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时强化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时强化练(含答案)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3 21: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B.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C.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
2.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压缩重工业战线。这一措施意在(   )
1960年 1962年
基本建设投资 388.69亿元 71.26亿元
大中型工业项目 1 500个 1 000个
工业总产值 950亿 880亿
A.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D.改变所有制的结构
3.1964年,中国与法国正式建交不仅被西方舆论喻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而且更是被称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由此可知,中法建交(   )
A.表明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 B.为中国重返联合国扫除障碍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反华联盟 D.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
4.1958年《人民画报》(海外版)刊出了新中国汽车生产的报道:“‘东风’牌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北京制造出‘井冈山’牌轿车,天津也制造出‘和平’牌轿车”,“中国制造的公共汽车、卡车与轿车,安全,坚固,舒适”。这表明,当时新中国(   )
A.品牌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心
B.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C.对外积极树立国家工业形象
D.利用对外贸易打破西方封锁
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57年的工业产值计划中,生产资料工业占38%,消费资料工业占62%。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生产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仍然要高于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要求1962年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资料工业各占50%左右。据此可知,“一五”“二五”期间的经济建设计划(   )
A.存着冒进倾向 B.深受苏联政府影响
C.注重工业结构调整 D.着重轻工业的发展
6.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开始的形势
B.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C.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
7.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   )
时间 反思与突破
1956年 提出应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
1958年 提出“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
1959年 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
1961年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A.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 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
8.下图是1964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 B.倡导积极发展中国石油工业
C.展现工业化建设成就 D.激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9.“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这一历程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优于西方国家
C.遭到了严重破坏  D.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10.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生命至上 B.救亡图存
C.和平发展 D.艰苦奋斗
11.1975年,邓小平在讨论《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时反复强调“要加强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提拔更多学有专长的领导,花更多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这体现出邓小平(  )
A.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2.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一外交战略的提出(  )
A.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说明国际形势决定外交政策
C.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理念  D.淡化了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
二、非选择题
13.工分和口粮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词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图2分别为工分表和分口粮
工分就是生产队会计记录(公社)社员每天上工(做农活)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生产队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直接管辖的农业生产单位,其直接管辖的对象为农户。每年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
生产队里,粮食是按照人口分的,叫口粮,目的是保证人人都有饭吃。卖了爱国粮以后,除去添置生产资料和化肥等费用后,开始分卖粮得到的钱。劳力多的可进钱,称为劳红(劳动分红)进资,劳力少的得不到钱,有的得出钱交口粮钱,称为劳红出资。
——摘编自搜狐网《生产队、记工分、分口
粮,穿越到上世纪的中国!》
(1)生产队长负责安排农事,生产队会计负责记录工分。1日的农事有放牛、除草和犁田三种,工分有2分、5分和8分三级。假定你是生产队长和会计,请对下表两类人员当天的农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记分,并填入下表中。
人员 男子 妇女 小孩
项目 做什么事 工分 做什么事 工分 做什么事 工分
1日 A: B: C: D: 放牛 2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记工分和分口粮的理解。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B.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C.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人口出生率增加主要和民族独立、土地改革及三大改造等有关,20世纪50 年代中后期人口出生率下降主要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等有关,因此可归纳出其主要原因是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B项正确;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富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压缩重工业战线。这一措施意在(   )
1960年 1962年
基本建设投资 388.69亿元 71.26亿元
大中型工业项目 1 500个 1 000个
工业总产值 950亿 880亿
A.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D.改变所有制的结构
[解析] 1960年至1962年,我国基建投资大幅度下降,工业总产值以及大中型工业项目也在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八字方针,着力恢复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C项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并未改变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
3.1964年,中国与法国正式建交不仅被西方舆论喻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而且更是被称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由此可知,中法建交(   )
A.表明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 B.为中国重返联合国扫除障碍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反华联盟 D.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
[解析] 材料“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说明中法建交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封锁堵截,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空间,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说明中国已放弃“一边倒”策略,A项排除;B、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4.1958年《人民画报》(海外版)刊出了新中国汽车生产的报道:“‘东风’牌轿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北京制造出‘井冈山’牌轿车,天津也制造出‘和平’牌轿车”,“中国制造的公共汽车、卡车与轿车,安全,坚固,舒适”。这表明,当时新中国(   )
A.品牌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心
B.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C.对外积极树立国家工业形象
D.利用对外贸易打破西方封锁
[解析] 汽车制造是工业化的成就,《人民画报》海外版刊登我国汽车生产的报道,意在宣传我国的工业化成就,树立国家的工业形象,故选C项;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重心是实现工业化,而非进行品牌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排除B项;D项中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5.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1957年的工业产值计划中,生产资料工业占38%,消费资料工业占62%。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生产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仍然要高于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要求1962年生产资料工业和消费资料工业各占50%左右。据此可知,“一五”“二五”期间的经济建设计划(   )
A.存着冒进倾向 B.深受苏联政府影响
C.注重工业结构调整 D.着重轻工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生产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仍然要高于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可知,在“一五”“二五”的经济建设计划中,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消费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生产资料工业属于重工业,说明当时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受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存在冒进倾向,排除A项;“一五”“二五”经济发展计划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非是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排除C项。
6.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开始的形势
B.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C.我国已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D项正确;中共八大召开时,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排除A项;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并未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
7.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   )
时间 反思与突破
1956年 提出应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
1958年 提出“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
1959年 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
1961年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A.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 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
[解析] 由表格中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可知,1956—1961年毛泽东已经注意到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强调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由此可知,这些反思与突破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方针和思想,没有具体实践的信息,故B项说法错误;此时不可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信息,故D项错误。
8.下图是1964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 B.倡导积极发展中国石油工业
C.展现工业化建设成就 D.激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根据材料“1964年”“工业学大庆”“向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可知,该宣传画旨在号召人们向大庆、向王进喜学习,激励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D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工业学大庆”可知,该作品是倡导向大庆学习,不只是为了发展中国石油工业,排除B项;该作品的主旨不是展现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C项。
9.“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这一历程表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
A.推动了经济发展  B.优于西方国家
C.遭到了严重破坏  D.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可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由材料内容看不出民主政治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优于西方国家,排除A、B两项;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只是材料内容的一方面,不能完整体现题意,排除C项。
10.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生命至上 B.救亡图存
C.和平发展 D.艰苦奋斗
【解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了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一批模范人物,故选D项。
11.1975年,邓小平在讨论《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时反复强调“要加强培训,提高教育水平,提拔更多学有专长的领导,花更多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这体现出邓小平(  )
A.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解析】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培训、选拔专业性人才的重视,体现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故D项正确;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排除B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排除C项。
12.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一外交战略的提出(  )
A.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B.说明国际形势决定外交政策
C.践行了全方位外交的理念  D.淡化了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划分,这表明我国在外交上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工分和口粮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词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图2分别为工分表和分口粮
工分就是生产队会计记录(公社)社员每天上工(做农活)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生产队是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大队直接管辖的农业生产单位,其直接管辖的对象为农户。每年年底,生产队会计根据社员工分数总和计算出全年分红。
生产队里,粮食是按照人口分的,叫口粮,目的是保证人人都有饭吃。卖了爱国粮以后,除去添置生产资料和化肥等费用后,开始分卖粮得到的钱。劳力多的可进钱,称为劳红(劳动分红)进资,劳力少的得不到钱,有的得出钱交口粮钱,称为劳红出资。
——摘编自搜狐网《生产队、记工分、分口
粮,穿越到上世纪的中国!》
(1)生产队长负责安排农事,生产队会计负责记录工分。1日的农事有放牛、除草和犁田三种,工分有2分、5分和8分三级。假定你是生产队长和会计,请对下表两类人员当天的农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记分,并填入下表中。
人员 男子 妇女 小孩
项目 做什么事 工分 做什么事 工分 做什么事 工分
1日 A: B: C: D: 放牛 2
(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记工分和分口粮的理解。
[答案] (1)A:犁田 B:8 C:除草 D:5。
(2)理解:记工分和分口粮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体现;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容易强化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体现了一些多劳多得与照顾弱势群体思想;也体现了勤劳节俭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教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