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阅读下图,该革命中提出口号是( )
A.“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2023浙江温州高一下学考模拟)1894年7月11日的《申报》刊文:“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设武备学堂以习练戎机,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 ”作为个案,这反映了( )
A.民众对国际国内形势一无所知
B.洋务新政未能保障国家安全
C.舆论对甲午中日战争充满必胜信念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2023浙江绍兴上虞高一学考模拟)下图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该图描绘了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景,该情形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中法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4.(2023浙江学考模拟)有学者在论述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某类工业时指出:“这一类工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下列项中,属于这类工业的是( )
①开平煤矿 ②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福州船政局 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浙江杭州高一下期中)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美国国力的逐步壮大,它与其他列强一起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选出这一时期,美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A.《望厦条约》《辛丑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天津条约》
6.(2023浙江慈溪高一月考)右图史料记载: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年,待到重阳日,剪草自除根。该史料所反映历史事件( )
A.是由“三国干涉还辽”直接引发
B.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7.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8.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明定国是”诏书
D.《海国图志》
9.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
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10.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录道:“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促进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
12.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说:“窃谓中国自咸同以来……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材料中的“时髦”指的是( )
A.巩固清朝的统治
B.兴办团练
C.学习西方的技艺
D.学习西方的政治
二、综合题
13.(2023浙江学考模拟)近代中国道路坎坷,中华民族却始终在为出路而不断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康梁维新派变法的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这次事件目标是什么 请你再说出一位除“曾国藩”以外与这场事件相关的人物,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事件的意义。
(2)请你说出两则材料所指事件在结果方面上的共同点,概括材料二李喜所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认为造成材料一所指事件结果的原因。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
1.(2023浙江宁波九校联考高一下期末)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阅读下图,该革命中提出口号是( )
A.“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解析 图片中有金田村、永安、天京,可知这场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而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故A项正确。
2.(2023浙江温州高一下学考模拟)1894年7月11日的《申报》刊文:“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设武备学堂以习练戎机,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 ”作为个案,这反映了( )
A.民众对国际国内形势一无所知
B.洋务新政未能保障国家安全
C.舆论对甲午中日战争充满必胜信念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94年我国国内舆论对甲午中日战争充满必胜信念,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国内民众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乐观,而不是一无所知,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洋务新政未能保障国家安全,并且洋务新政没能保障国家安全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3.(2023浙江绍兴上虞高一学考模拟)下图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该图描绘了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景,该情形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B.中法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解析 根据材料“1845年”“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占领广州,故A项正确;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4.(2023浙江学考模拟)有学者在论述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某类工业时指出:“这一类工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下列项中,属于这类工业的是( )
①开平煤矿 ②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福州船政局 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洋务运动中的军用企业,符合这一描述的应该是福州船政局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③④符合题意,开平煤矿和上海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①②与题意不符,故D项正确。
5.(2023浙江杭州高一下期中)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美国国力的逐步壮大,它与其他列强一起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选出这一时期,美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A.《望厦条约》《辛丑条约》
B.《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天津条约》
解析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望厦条约》《天津条约》,故D项正确。
6.(2023浙江慈溪高一月考)右图史料记载: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金鼠漂洋孽,时逢本命年,待到重阳日,剪草自除根。该史料所反映历史事件( )
A.是由“三国干涉还辽”直接引发
B.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C.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庚子三春”“逢天坛怒兮假手良民。红灯暗照兮民不迷经”“义和明教兮不约同心”可以判断出是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D项正确。
7.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解析: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次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大沽战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三万人,于1860年8月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故选A项。
8.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明定国是”诏书
D.《海国图志》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明定国是”诏书是光绪皇帝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颁布的改革纲领,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魏源编写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专著,故D项错误。
9.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
A.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承认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特权,同时,对其他国家开放,由此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均沾各国的利益,故D项正确。
10.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记录道:“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
C.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
解析: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C项正确。A、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的标志是武昌起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匈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促进清政府外交观念的转变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沿海各省“不奉诏”,避免与十一国的冲突,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故B项正确。
12.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说:“窃谓中国自咸同以来……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材料中的“时髦”指的是( )
A.巩固清朝的统治
B.兴办团练
C.学习西方的技艺
D.学习西方的政治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咸同以来”是指咸丰、同治时期以来,“湘乡曾姓者”指湘军将领曾国藩,“洋务清火汤”是指洋务运动,综上分析,“时髦”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2023浙江学考模拟)近代中国道路坎坷,中华民族却始终在为出路而不断探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康梁维新派变法的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这次事件目标是什么 请你再说出一位除“曾国藩”以外与这场事件相关的人物,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事件的意义。
(2)请你说出两则材料所指事件在结果方面上的共同点,概括材料二李喜所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认为造成材料一所指事件结果的原因。
答案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目标:自强、求富。
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意义:促进近代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共同点:结果都失败。
观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在于缺少一个强大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社会环境。
原因: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单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