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游高粱桥记 袁中道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2 15:15:5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高梁桥,掌握袁中道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掌握生字词,能熟练地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学会鉴赏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但这篇文章中有不少生字,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其次,学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不是很突出,还需继续加强。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高梁桥,掌握袁中道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掌握生字词,能熟练地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学会鉴赏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时重点
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时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多媒体展示北京高梁桥的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地方吗?这是我们上节课展示过的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有哪位同学再来为我们介绍一下高梁桥?(明清时期的一处胜景,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那么在袁宏道笔下的高梁桥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那么看看在他兄弟袁中道笔下的高梁桥是什么样的?
活动2【讲授】讲授
(多媒体展示北京高梁桥的图片)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地方吗?这是我们上节课展示过的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有哪位同学再来为我们介绍一下高梁桥?(明清时期的一处胜景,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那么在袁宏道笔下的高梁桥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那么看看在他兄弟袁中道笔下的高梁桥是什么样的?
活动3【活动】探究
1.让学生辨析重点字音字形。
鳞鬣( ) 窈窕( ) 缙绅( ) 趺( )坐 痴禅( )者 筵( )中人 茗( ) 羸( )马 微泮( ) 飚( )风 烟霾( ) 喧嚣( ) 怒诟( ) 了不相属( ) 岚( )
2.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好拼音后,大声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借助注解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解决。
4.选择重点词句进行抽查学习。
穿:挖通,疏通。 羸马:瘦弱的马。
微泮:稍微融化。 中:着,击中。
谭锋甫畅:交谈得刚刚畅快。谭,同“谈”。谭锋,形容言谈精锐。甫,才,刚刚。
御:这里指戴上。 着重裘:穿上厚棉袄。裘,皮袄。
5.概括文章的大意
《游高梁桥记》通过描绘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
活动4【练习】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于是:(这时是) 穿:(挖通,疏通) 羸马:(瘦弱的马)
着重裘:(穿上厚棉袄) 已:(就) 舛:(谬误) 飓风:(暴风)
2、翻译下列语句
①谭锋甫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
②寒气凛冽,相与御貂帽,着重裘以敌之,而犹不能堪,乃急归。
③苟非大不得已,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
活动5【作业】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整篇课文。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学常识,掌握文章的字词解释。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学时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学时难点
学习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游记小品两篇》的作者分别是 和 ,他们是 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并称为“ ”,提出了 的文学主张。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写在下面。
谭,通“谈”,交谈。 志,通“识”(zhì),记。
3.让学生互相提问文中的语句翻译或重点的字词解释,巩固学习内容。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 (对偶) (2)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借代)
活动2【讲授】文本阅读
1.熟读课文。
2.疏通文意后划分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交代出游的缘由。
第二部分(2段):写出游时遇到沙尘暴的狼狈情景。
第三部分(3段):作者回忆江南春景,感慨反思自己的处境。
活动3【讲授】文本阅读
1.熟读课文。
2.疏通文意后划分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交代出游的缘由。
第二部分(2段):写出游时遇到沙尘暴的狼狈情景。
第三部分(3段):作者回忆江南春景,感慨反思自己的处境。
活动4【活动】探究
1.袁中道的文章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
作者通过描绘游高梁桥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
2.袁宏道的文章描绘了高梁桥怎样的景色?
作者通过描绘与朋友游玩高梁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二人都写了高梁桥,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袁宏道的文章,赞美了高梁桥三月初的景色,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丝管夹岸,景色宜人。袁中道的文章,写三月中旬的景色。他的文章,竭力强调北京春日风沙大、寒气凛冽、飚风袭人的凄凉之景。两篇文章,前者侧重写景,后者侧重议论。前者以美景抒发愉悦之情,后者以“沙尘暴”引发人生感悟。
4.袁宏道与袁中道所游季节同为阳春三月,可是所写景致和感受却大相径庭,原因是什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思考。)
袁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悦,游京师胜景很开心,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罢“极乐寺”而返。袁中道屡次求官未果,心情苦闷,对生活在“烟霾沙尘之乡”的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活动5【测试】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本课的写作方法
(可以提示让学生从抒情方式、语言、结构等方面去思考总结。)
明确:主要是借景抒情(作者借游览时的恶劣环境,表达自己仕途失意的心情。明写景,其实是借景抒怀。)
活动6【测试】归纳
1.解释下列虚词:
  乃急归(于是,就)
  乃
  百苦乃得至邸(才)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连词,表目的的连接)
  茗饮以为酒(介词,以为此处“以之为”译“把…当作”)
  浪纹树影以为侑(同上)
  以 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同上)
  皆相视以为笑(连词,而)
  着重裘以敌之(用来)
  予以问予(因此)
  鱼之沉水者(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西山之在几席者(同上)
2.总结课文主旨
  作者屡次求官未果,心情郁闷,对京师盛景没写上几笔,竭力强调北京春日的杀风景,春天比冬天还要让人扫兴。作者在苦苦挣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的美景。(侧重议论)
活动7【作业】作业
假如你是袁中道,出游高梁桥时风和日丽,又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