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第三中学普通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张家口市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邓槽沟梁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第四期文化遗存面貌,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永兴店文化也十分接近。这说明( )
邓槽沟筒形罐 四台平底筒形罐
A. 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成熟
B. 新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
C.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D. 食物生产有了突破性进步
2.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晋南朝时期广州都督府和刺史署所在地,遗址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铜钱主要是汉代的“五铢”“大泉五十”和 三国东吴的“大泉五百”“大泉二千”铜钱等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
A. 地方有铸钱自主权
B. 商业活动比较自由
C. 岭南经济比肩北方
D.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3.唐朝为保证正常的商业贸易往来,稽查行旅,防止逃避赋役、拐卖人口等,实行严格的过所制度。据此可知,过所制度的实施
石典染过所文书
意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便利了人口自由流动
利于保障正常商贸往来
D.确保了丝绸之路畅通
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描述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这些描述
讽刺了南宋政府偏安于江南
B.肯定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佐证了北宋杭州的繁华富庶
D.彰显了作者对宋金战争的不满
5.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在纸尾批几句,加盖御印,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谓之“面取进止”。这反映了唐至宋
A.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动
B.君权侵揽强化专制
C.宰相的意见愈发受到重视
D.中央决策愈发民主
北宋赵孚指出:“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建议由朝廷制定统一的官契,以减少土地交易纠纷。据此可推知,宋代
租佃风气盛行
土地流转频繁
商品经济繁荣
D,官府控制松弛
4.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元朝大力开通这些交通线路主要是因为
A.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D,不同民族交往交流得到加强
5.“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被认为是宋朝祖宗家法的实质精神。这种精神首先贯彻到制度的设计之中。以下官职或机构的设置与上述精神相符的是①知州与通判②枢密院与“三衙”
③三司使与提点刑狱司④同平章事与参知政事
①②③
B.①②
①
③
6.雍正设立军机处,找到了“最便于独揽朝纲的权力配置格局”。也曾要求各地督抚“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雍正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皇权并保障行政合理性
B.缓和满汉之间矛盾以巩固统治
C.完善权力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地方控制
7.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上海投资创办《舆论日报》,收购《申报》《中外日报》,补贴《上海泰晤士报》《时事报》《神州日报》等民营报纸,并争取到直隶、云贵、江西、安徽等弛督抚的资金支持。据此可推知其旨在应对( )
A.革命形势的日渐高涨
B.阻力重重的维新运动
C.民族经济的迅猛发展
D.南北官员的内部论争
有一位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说:“我是1938年秋进入联大的。当我一入云南境内,感到愕然的是许多云南人不知有‘蒋委员长’,而只知有‘龙主席’(即云南省主席龙云);他们甚至不用中央币,而只用滇币。”这反映出当时
团结抗战的局面尚未形成
B.国民党专制统治已发生动摇
C.国民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地方派系影响全国抗战动员
9.1956年,英国援引“例外程序”对中国取消了橡胶禁运,日本随之也援引“例外程序”向中国扩大输出项目。至1957年7月,向中国放宽贸易的国家已有英国、比利时、西德、法国和日本等国,但美国仍宣布单独禁止对中国的一切贸易。这表明当时
美国的国际地位日渐衰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美对华经济封锁难以持续
中欧结束长期冷战状态
10.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2.4,至1984年这一比例变为1:1.70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
城镇职工收入水平逐渐下降
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1.古埃及人称方尖碑为“tekhen",意即高耸,碑的四面有表现国王功绩的图文,一般成双成对地立于神庙人口的两侧。他们认为,方尖碑尖端是早晨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太阳射出的光芒最先触及的地方,即太阳神初升以的第一处栖息场所。据此可知
A.埃及王权与神权开始结合
B.古埃及制定了第一部太阳历
C.方尖碑彰显法老至上权威
D.建筑的艺术成就领先于世界
12.1551年,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王室敕令中特意强调,禁止演员在未经君主或枢密院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演出;同时,在政府的着力治理下,剧本内容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以上现象
A.意味着世俗王权开始高于教权
B.压制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C.促进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D.适应了民族国家形成的需要
13.1861年,弗吉尼亚地区南部邦联部队的李将军关于取消作战的原因,他曾向妻子解释道:“我虽希望麻疹衰退,但它仍在士兵中间流行。婴儿的症状轻微,但成人的症状严重,身体易受到其他感染。雨水连绵、除帐篷外别无遮蔽物加重了这种疾病。上述所有弊端,终结了我们的努力。”这表明
A.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缓和
B.联邦政府击败分裂势力
C.疾病传播影响战争进程
将领重视士兵生命健康
14.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也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劳动基本形式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A.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B.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
15.1961年—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共邀请26位非洲总统和总理访问白宫,美国驻非洲的大使馆从1959年的6个增加到了1965年的34个。同非洲国家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由1955年的20个增加到1965年100个。这说明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非洲
B.经济危机影响对外政策
C.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D.非洲开始进入国际社会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其体如表4所示。
表4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个 152个 24776户 6840 户 12013户 2144户 20997户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
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
——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
材料三
1934年,学术界国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
——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双力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让我们走出历史课堂去探寻历史的踪迹,对历史文物眼观耳识、对历史遗址亲身实践,去触摸历史的真实存在,去回味厚重深沉的历史记忆。
燕赵中学即将组织一次研学旅行,假如你是该校的研学导游小王。请选择两处或两处以上历史遗址,自拟研学主题,写一篇研学导游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文中不能出现学校名称、自己名字等。)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D A B A B C D C D B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7.(1)(9分)汉代组:结论不成立。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汉代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
唐代组:结论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
明代组:结论不成立。理由: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每一次赋税改革,材料论据不够充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2)趋势:从标准看,从人丁转到财产;从种类看,化繁为简;从形式看,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
征收时间从不定时到定时。说明:清代实行了摊丁入亩,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摊丁入亩取消了人丁税和土地税分开征收的情况,合二为一;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将人丁银摊入田赋中,田赋沿袭明代,分夏秋两季征收。
18.
材料一:租佃经营普遍化;小农经济古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微弱。
材料二: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
价值评估:
①材料一为乙方观点提供佐证,材料二为甲方观点提供佐证。
②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一平均每个县调查了4个村,材料二仅涉及蔬菜种植业、家畜饲养业,并且两则材料只能反映特定地区的情况,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故仍需搜集更多史料互证。
19.示例1:
选择的历史遗址:1927年9月,宜昌瓦仓工农革命政府成立、1937年10月,董必武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分)
主题:重温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圣火
导游词: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导游小王,两天的研学行程由我为大家服务。首先欢迎大家参观瓦仓起义旧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决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当年9月,中共当阳县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在宜昌瓦仓组织农民武装打响鄂西暴动第一枪,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建立宜昌瓦仓工农革命政府。后虽遭国民党反动派镇压,但为荆当远革命根据地建立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第二天的研学行程,欢迎大家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1937年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武汉一度成为中国抗战的中心。1937年10月,董必武奉中共中央之命建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开展统战工作,团结社会各界抗战救亡,运送军事物资到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两个事例共8分)
总结:同学们,两天的参观带我们跨越历史时空,回顾中华民族不平坦的发展道路,让我们重温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圣火,刻苦学习,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2分)
示例2:
选择的历史遗址:1927年9月,宜昌瓦仓工农革命政府成立、1935年2月,红三军团在遵义取得娄山关大捷
主题:重温历史记忆,厚植红色基因
导游词:鄂江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研学导游小王,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成长印迹
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总方针,同年9月,宜昌地区积极响应发动了瓦仓起义,建立起宜昌瓦仓工农革命政府,用行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实践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红军开进贵州遵义召开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同年2月,在新的军事方针领导下,红军取得娄山关大捷,为长征的胜利奠定基础。
总结: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调整策略,从幼稚走向成熟,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史为鉴,未来可期。同学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愿大家在遗址中感悟、传承革命精神,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