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23级高一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3页,第Ⅱ卷(非选择题) 4至 6页,共 6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1.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神话中有几乎毁灭所有人类的大洪水传说,埃及神话中有“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可以用来佐证
A.早期文明发展受制于自然力量 B.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坏
C.区域间交流互动推动文化发展 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大
2.中世纪早期,农奴要为庄园主提供约定数量的劳动和少量的指定物品。12世纪时,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兴起,逐渐取代了庄园原来的劳役地租制。到16世纪,庄园主和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佃户、雇佣劳动者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
A.加速了西欧封建贵族阶层走向衰落 B.强化了封建制对农奴的人身控制
C.反映出西欧庄园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反映了西欧封建经济的逐步解体
3.德意志哲学家尼古拉斯·库萨(1401~1464)认为,关于上帝的知识,不应在艰深晦涩的神学中去寻求,而应在“上帝亲手写的书”即“自然之书”中去获取,人对自然界认识得越透彻,就越能够在一种有学识的无知状态中接近上帝的本质。这一观点
A.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宣扬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得益于科学革命的推动
4.15世纪中期,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注重运用在11世纪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手段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此举旨在
A.在世界范围传播罗马法 B.宣示殖民扩张的合法性
C.彰显民族国家主权意识 D.维护其全球的商业利益
5.可可在16世纪前还没有被生活在亚马逊平原以外的人所知。16世纪末,世界上第一家巧克力工厂建立,可是一些贵族并不愿意接受可可做成的食物和饮料。1847年英国人利用可可生产出第一块固体巧克力,以后可可风靡全球。促使可可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6.中世纪英王在加冕誓词中要承诺遵守和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但1689年威廉和玛丽加冕为英王时,却宣誓“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这反映了英国
A.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 B.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变化 D.有限王权的传统开始确立
7.19世纪浪漫派诗人布莱克抨击工业革命为“黑暗的撒旦磨坊”;现实派小说家狄更斯直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律师查德威克强调以伦敦为代表的城市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认为肮脏的环境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推动了《公共卫生法》的产生。这些现象说明
A.技术发展与文明进步对立统一 B.工业革命促进文化发展
C.环境问题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 D.技术进步加剧社会矛盾
8.下图是某同学上课笔记。该笔记的空白处应填
A. 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C. 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9.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爆发前,很多国家的青年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报名参战。他们幻想着战争带来的洗礼,认为这场战争是最高的正义、是重获新生的象征,并且都有着自己所坚信的理由而支持战争、投身于战争,甚至献身于战争。学者此番言论意在说明
A.战争引发文化教育转型 B.思想狂热助推战争
C.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 D.各国矛盾空前激化
10.图4为罗杰斯于1904年创作的漫画《加勒比海的大棒》,图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牵着军舰在加勒比海巡游,该漫画反映出
图4
A.美国外交上已完全控制了拉美 B.拉美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C.拉美在美国的援助下快速发展 D.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11.全俄苏维埃颁布的《土地劳动使用法》规定;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允许农民自由选择使用上地的形式,可采取村社、个体经济的或集体经济的形式,该法令颁布于
A.国内战争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赫鲁晓夫时期
12.下表为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状况统计表。针对这一状况,各国的普遍做法是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A.加强宏观调控 B.减少国家干预 C.增加福利开支 D.恢复自由放任
13.戴高乐在其《希望回忆录(第一卷1938—1962)》中提到:“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这一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殖民地的斗争 B.多极力量的成长
C.欧共体的成立 D.两极格局的形成
14.1945年,英国外交官萨金特在《欧洲胜利后的估量》中指出: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控制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苏联和美国手中,但那种认为美国和苏联两个未来的世界强国的相互谅解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是英国必须予以反对的。这表明
A.美苏冷战引发英国强烈不满 B.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实力大增
C.英国试图维系政治大国地位 D.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15.“蓝领”是对冶炼、纺织、电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工人的统称。1973~1985年,美国“蓝领”的人数减少了500万,而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B.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C.社会运动浪潮的冲击 D.经济“滞胀”现象的持续
16.1974年,美国颁布《贸易法》,第301条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认定自己的贸易权利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可以立即采取行动消除这些侵犯”。自此以后,美国屡次启动针对中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调查。这反映出
A.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意图实现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 D.美国逆全球化思潮开始出现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历代统治者的鼓励和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概述其文化繁荣的原因。(8分)
材料二这一时期 ( 15、16世纪)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崛起,开始了向近代社会转型。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仍在自身传统轨道上运行,展现着各自文明的特点与辉煌,多元文明的格局依然明显。
——据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等
马尼拉帆船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尼拉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 简要评价15、16世纪欧洲崛起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2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史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史料二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政府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说明工业革命时代资产阶级的主要侵略手段。(10)
材料二 苏联工业和制造业排名表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85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素分析苏联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原因。简要说明1978年后中国是怎样破除苏联模式的。(10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上述是新华社评出的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大事进行解说。(要求: 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东坡区23级高一下学期两校期末联考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D C B A C A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B C B A C A B
17题【答案】
地位: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2分)
原因:地理:覆盖了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历史: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政治:帝国相对稳定,历代统治者的鼓励;经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在美洲殖民扩张,掠夺大量金银;中国的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在欧洲受欢迎。(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评价:推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确立;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先进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传播,向近代社会转型。(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18题【答案】
(1)原因:政治前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市场:18世纪中期建立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空前扩大;资本:通过海外殖民和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无地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每点2分,任答4点8分)
手段: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每点1分,总分2分)
(2)原因:内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外因: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稳定宽松的国际环境;大量引进西方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突破:在政治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在经济上突破了苏联模式长期奉行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对立的观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改变了苏联教条主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对外关系方面,抛弃了苏联模式的闭关锁国政策,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每点2分,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