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即“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安理会则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大国间的一致应成为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这表明联合国( )
A.是具有强制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B.变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C.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强权色彩
D.处理国际事务更具可操作性
2.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3.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4.1970年,联合国《国际法原则宣言》指出:一个民族自由决定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或采取任何政治地位,均属该民族行使自决权的方式。但这种规定不得解释为他国可以局部或全部破坏或损害在行为上符合自主独立国家的政治独立或领土完整。该文献有助于(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结构的改变
C.极端分离势力的猖獗 D.西方霸权主义的扩张
5.欧洲的12世纪是一个政治运动和政治辩论活跃的时代,人们更加迫切地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更广阔地域的法律来取代原先的地方法和习惯法,于是兴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这有助于( )
A.动摇教皇权威
B.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开辟新的航路
D.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6.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7.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这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
A.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
B.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C.警告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以史为鉴
D.警告二战中饱受侵略的国家勿忘历史
8.二战之前,人权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国内管辖事项,很少受到国际法的制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
A.各国人权保护的权力已经转让
B.二战后国家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C.人权的国际保护得到一致认同
D.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
9.(2024·沈阳)从11世纪中期到12世纪,法国陆续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城市公社运动并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支持,王权与城市结成联盟,随着国王和平特许状的颁布,各派力量逐渐妥协,斗争得以平息。法国的城市公社运动( )
A.使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增强
B.摆脱了封建力量控制
C.有利于早期民族国家形成
D.建立起早期民主国家
10.(2024·滨州)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
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
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
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
11.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一同签订了《外交代表等级条例》,将外交代表分为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和圣使、公使、代办;并强调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外交家都享有在所派驻国首都的居住权,“三级外交等级”从而确立。维也纳会议( )
A.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外交主权
B.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
C.承认并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
D.维系了欧洲各国的利益纽带
12.(2024·镇江)1930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领海3海里宽度,便于军舰和商船自由游弋;1960年联合国第二次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张长海里的领海宽度,美英等国反对;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在1982年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已获152个国家批准,美国至今未批准。这说明( )
A.英美彻底丧失海上霸权地位
B.国际法的实施仍存在局限性
C.发展中国家维护联合国权威
D.美苏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建国开始,美国便一直憧憬着建立以美国联邦制为榜样的“普世联盟”。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和平主义者们先后尝试通过宣扬世界国会、国际仲裁、和平联盟等方案来实现“普世联盟”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这些设想又进一步发展为法律联盟、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等不同的蓝图……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与联盟问题密不可分:一方面,美国从拒绝任何形式的“联盟”转向拥抱“联盟”,并借助众多盟友的力量来维系自己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作为国联和联合国两大国际组织最重要的创建者,美国的“联盟”理念也给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摘编自蔡萌《美国对外关系中“联盟”
观念的演变(1789—19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联盟”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盟”观念的影响。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即“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安理会则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大国间的一致应成为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这表明联合国( )
A.是具有强制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B.变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
C.具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强权色彩
D.处理国际事务更具可操作性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可操作性难度太大,而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得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更具可操作性,故D项正确;联合国不是强制性的国际政治组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联与联合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不同,并未体现联合国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排除B项;中国和苏联同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排除C项。
2.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解析] 根据“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可以看出,其强调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保证世界和平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国际法的原则无关,排除C项;开创先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证明,排除D项。
3.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调整各国间的利益,因此出现材料中国际法的不断调整,故选A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材料的表现,不是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1970年,联合国《国际法原则宣言》指出:一个民族自由决定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或采取任何政治地位,均属该民族行使自决权的方式。但这种规定不得解释为他国可以局部或全部破坏或损害在行为上符合自主独立国家的政治独立或领土完整。该文献有助于(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结构的改变
C.极端分离势力的猖獗 D.西方霸权主义的扩张
[解析] 该文献支持民族自决,建立新的独立的民族国家。这有利于新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从而导致国际政治结构的改变,故选B项;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排除A项;依据材料“不得解释为他国可以局部或全部破坏或损害在行为上符合自主独立国家的政治独立或领土完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法原则宣言》体现了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故排除C、D两项。
5.欧洲的12世纪是一个政治运动和政治辩论活跃的时代,人们更加迫切地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更广阔地域的法律来取代原先的地方法和习惯法,于是兴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这有助于( )
A.动摇教皇权威
B.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开辟新的航路
D.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的欧洲人们迫切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广阔地域的法律,因此而兴起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可以使法律覆盖范围更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罗马法的变更与动摇教皇权威无关,故A项排除;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15世纪,故C项排除;近代自然科学是17世纪产生的,故D项排除。
6.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解析] 材料“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的是西方国家对自身的一种认同及其想掌控国际事务,并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野心,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世界市场和文明间冲突的内容,B、C两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国际规则的完善,D项错误。
7.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这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
A.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
B.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C.警告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以史为鉴
D.警告二战中饱受侵略的国家勿忘历史
[解析] 联合国参观中心枪管打结的雕塑,比喻反对战争,只要和平,此雕塑寓意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故选B项;有时候正义的战争还是有必要的,A项绝对化,排除;联合国的职责不是专门针对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C项错误;联合国的主要职责不是专门针对二战中被侵略的国家,D项错误。
8.二战之前,人权一直被认为是纯粹的国内管辖事项,很少受到国际法的制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这说明( )
A.各国人权保护的权力已经转让
B.二战后国家主权受到严格限制
C.人权的国际保护得到一致认同
D.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
[解析] 根据“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增加了七项关于人权的条款,1948年联大又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对《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作出权威解释。”可得出人权问题,从战前到战后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二战后人权保护上升为国际条约义务,D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受限,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
9.(2024·沈阳)从11世纪中期到12世纪,法国陆续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城市公社运动并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支持,王权与城市结成联盟,随着国王和平特许状的颁布,各派力量逐渐妥协,斗争得以平息。法国的城市公社运动( )
A.使无产阶级力量得到增强
B.摆脱了封建力量控制
C.有利于早期民族国家形成
D.建立起早期民主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法国陆续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城市公社运动并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支持,王权与城市结成联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王权和城市结盟,这能够削弱封建领主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王权的加强,促进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法国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无产阶级是伴随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社会阶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城市得到王权的支持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但国王的权力会逐步通过新的方式渗透到城市治理中,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封建力量的控制,排除B项;城市公社运动使城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但此时处于中世纪,法国民族国家尚在形成中,不可能建立民主国家,排除D项。
10.(2024·滨州)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
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
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
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这主要是服务于统治者;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些说明官方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普及,意在增强民众对国家语言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并未凸显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生活语言和标准语言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不是取消其他文化,实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C项;语言教育主要涉及的是文化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排除D项。
11.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一同签订了《外交代表等级条例》,将外交代表分为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和圣使、公使、代办;并强调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外交家都享有在所派驻国首都的居住权,“三级外交等级”从而确立。维也纳会议( )
A.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外交主权
B.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
C.承认并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
D.维系了欧洲各国的利益纽带
[解析] 根据材料“《外交代表等级条例》,将外交代表分为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和圣使、公使、代办;并强调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外交家都享有在所派驻国首都的居住权”可知,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外交代表等级条例》确立了外交代表等级,体现了平等外交的理念,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B项正确;维也纳会议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欧洲各国外交规范的确立,未涉及欧洲各国利益,排除D项。
12.(2024·镇江)1930年海牙会议,英美等海洋强国坚持领海3海里宽度,便于军舰和商船自由游弋;1960年联合国第二次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张长海里的领海宽度,美英等国反对;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争取,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在1982年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目前已获152个国家批准,美国至今未批准。这说明( )
A.英美彻底丧失海上霸权地位
B.国际法的实施仍存在局限性
C.发展中国家维护联合国权威
D.美苏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国际海洋法受到英美等多国的反对,说明国际法的实施仍然以美英等国家为主导,存在局限性,B项正确;“彻底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维护联合国权威,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苏联,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建国开始,美国便一直憧憬着建立以美国联邦制为榜样的“普世联盟”。从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和平主义者们先后尝试通过宣扬世界国会、国际仲裁、和平联盟等方案来实现“普世联盟”的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这些设想又进一步发展为法律联盟、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等不同的蓝图……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与联盟问题密不可分:一方面,美国从拒绝任何形式的“联盟”转向拥抱“联盟”,并借助众多盟友的力量来维系自己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作为国联和联合国两大国际组织最重要的创建者,美国的“联盟”理念也给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摘编自蔡萌《美国对外关系中“联盟”
观念的演变(1789—19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联盟”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盟”观念的影响。
[答案] (1)特点: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与美国自身政治体制联系紧密;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较大影响;从拒绝“联盟”转向拥抱“联盟”;对国际局势产生一定影响。
(2)影响:推动美国和平主义者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国联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美国维系霸权地位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