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在岭南地区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沙下遗址、大屿山深湾遗址中,可以看到和早期良渚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与此同时期,在广东最早出现的几何印纹陶开始向北输出,传到了江西、浙南、闽北等地。这反映了( )
A.岭南和长江下游同步进入文明社会 B.岭南和长江下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岭南有自己独特社会文化面貌特征 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宋会要》记载:“抚州民陈泰,以贩布起家。每岁辄出捐本钱,贷崇仁、乐安、金溪诸织户,达于吉(指吉州)之属邑,各有驵侩(经纪人)主其事。至六月,自往敛索,率暮秋乃归,如是久矣。”这一记载可用于印证,宋代(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发展较快
C.商业资本较为活跃 D.商业领域恶性竞争日益严重
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利润用以加强宗法制,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
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 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D.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4.“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他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宣告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C.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D.确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 )
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
B.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
6.大约10000年前,农业开始发端,人类逐渐脱离起初的狩猎采集地,迁人更具永久性的定居地,图腾崇拜也从动物变为与人类生产更为密切的太阳、风、雨、大地等神明。这说明( )
A.早期人类文明源于图腾崇拜的变化 B.原始图腾变化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
C.早期图腾崇拜变化与农业发展相关 D.早期人类对神的崇拜逐渐趋于理性
7.马克思曾这样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们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材料反映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 )
A.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B. 启蒙运动传播民主思想
C. 生产方式束缚人的全面发展 D. 福利制度建立并逐渐完善
8.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主要体现了( )
A.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 B.谏官地位进一步提高
C.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9.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规定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考试一般分为一试、二试、三试。“一试为普通科目,高等为六门,普通为四门,主要是国文、国民党党义等科目:二试分必试和选试,为专门科目,高等七门,普通为五门,科目视各类性质而异;三试为面试,就应试人员必试之科目及其经验面试之。”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①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要在各政党间保持中立
②国民政府的公务员选拔程序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
③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体现了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④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兼顾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11.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12.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爆发了卢德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运动在被镇压后很快销声匿迹。这表明( )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
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 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13.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道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扬州其最著者也。据此可知( )
A.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
C.水域的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
14.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图1 礼制王城图 图2 后人根据《周礼·考工记》绘制的王城图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城市布局
15.东晋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曾经记录天花的发病过程“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带白浆,随决随生”,同时给出药方“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棉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上述记载( )
A.实证了人痘接种法起源于中国 B.明确了青蒿对天花的治疗作用
C.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原则 D.体现了对治疗天花的积极探索
16.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图是某学者整理的埃及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演变对照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希腊是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 B.埃及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
C.西方的字母文字起源于古罗马 D.埃及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借鉴
17.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 )
A.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 B.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 D.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18.从晋代“永嘉之乱”到十六国时期,各游牧民族南下,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以南。为此,南方统治者在长江流域设置了大量的“寄居”郡县,称为“侨治州郡”。“侨治州郡”的设置旨在( )
A.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南北民族融合 D.恢复南方社会秩序
19.赫梯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大量铸造并使用铁器的部族。从公元前14世纪中期开始,埃及和赫梯帝国多次发生争霸战争。在和赫梯人接触的过程中,埃及人学会了铁器的铸造和使用。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初期,埃及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这种现象表明古代战争是( )
A.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B.政权更替的根本原因
C.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D.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
2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这表明( )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未能推动贸易自由化 B.体系化、制度化的贸易体制亟须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纵容了贸易保护主义 D.世界各国普遍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21.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 )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 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
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 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
22.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科学、来复枪、麦克风、巴士、咖啡等。这种变化说明( )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 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23.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版印刷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24.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王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内有盗贼横行乡里,外有残元势力骚扰边境,明初统治者基于这样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不得不转变立法理念,在官吏犯赃的罪名上,《大明律》规定最高刑不仅罚没家产,且杖一百加流放三千里,而唐律仅没收小部分财产并加役流。在谋反大逆和谋叛的罪名上,《大明律》规定不分首从,前者皆凌迟,后者皆斩首,唐律为斩首和绞刑。明律中对于“居丧嫁娶”“别籍异财”等罪名上仅规定杖六十到杖一百不等,而唐律针对上述罪名均为徒刑。
——摘编自邰相瑀《明律相较于唐律“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法律现象研究》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新中华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由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发布的施政纲领。此纲领内容极为重要,可概括为一个总方针和若干条政策。一个总方针即团结抗战之总方针;若干条政策包括军事政策、“三三制”政策、人权保障政策、司法政策、廉洁政策、农业政策、土地政策、工商政策、民族政策及外国人政策等。
——李忠全《略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特点及其经验》
材料三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正文,丰富了国家根本制度条款的内涵,重塑了宪法上的国体构成要素,为党的全面领导及党政关系新发展提供了宪法基础性依据。修宪的这一变化契合我国政治生活的需求,将政治论断上升为法律命题。
——秦前红、王雨亭《1982年宪法国家机构条款的变迁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律相较于唐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律转变立法理念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施政纲要》有关民族政策的规定,并从“团结抗战”的角度概括其颁布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1982年宪法颁布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的进展,并从法治建设角度阐述现行宪法的完善过程。(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就收支结构而言,清代前期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咸丰以后,田赋(地丁)收入与原来相比相差悬球。同时,盐课、关税、杂赋等传统收入在岁入总额中的比例亦大为降低。与此相反,新增加的厘金、洋税却一跃成为收入大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央设立财政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原有的14个清吏司改为田赋、漕仓、税课、管椎、通阜、库藏、廉体、军饷、制用、会计10司,并规范了度支部及新设10司的职掌。奏销制度在清代前期已经较为完备,但毕竟与具有现代色彩的预决算制度有别。因此,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仿泰西之法”实行预算。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清廷宣布了预备立宪事宜,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实行预决算的氛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始提出清理财政的具体计划和预决算进程。
——陈锋《清代财政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审议通过《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废除国民党政府各项苛捐杂税,形成了以农业税为主,商业税、工业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实施税则贯彻阶级原则,征税对象以地主为主,对贫苦劳动人民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并于1929年颁布《兴国土地法》以更正土地没收对象,实现了税收征纳从凭借“政治权力”向遵从“国家税法”的根本性转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税收遵循“先予后取”原则,将生产自足与“取税于民”相结合,征税对象由最初的地主、富农转变为一切有收入的人,征税原则从“合理负担”过渡到“普遍纳税”。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区由分割逐步连成一片,地方经济也由自筹自用、自给自足,逐步走向财税制度的统一。
——林源《中国百年税制体系的演变》
材料三 1981年推出的税制改革总体设想基本指向是打破“财政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通过“复税制”的建立、“利改税”的分步推进,一系列新税种的建立,同时又通过全面调整工商税制、恢复和改进关税制度和完善农业税等举措,初步建成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税制体系。1994年,新一轮税制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全面改革劳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大幅度调整其他税收,如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等。
——根据郭朝蕾《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的税制变还与发展》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财税近代化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税收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的趋势。(6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北朝时期的地理景观是村落遍布各地,朝廷触角直接深入到村落内部。北朝很早就建立了户口管理制度,自太和中叶以后,“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掌握户口、交纳赋役等工作。同时,村落中依然存在“乡里”编制。朝廷也利用乡里的名称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由于统治者沿用先秦以来的传统,自都城到郡县均设刑场于“市”,村民时常会遇到处决犯人的场面,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朝廷官府的赫赫威力,有心人也能从中察觉到政治的细微变化。
——摘编自《中国古代村落与城镇的演变》
材料二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阵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梳理北朝对村落治理的主要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茶”字发音的传播进行阐释。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DCDAA 6-10CCCDB 11-15DBAAD 16-20BDDAB 21-23BBD
24.【答案】
(1)特点:“轻其所轻,重其所重”(加重了关于盗贼、威胁皇权和危害社会秩序的刑罚,减轻教化以及婚姻、租佃等刑罚)。背景:民生凋敝,盗贼横行;蒙古和倭寇威胁边疆;君主专制加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吏治的要求;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国家对百姓人身束缚的减弱)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2)规定:民族平等;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民族政权的建设。
(3)进展: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过程: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5.【答案】
(1)表现:收支结构变化;财政税收行政组织的变化;奏销制度转变为预决算制度。
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税制思想的传入和影响;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和晚清政府改革的推动。
(2)特点:革命性,税收职能通过革命斗争得以实现,税制建设通过废除苛捐杂税,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制体系逐步走向现代化;阶级性,征收以阶级为原则,注重保护穷苦阶层群众的利益;灵活性,根据革命阶段和革命任务进行灵活调整;法制性,革命根据地的税收制度,多以法律或法令的形式发布,征税具有权威性。
意义:充分动员和调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合理解决财政问题,为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提供了物质支持;推动了税收体系民主化发展,为新中国税收工作开展和税收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3)趋势:税负更加公平;税种设置更科学;税制逐步简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6.【答案】
(1)举措:建立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三长制”,征发赋役;推行“乡里”编制;灌输儒家思想,推行教化;公开行刑(或设刑场于“市”),显示朝廷威力。
(2)特点:速度快;规模大;伴随工业化而来;无先例可循,具有创新性;具有自发性、不平衡性;社会问题多。
原因:政治角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或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角度: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通;工业文明的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27.【答案】
茶起源于中国,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随着贸易发展,传播到周边地区及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
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北方以及广东地区,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随着中国茶贸易的发展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茶”字不同发音传播到不同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以“茶”为载体随之传播,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