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7月3日 8:30-11:00】
昆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中华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是品位最高的庑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莫不如此。这种屋顶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这种将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而形成的向上微翘的部分被称为“飞檐”,它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上常常排列着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这些小动物一般叫作屋脊走兽、仙人走兽、正脊吻兽、垂脊吻等,古建筑行业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这种称谓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古人为了防止屋顶的瓦片下滑,就用铁钉钉死,为了防止铁钉生锈,就在钉帽上盖上了一只走兽,相当于一颗优美的钉帽。古建筑上的各类走兽一般采用什么材料?平民百姓的宅室以素瓦或陶制岩为多,而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居多,而且造型苍劲华丽。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期宫殿屋脊走兽的典型作品。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以人字顶为基础,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了种种引伸和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屋顶样式,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屋面的坡面相交时会形成一条线,这些线称为屋脊。位于屋面最高处的称为正脊,自屋顶至屋檐四角处的称为垂脊。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屋面称为重檐顶,相对重檐屋顶来说,只有一层屋面的叫单檐屋顶。以“庑殿顶”为例,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它是古代单檐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单檐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摘编自刘淑婷等《中国传统屋顶文化解读》)
材料三:
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都将设计重点置于房屋外墙的立面构图之中,正是房屋墙身上那些优美的形状、和谐的节奏、杰出的雕塑、繁多的装饰,使建筑物成为一件崇高的艺术品。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然而,中国古建筑却是个例外,它的构图重点不在墙身。中国古建筑的墙身一直比较平淡,也无意营造宏大的室内空间,最为重视的却是屋顶的设计,且越到后期,屋顶越为陡峻,屋顶已经成为塑造建筑形象的主要语言坡面屋顶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像希腊神庙就是坡屋顶,只是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屋顶都是直线的,唯独中国古典建筑呈现出优美舒缓的曲线,沙尔安在《早期中国艺术》中诗意地把它想象为“摇曳的柳枝”。这是关于中国建筑的又一个谜,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为了使沉重的屋顶显得轻盈、舒展。从流传下来的宋画《滕王阁》《黄鹤楼》中,我们看到的简直就是富丽玄妙的屋顶交响曲。
西方人由于极为重视房屋对人的服务功能,而忽略了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屋顶局限于实用,丧失了美观,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则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装饰与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翘起的飞檐、脊兽和光滑亮泽的屋顶非常壮观和美丽。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西方)历来的建筑师对于屋顶,多是遮遮掩掩,仿佛取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所以欧洲的建筑物,除去少数有穹窿顶者外,所给人的印象,大多不感到屋顶的重要。中国人对于屋顶的态度却不然。我们不但不把它遮掩,而且特别的标榜,骄傲地、直率地将它全部托起,使之成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
(摘编自夏毅等《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这是其它地区建筑所没有的特征。
B.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有单檐顶与重檐顶两种,其中单檐屋顶是最为高级的样式。
C.中国传统建筑屋脊走兽多以素瓦、陶瓷、金黄琉璃为材料,且造型苍劲华丽。
D.西方人极为重视房屋对人的服务功能,而中国人则更为标榜房屋的审美价值。
2.下列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经》到两汉以来的许多诗词歌赋都有对屋顶的记载,可见中国屋顶文化历史悠久,深受喜爱。
B.中国传统建筑屋脊上排列的小动物既可以作为装饰,又可以防止铁钉生锈,体现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C.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都将设计重点置于房屋外墙的立面构图之中,以致失去了艺术美感与独立的个性。
D.西方人忽略了房屋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他们常常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草草处理房屋坡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5.材料一指出“屋顶是中华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大地,我的黄河(节选)
赵瑜
站在阿万仓的高台上看草原上的黄河,会被安静的黄河瞬间击中。该如何描述阿万仓的安静呢?如交响乐高潮过后停止的那个瞬间,空白,放大的空白,有让人眩晕的美。
河流,羊群,草原,大雨。阿万仓段的黄河草原绿如蓝,黄河像一台草原上的织布机,一梭一梭地将草原与河流织在了一起。我们抵达阿万仓的时候,天空灰蓝交杂,蓝色的部分像湖泊,而灰色的部分如圆月之夜的月光.那么美好的构图,让我们四个人同时尖叫,而后失语。天空的蓝不久就被灰色吞噬,一朵云彩折叠了另一朵云彩。灰色如果抒起情来,便是乌黑的云朵。阿万仓晴朗的天气不多,即使是太阳当空,也可能随时飘一阵雨。
在抵达玛曲之前,黄河河道不算宽阔。水流清澈、落差小、安静,但岸边的景致单调、枯槁,光与影没有投射到河流里,水中只有青石滚动的声音、水草从岸边坠入河流的虚幻和旋涡。在上游,黄河简朴到只有河岸,没有树林,没有船只,没有人类居住的草屋和吊脚楼,河流只是河流。出久治后,黄河往若尔盖草原流去,在阿万仓这里遇到了草原、湿地和羊群.在这里,黄河有了舞蹈感。
河流在绿毯上漂浮着,倒映着云彩、羊群和岸边的水草。草原上众多河流从山坡上流下来,从草原的沼泽深处涌出来,它们是黄河的同行者、参与者。最终这些草原上的小河流都会注入黄河里,生命获得永续。
在阿万仓,黄河如一首乐曲的前奏部分,安静、舒适。所有人间的文明,都和黄河的流动相似。河流也好,一个人的一生也好,都像黄河一样,穿过高原和峡谷,在平原上奔流,最终注入大海。
黄河的接受史,便是它的成长史和扩大史。在上游,黄河弱小、纯粹、秀美,除了给野生动物提供水源、给草原和湖泊提供四季的养分,黄河与人类的交流不多。高原上的黄河两岸,有时候数百公里不见一户人家。这是黄河与人类关系最为疏远的一段。黄河在这里,除了美,便是孤独。
阿万仓黄河,像一幅隶书作品,蚕头雁尾,姿态端庄。黄河照顾着每一条流向它的小河,河流与河流的交融那么明朗、那么深情。当我沿着山脊向前走的时候,每走一段路程,河流与河流的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它们在草原上平行,或者随着我行走的角度的变换而重叠。这时,黄河不再是隶书,而是行书、草书。
而雨,加深了黄河与草原的抒情感,雨丝升腾出来的雾气,让曲折的黄河像梦境里的一场舞蹈。雨刚开始是没有声音的,斜着落在草地上、木栈道上、衣服上。过一阵子,云彩荡开了一片天空,黄河的弯道变亮了。光是黄河的灵魂,当一束光从阴云中透出来,落在远处的河流上,黄河被选中、被染色,我几乎听到了钢琴奏响的声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音乐。遗憾的是,几分钟后,云彩像是被拉链拉上了一样,天色又暗了下来,雨滴裹着云彩的心事,滴落在栈道上。雨水有了声音,是一片树叶被风吹响的声音,又或者是演讲结束后观众稀疏的掌声。
躲在栈道下,黄河因为我们的坐姿而被拉远。有那么一瞬间,黄河仿佛不见了,抬头只能看到草原。导游王小忠说,雪中的阿万仓,更美。王小忠又说,大雪将我们眼前的这个舞台、这部绘画作品,全都涂抹了,除了雪还是雪,雪反对一切颜色,也反对河流的波纹,大雪过后的阿万仓,只剩下一弯黄河的飘带。我们都屏住了呼吸,用想象把自己置身于一场大雪里,于是,眼前的阿万仓像纸一样洁白,黄河在雪中跳舞,先是慢慢的,而后向身后急转了一下方向,像一个问号,更像舞台剧谢幕时一个伸向观众席的手势。
我从栈道下面钻出来,想看看雨雾中的黄河。
天啊,雨中的阿万仓打开了美颜相机。黄河像是被雾气从草原上抬高了,有那么一瞬间,我看到的黄河飘浮在空气中,飘浮在云彩里。我知道,眼前不是海市蜃楼,而是大雾让草原和黄河有了疏离感,黄河正一点一点地从草原的绿色中逃离,从羊群的灰白色中逃离,从鸟鸣声中逃离,飘浮、沉醉、迷失……
我感慨,眼睛所看到的景致,相机并不能如实呈现。这样的情形之前有过两次,一次是九寨沟,水的颜色与构图均大于照片;一次是喀纳斯湖,清晨时的喀纳斯湖美如梦境,我不愿意醒来,因为现实配不上如此清澈的湖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裁剪一个场景的局部,会让照片比实际景物更好看,然而在阿万仓,无论如何选择,我们拍下的都不如眼前的风景更让人沉醉。
我知道,我所遇到的这场雨,从迷离到滴落,都是为了向我们呈现一个更为丰富的阿万仓。那静如佛经的黄河,那飘浮在空中的黄河,那如大提琴曲一样伤感的黄河,都在这雨中。
黄河在阿万仓大于它自己,大于宽阔的草原,大于孕育生命的万物,大于世俗的赞美,大于汹涌澎湃,大于麦田,大于氧气……
在阿万仓黄河的呼吸里,我们坐在草地上,羊群在黄河边上吃草。如果没有人说话,那么,这种安静大于一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四个人同时尖叫,而后失语”,人物的情态变化表明阿万仓有让人“尖叫”的彩云,也有令人“失语”的乌云。
B.“所有人间的文明,都和黄河的流动相似”,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生命的进程都像阿万仓黄河一样安静、舒、美好。
C.在上游,黄河是弱小、纯粹、秀美、孤独的,因为这一段的黄河与人类关系最为疏远,不能给人类的发展提供养分。
D.雨雾中的阿万仓黄河仿佛飘浮在空气中、云彩里,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美,这样的景致是相机都不能如实呈现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借用“织布机”“乐曲”“隶书”等一系列形象,生动地写出黄河的多样之美。
B.阿万仓黄河从绿色、灰白色中“逃离”,运用拟人手法,暗示作者内心的迷惘孤独
C.文本以九寨沟和喀纳斯湖之美,衬托阿万仓黄河令人沉醉的迷人景致,增强感染力。
D.尾段又写到“安静”,凸显了阿万仓黄河带给作者的独特心理感受,与开头相呼应。
8.文章结尾处说“黄河在阿万仓大于它自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有人认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应该删除,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材料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
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诤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诤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诤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诤子,不行无礼:士有诤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节选自《论语·子罕》)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即A竭B吾才C如有D所立E卓尔F虽欲G从之H末由也I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有靠近、趋向之义,与《谏逐客书》中“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就”意义不同。
B.谢,有认错、道歉之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不同。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D.博我以文,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董之以严刑”一句的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参不小心锄断了瓜根,被他父亲用大杖击打晕倒在地,但他苏醒后还弹琴唱歌,想让父亲听见,知晓他身体健康。
B.舜的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接受惩罚;用大棒子打他,他就逃跑。父亲没有背上不义的罪名,舜也没有失去孝心。
C.鲁哀公多次问孔子关于“孝”和“贞”的问题,孔子都没有回答,孔子认为他是一个小人,不懂道理,不想理会他。
D.颜渊感慨:老师的学问与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坚固,看似在身前,忽而又觉得在后面,高深难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父有诤子,不行无礼;士有诤友,不为不义。
14.颜渊评价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夏喜凉
刻放
季月南州雨过春,雨余炎气即经的。
北风一变如秋色,小屋三间喜病身:
出户燕儿矜羽化,堆盘梅子荐时新。
融峰盛夏含冰雪,安得清凉颇借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季月”“经旬”等词交代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照应标题,点明写作时间。
B.暮春时节南州雨水渐渐多了,雨过之后,天气转热,让人生出对清凉的渴望。
C.“小屋三间”“病身”等词,写出了诗人穷困潦倒的际遇和孤独无奈的心境。
D.初夏刚至,燕子炫耀着它新生的羽毛,盘中堆放的梅子新鲜可口,时令正好。
16.诗人“喜凉”在诗中有何具体表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华回到家乡,凭高远眺,山川尽收眼底,不禁吟出《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小夏登临泰山,看到日观峰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众山弯腰俯首,不禁想起了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纷繁灿烂的古诗文中不乏诗人以星宿作为借物抒情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初夏,在阿勒泰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走出家门,踏上通往牧草地深处的小径。牧草地绽放的所有花朵里,紫菀与匹菊最受昆虫欢迎。它们如此热烈地围住这些低矮的菊科植物,密集得让你无法将其轰走。在阳光的照耀下,薰衣草花连成一片紫色的毛绒毯。此时,山坡上的野生蒲公英花开得热热闹闹。它们纤细而又柔软,亭亭玉立。等到花瓣凋谢,结出一团团毛茸茸的种子时,它们就会被风带到远方。每天,当第一抹晨晖洒在草尖上时,牧羊人已经骑着马,漫步在绽放着小花的牧草地上。牧羊犬欢快地追逐着淘气的小羊,甩着尾巴吃草的牛儿,多么地悠闲,探头探脑的土拨鼠张望着外面的世界,草丛里的蚂蚱灵巧地跳进跳出……觉得有些累了,牧羊人便跳下马,躺在草地上,手臂枕在头下,嘴里叼着一根草,眯着眼晒太阳……这不就是天堂的模样么?
18.改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之与加点句构成一组句式整齐、简洁流畅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5.分)
19.文章结尾处的“这不就是天堂的模样么?”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地沟油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过, ①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作出贡献。6月5日中午,国产大飞机C919和国产ARJ21支线飞机,成功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演示飞行任务。这次试飞所使用的航空燃料原料是我们通常说的“地沟油”提炼而成,并与普通航空燃料以40%的比例调和。我们非常嫌弃的地沟油,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助力大飞机展翅翱翔的航空燃油。 ② ?将地沟油炼化成为航空燃油,采用的是酯及脂肪酸加氢工艺。地沟油通过催化加氢、加氢脱氧和脱羧反应、裂化和异构化反应转化生成,最后通过分馏过程将混合的液体燃料分离为轻质气体、石脑油和生物航煤。地沟油变身国产大飞机航空燃油,见证了中国在绿色低碳领域一项重大自主研发成果的突破,走出了一条餐饮废油资源化绿色应用的新路。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在目前的心境下自然也绝不会想到应该打开另外半扇门,以便让格里高尔顺利通过。
B.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
C.要没有意见,这方案就先用举手的方法通过了。
D.每一个宇宙通过无穷多的蛀洞跟其他宇宙相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黄河的接受史,便是它的成长史和扩大史”,我们的人生也同样如此,都需要在接受中不断成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