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Contents
目录
【课程标准】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
西 周 ┃ ┃ 东 周 ┃ ┃ 秦朝
公元前1046年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56年 前221年
西周灭亡
“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秦朝建立
“战国七雄”
平王东迁
列国纷争
华夏认同
1
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
王畿
西周时期
东周时期
王畿
观察图片中王畿的变化,它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的内容,指出春秋社会发生的变化。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礼崩乐坏,政治大动荡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平王东迁
春秋五霸--相继
特点:争霸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1.列国纷争
读图学史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
宋、鲁、吴等国消失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
民族大融合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的区别主要在文化方面,他们的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都与华夏明显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华夷之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
变法运动
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1.经济大发展
铁犁牛耕兴修水利
农业发展
社会分工
手工业发展
货币流通
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铁犁牛耕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铁犁牛耕引发的经济变革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
公
私
新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犁
牛耕
井田制瓦解
佃农自耕农
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8
2.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1
3
2
燕国:乐毅改革
4
6
5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7
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迭起,新制酝酿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阶级: 士阶层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秦国商鞅变法
1
2
3
政治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局限性:
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孔子、老子
战国--百家争鸣
3
百家争鸣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北纬
30度
轴心时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思想核心:“仁” “礼”
1.春秋——孔子、老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文化成就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哲学思想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朴素辩证法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材料: 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导源于西周的官学,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战国后期,政治格局渐趋明朗,统一势在必行。此时诸子学说整体表现出一种务实倾向,力求可以切实地在当时的政治中运作……诸子之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准则各异,方法不同罢了。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个人命运 + 国家命运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各国忙变法
C
文化: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D
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
A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流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民本论 仁政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礼法并重 德主刑辅
道家 庄子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墨家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节约
法家 韩非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 奖励耕战
百家争鸣--各家针对社会现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3.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
十分深远。
小结
夏商西周
(统一)
春秋战国
(过渡时期:分裂)
秦朝
(统一)
BC770
BC221
奴隶社会:贵族政治
中国古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
封建社会:官僚政治
政治 宗法制 分封制 世袭制 王室衰微 五霸七雄、变法改革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大争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 石器锄耕、井田国有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 礼乐文明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