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自殷周起,跪坐习俗就是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末以后,“胡床、胡坐”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的现象在中原地区渐次流行,直至隋唐五代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汉人坐姿的改变
A.体现了儒学社会地位的提升 B.表明生活习俗趋向统一
C.反映了开放融合的文化特征 D.取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2.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走向衰落
3.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气象观察●天气预报●危险警告 ●指南针导航法●天文导航法●地文水文观测 ●中国往东南亚航路 ●中国往西亚航路●沿途岛礁岛屿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4.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A.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地区间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焕发生机
5.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
A.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B.政策环境不利于外企发展
C.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 D.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
6.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 )
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D.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
7.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6世纪和17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
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8.12世纪,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中,实行一种由执政官或统治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这些城市共和国发展出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纪王权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文献,阐释了民主思想。这表明意大利( )
A.发展早期民主政治模式 B.正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C.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迅速 D.传播践行了启蒙思想
9.在新中国宪法发展史上,1982年宪法的制定,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
A.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C.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D.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0.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12.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13.下图是1929—1953年美国重大历史事件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图。根据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统治地位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经济体制创新是美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14.下图是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据图推知当时中国城市( )
A.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B.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C.交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 D.布局体现统治性与秩序性
15.春秋战国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汉代张仲景发展了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这些成果( )
A.表明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被广泛推崇 B.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
C.说明中医药学在自我批判中不断完善 D.确立了古代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
16.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17.明朝东林党人认为“生民之元恶,而国宪所必诛者,莫大于贪酷”,如果官员品行不端,则会“嗜利如饴,寡廉鲜耻”,以致“贤者无所恃以为善,不肖者有所凭借以无恐”,因此,“科道官须心术纯正,奉公砥节,无踵弊套”。上述思想( )
A.体现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B.蕴含了“经世致用”的治国理念
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D.给当时国人思想带来巨大震动
18.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19.据《环球时报》报道:从2月24日俄罗斯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就不断有乌克兰人涌向周边国家。虽然目前难民人数已经超过215万,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的尽头。下列关于20世纪以来难民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二战前,世界难民问题主要产生于中东和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B.二战时,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曾帮助许多犹太难民免受纳粹迫害
C.国际社会在难民救助上的不懈努力改变了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D.联合国难民署因某些国家阻挠在难民救助工作上几乎毫无作为
20.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21.“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发生转变 B.中外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22.1910年末到1911年初,当东北鼠疫肆虐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及时发布各地疫情患病和死亡人数,刊登了天津官医院的《预防鼠疫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促成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 B.促进民众公共卫生意识增强
C.成功控制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D.标志对疫情的专业研究开启
23.中古时期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渗透到教育领域 B.宗教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C.教育领域摆脱了宗教束缚 D.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4分)
24.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促进了彼此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1854年《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分级等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文官制度。此后,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材料二 西方国家公务员通常分为政务类和事务类两大类,后者不得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不得参与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形成一个封闭性的独立利益集团,可以组织工会为自身利益与政府谈判,一般享有较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在用人标准上,英国强调通才,美国则强调专才。中国国家公务员没有政务类和事务类的划分,坚持德才兼备的录用标准,并且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不仅可以参加政党活动,而且要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近几年公务员的收入大幅提高,但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于社会中等收入者。
——李郁《公务员选拔制度的千年大轮回》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公务员的不同点。(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的社区发展可以说源于历代民间的结社活动,包括社仓、义田、乡约、会馆、团练等。近代以来,民国时期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落后的反思及西方思想引进的影响,知识分子主导了有组织的社区发展实践,得到当局者的支持。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2010年开始实施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表明了我国对强化群众自治的肯定,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摘编自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近代日本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包括医疗、教育、艺术、体育、看护等在内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有效地延伸了政府职能,并与政府机构、民间企业和居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动态协作关系,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需求利益表达和参与的渠道,也有助于居民社区意识和社区精神的形成。“公民馆”是日本社会教育的显著标志,成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实体性机构,也成为社区实现文化建设的中心。“公民馆”发展了社区文化事业,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有利于社区整合与社区治理。日本多层级圈的地域福利体制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使得社会服务与居民之间形成网络,强调通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社区互助,并且有相应的法律保护。日本以此构建的“福利性社区”能精确把握居民的生活需求并迅速做出应对,也能调动起居民为社区服的积极性及能量。
——摘编自李升、石长慧《构建“自立型地域社会”:近代日本的基层社会治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日本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对中国启示。(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朝邮驿制度日渐衰落,“往往有数百里内文书竟迟至十余日始到者”。但圈于传统思想,清朝官民对西方近代通讯普遍排斥。19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纷至沓来,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铺设海底电线,中国事实上已被纳入世界电报网络当中。电报的准确、便利、迅捷,给清朝官员以深刻的印象。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提议“闻电线之设,洋人持议甚坚……倘其势难中止,不如我自为之”。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沈葆桢在奉命前往台湾布置军事中,深感军事情报的原始联系方法,将对战事产生不利影响,主张在福建沿海与台湾之间架设电报线路。由于军情紧急,清政府令其“妥速筹办”,此举首开电报禁例。1880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架设“由天津循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由镇江达上海安置旱线”得到批准,揭开了晚清政府全国性的大规模正式创办电报的序幕。
——摘编自《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通讯方式变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通讯方式变革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很早的时候,人群就组成不同的社会,理解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都是重要的,……当代全球化的经历也清楚地表明,只考虑某一个单一的社会是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理解当代世界需要考虑世界各民族彼此交流的多种方式。在考虑不同民族组织自身社会的独特方式的同时,世界历史还格外关注各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这种交流深刻地影响了每个社会的发展,也把世界联成一体。…在世界历史上,全球化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当代的全球化的确比早期的跨文化互动更为剧烈,但是只有在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中,才有可能理解今天的全球化的世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全球化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5CCDCD 6-10BAAAC 11-15DCDBB 16-20BAABB 21-23CBA
24.【答案】
(1)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
(2)不同点:在公务员分类上,西方国家公务员通常分为政务类和事务类两大类,中国国家公务员无此类划分;在政治要求上,西方国家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党派斗争活动,中国国家公务员不仅可以参加政党活动,而且要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选拔标准上,西方国家公务员虽有通才、专才之分,但普遍重视才能,中国国家公务员则坚持德才兼备的录用标准,并且把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服务宗旨上,西方国家公务员实际上是政府的雇员,公务员形成—个封闭性的独立利益集团,中国国家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西方国家公务员一般享有较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中国国家公务员的收入则一般处于社会中等收入水平。
25.【答案】
(1)趋势:社区从无到有;从民间组织到官方支持;社区治理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社区管理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社区功能由政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社区建设逐渐法制化、规范化;社区内涵从借鉴西方概念到具有中国特色。
原因:西学东渐;社会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党执政理念发展;国际交流与借鉴等。
(2)特点:民间与政府的协作;以实体性机构为中心;以社区互助为载体;以为法律为保障;建立“福利新社区”。(答出三点即可)启示:以多元化主体的动态协作构建居民自治;以实体性的文化建设中心推进社区教育;以多层级的福利保障推进社区发展。
26.【答案】
(1)特点:从消极抵制到主动自办;伴随清政府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变化逐步推进;是地方势力推动下的变革;地方的局部变革推广成全国性的变革;受到外部侵略的影响;与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2)意义:有利于军情安全、便捷的传递,提升军队的统筹和作战能力;抵御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主权的破坏,维护中国电信主权的安全;有利于加强全国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强化统一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保障中国边疆地区的国防安全。
27.【答案】
示例一:
见解:人类的全球文明交流具有多种方式。
战争、贸易、人口迁移均是推动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近代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国家往往向被殖民地区输出价值观,被殖民者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人类早期的文明中心即通过商贸实现连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商贸范围扩大商品承载了世界各地的观念、道德、艺术、习俗等,所以国际贸易推动文化传播,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亚欧民族大迁徙,使各区域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实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近代华工出国保留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的经济发展。在多种途径的文明交流过程中,文化发展呈现新的多样性,世界成为一个更紧密联系的整体。
示例二:
见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历史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础。
世界文明是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先民们共同创造的,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天人合一,“和为贵”;而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则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古印度因多次遭受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其佛教文化中形成了“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在近代全球化潮流中,西方殖民扩张冲击了各地区传统文化,加剧了民族间的冲突与矛盾,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历史的教训表明,在全球化深入开展的当今世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