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
(3)对现今难民问题的重视
问题一:人口迁徙的路径 观察地图思考特点?
特点:方向区域内部;新民族形成;持续时间长;武力征服或者融合;文明多元化
①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②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③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④ 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⑤占领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游牧民迁徙和中原人口迁徙,促进南方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部迁徙:亚欧内陆
问题一:人口迁徙的路径概括其特点
近代移民:欧洲殖民者扩张,大国崛起;殖民地的被开发;跨地域迁徙;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需求。
西欧
大洋洲
北美
拉丁美洲
东南亚
北非
南欧
中东
日本
东欧
二战后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问题一:人口迁徙的路径特点:
材料: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
现代移民:全球流动;流动频繁;90年代后精英流动为主
材料1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2 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3 我们说印欧种人迁徙是一种常态,他们“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游牧和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 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摘编自孙振民《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
探究一: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材料4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思考: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四: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
材料一: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
材料三: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
材料二:印欧人没有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食物匮乏且来源不固定,使得印欧人无法进行定居生活。所以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的显著特征。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迁徙过过程。
1.游牧的生活习性;
2.食物匮乏且不固定;
3.对马的驯化和利用;
4.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
5.临近文明的富庶。
(二)印欧人的迁徙概况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的区域文化
碰撞交流,融合创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第一轮大迁徙: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亚洲
欧洲
①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②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不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从而使各帝国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东汉
贵霜
安息
罗马
匈奴扩张
日耳曼南迁
大月氏
人西迁
近代移民的原因?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对劳动力的需求
工业革命的发展
交通发展与革新
迫于生活压力
华工开发美洲、大洋洲的影响
1.在各地形成了诸多“唐人街”,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2.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悉尼唐人街
唐人街也被称为华埠或中国城,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地区聚居的地区。
三、近代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观察分析二战后移民的原因:
▲跨国公司职员
▲来自不同的国家的
波音飞机的零部件
▲来自不同的国家的苹果手机零部件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科技革命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推动
交通和通讯发展
总结:人口迁徙的原因
古代影响①地区动荡、文化浩劫
②形成新的民族
③推动新区域文明的形成
④少数民族封建化,文化认同,区域开发
近代影响①文化浩劫,新文化的形成和主导地位,②人口结构改变,民族融合,多种语言
③全球物种的流动,人们饮食、生活习惯改变。
④中华文明的传播,华侨出现,全球文化的形成。
追问:探究二不同时期人口迁徙的影响?
现代移民:积极影响:迁入国
①劳动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
②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多样性,经济全球化
消极影响
①迁出国(发展中):人才资源的流失,影响经济发展。
②迁入国(发达):冲击公民的就业空间;公共设施负担;难民、非法移民和跨国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问题三:结合所学讨论人口迁移的趋势和规律
思考角度:①数量和范围
②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③人口结构: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体力-知识精英
④原因和目的、方式方法、主动性:多样性、环境局势、主被动
知识补充:
影响人口迁徙的其它因素
科技革命、交通通讯、战争、
存在问题:文化、价值观冲突、
难民问题
1950年
1951年
1966年
2000年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决定设立“世界难民日”(6月20日)
国际社会的努力:
问题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提出你的建议……
局部战争仍在继续,我们又该如何?
问题三:多元文化典型代表:
1.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优越的地理位置: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欧洲 → 亚洲
2、美国多元文化:有人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民族“大熔炉”强调的是承认和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但是又致力于构建统一的国家民族身份;民族“大拼盘”强调以民族为单位建立联盟性质的国家,比较突出民族性,把民族问题政治化。
无论是“大熔炉”还是“大拼盘”,其强调的都是美国在接受世界各地移民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构建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材料: 美国文化不仅包容和吸收文化上与之接近的欧洲各国的新教徒,也同样接受了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之不同的欧洲各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相互调适,最终产生了新的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熔炉”模式。……二战后,美国的移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来自拉美、亚洲的移民取代欧洲人成为多数。不同种族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存的呼声越来越高。过去对少数民族移民的贬损或笼统的称谓正在被反映多元文化理论的称谓所取代。
——刘智《美国文化的移民特征》
尊重差异 求同存异
总体趋势:
由欧洲移民居多,
发展到以亚洲、
拉丁美洲移民居多。
1、绘制单元知识框架图
2、材料阅读,回答问题书写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 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布置作业: 学思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