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牛肚子里旅行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体会到青头和红头之间的真挚友情。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感受两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
思维能力:阅读本课,既要边读对话边感受两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又要边讲边演,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
审美创造:学会观察课文插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课前解析】
关注文本:本文特别应该关注的就是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而这个路线就是本篇文章所要讲明的一个科学知识:反刍。
关注结构:课文按故事发展“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6段)写两只蟋蟀玩耍时的情景。第二部分(7-19段)写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三部分(20-21段)写红头脱离危险后的情形。
关注表达:拟人的表达手法是童话不可缺少的因素。本课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比较多。通过朗读感受两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另外,本课从孩子们熟知的事物着手,素材贴近生活,让读者有亲切之感。
关注实践:心理描写和童话的丰富想象是本课的重要特点。所以,阅读本课,既要边读对话边感受两个小蟋蟀的心情变化,又要边讲边演,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18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重点)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按课文故事发展的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猜谜语:家住暗角落,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打仗逞英豪。(打一昆虫)
预设:蟋蟀。
2.揭示课题:有两位蟋蟀是好朋友,一位叫“青头”,一位叫“红头”。有一天,那只叫红头的蟋蟀跑到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在牛肚子里旅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3)交流多音字,让学生在语境中比较辨读。
“答”“应”在“答应”中读dā、yìng,“答”在“回答”等词语中读dá,“应”在“应该”等词语中“yīng”。“骨”在“一骨碌”等词语中读gū,在“骨头”等词语中读gǔ。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请学生补充。
三、默读课文,了解旅行路线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组内讨论: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
预设:红头和青头玩捉迷藏,红头躲在草堆里,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去了。
2.过渡: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
3明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7-19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完成红头的旅行路线。
4.交流反馈。
(1)小组展示交流圈出的关键词:嘴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喷了出来。
(2)过渡:圈出了关键词,接下来我们借助关键词梳理“红头历险”的过程。
(3)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板书: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
(4)课件展示牛的胃部结构图,明晰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5)提问: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二个胃回到嘴里呢?
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句,交流。
画出青头话中包含的牛吃食特点的句子,如“躲过它的牙齿……”“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圈出词语“不会仔细嚼”“吞到肚子里去”“四个胃”“重新送到嘴里”,从而了解牛吃食的特点。
②相机出示“小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反刍现象。
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经过了“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最后被喷了出来。这一过程,被称为“反刍”。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师生合作画出路线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红头旅行路线的理解。通过在文中找词句,结合“小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反刍现象,感受科学童话的魅力。)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3遍。
(2)阅读、收集有趣又惊险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3.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呈现上节课梳理的红头的旅行路线图。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红头在牛肚子里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红头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聚焦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悟真挚友情
1.布置学习任务:朗读课文第7-19自然段,画出描写红头表情、动作的词语,体会红头的心情。(板书:红头)
2.学生交流反馈。
(1)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引导交流。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教师引导:红头为什么拼命地叫?红头说的话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省略号?
预设:红头是因为害怕和紧张才会拼命叫的。省略号说明红头处境很危险,它现在很害怕,用尽全身力气在喊叫。(板书:紧张、害怕)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教师引导:瞧,它一个不小心就被牛吃掉了。在这种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下,红头多么伤心啊!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预设1:我从“哭”感受到红头的无助。
预设2:我从“悲哀”看出红头已经不抱有任何幻想了。(板书:悲哀、绝望)
(2)代入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红头的这些话。比如:第一个句子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红头的慌张;第二个句子要读得断断续续,读出红头绝望的心情。
3.布置学习任务: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时,好朋友青头又是怎样的心情?它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描写青头的语句,圈画关键词。(板书:青头)
4.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青头大吃一惊,它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到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
点拨:“蹦”“摔”“爬”“喊”等动词,以及“一下子”“不顾”“一骨碌”“大声”等词语可以感受到青头的着急、勇敢。(板书:着急、勇敢)
“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点拨:“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安慰。(板书:安慰)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点拨:“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鼓励。(板书:鼓励)
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点拨:“爬”“蹭来蹭去”表现了青头的机智、勇敢。(板书:机智)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当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点拨:从“笑眯眯”可见青头的乐观。(板书:乐观)
5.同桌合作分角色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1)学生自由练读,展示。
(2)启发学生思考:从青头和红头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6.读一读课文的第20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感激)
7.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第二题,默读全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8.小结: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给予帮助和鼓励,运用智慧战胜困难,青头就是这样做的。
三、借助路线,练讲故事
1.过渡: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
2.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3.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相机提醒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表现红头心情变化的词句“拼命、哭起来、悲哀、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等,表现青头动作的词句“一下子蹦到牛身上、一骨碌爬起来、爬到牛鼻子上、蹭来蹭去”等,以丰富自己讲述的内容。
4.同桌之间互讲故事。
四、课堂总结,主题概括
1.结构梳理
2.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了青头在好朋友红头被牛吞掉以后,用知识巧妙救出红头的故事,表现了青头的智慧,对朋友真诚的关爱,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3遍。
(2)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丰富生动。红头与青头的对话,以及青头的动作描写,体现了青头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是学生反复品味和朗读的好材料。
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我引导学生梳理并画出红头的旅行历程,让学生讲述红头的旅行,然后再仔细品读相关语句,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学生就是在朗读、想象、表达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落实了语言要素,提高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