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一定会很好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围绕“那一定会很好”这个关键句,明白用坦然、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道理。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
审美创造: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亲身感受主人公每个变身时刻的想法和体会。
【课前解析】
关注结构:课文结构清晰,按种子四次变化的顺序,围绕“那一定会很好”这个关键句,揭示了要用坦然、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关注想象:文章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如“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以及描写手推车老了,跑起来骨头会,如“吱吱嘎嘎”的响。文章把一颗种子寓意为一个小生命,从它茁壮成长到成年再到老年,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每个阶段和年龄段的相符的特征。把人的一生赋予种子的一生,可谓想象力丰富又蕴含着道理,具有强烈的可欣赏性。
关注拓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将学生带入情景,亲身感受主人公每个变身时刻的想法和体会。这种方法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方法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缩、努”等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重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贴图(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方法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_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句式来说说自己的心愿吧!
2.揭示课题: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让我们来学习《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吧。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4.回顾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学习生字词。
(1)全班齐读词语,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2)请学生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
3.整体感知,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1)引导学生读一读学习提示。
(2)明确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请你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预设:“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4)引导学生用箭头把这五个词语串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贴图: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5)学生自主交流主人公经历中的四次变身。
(6)请学生借助示意图,说一说主人公的生命经历了哪些阶段。
三、默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美好愿望
1.提出自学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都有什么愿望,它又是如何实现的。抓住关键词,试着完成表格。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主人公愿望及如何实现愿望的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第一段历程
愿望:“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努力生长 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板书:想站起来 努力生长)
教师相机提示:我们可以体会到种子的努力和快乐,感悟它努力向上的心态。
第二段历程
愿望:“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 手推车
教师相机提示:感悟种子积极主动的态度。(板书:想跑动)
第三段历程
愿望:“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费力地跑来跑去 做了把椅子
教师相机提示:手推车都已经变老了,没有力气了,仍然“费力”地跑,真是积极努力啊!(板书:想坐着)
第四段历程
愿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木地板
教师相机提示:“真是”“越来越”“吃力”,可以看出它虽然疲劳但是不放弃,还是很努力。(板书:想躺下)
4.请学生根据完成的表格,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同学听。
四、总结提升,体悟人生态度
1.总结提升。(板书:心怀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
2.结构梳理。
3.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表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的积极人生态度。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首先聊心愿,引入新课。再在自学的基础上,解决生字新词。接着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内容概括及主题提取。本文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描写主人公愿望及如何实现愿望的句子,利用四次内心独白“那一定会很好”,感受主人公内心想法,体会作者传导的“心怀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这个中心。在这里我让学生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去体会,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钻研的乐趣,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