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使至塞上》《从军行(其四)》,进而了解边塞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意象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边塞诗的思想内涵,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2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初步具备了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仅仅局限于某一首诗词本身,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同时,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归纳综合的能力也较为欠缺。这不利于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欣赏古代诗词。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朵瑰丽的奇葩。本节课就是想通过对《使至塞上》和《从军行(其四)》这两首诗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四步读诗法,并借助电子白板和网络功能,让学生对边塞诗有个概貌性的认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边塞诗及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地背记、理解、欣赏边塞诗及古代诗词,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浓厚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使至塞上》《从军行(其四)》;
2.形成对边塞诗的概貌性认识。
教学难点:探讨归纳边塞诗相关知识、思想感情及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播放《阳关三叠》合唱音乐,渲染气氛)
同学们,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朵瑰丽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号角。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塞诗,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活动2【讲授】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使至塞上》《从军行(其四)》,进而了解边塞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意象理解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边塞诗的思想内涵,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活动3【讲授】三、学习《使至塞上》
(一)初读——解题,了解作者
1.解题:使至塞上,“使”是“出使”,“至”是“到”的意思,诗题为“奉命出使边塞”之意。
2.作者介绍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诗体介绍:五言律诗
(二)再读——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 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解疑 → 展示交流
(三)析读——抓住意象,把握主题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抓重点词语:“单”、“征蓬”、“归雁”,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出诗歌背景的介绍)
明确:抒发了诗人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2.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唐军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慰问边关将士,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3.把握情感,诵读感悟。
(四)品读——深化理解,赏析名句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关键词:“直”、“圆”
明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补充:屏幕展示:
《香菱学诗》片段: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小结:
1.诗人通过这些富有边塞特征的意象,为我们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抒发了诗人孤寂悲凉的感情。
2.“四步读诗法”:
一、初读——解题,了解作者
二、再读——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三、析读——抓住意象,把握主题
四、品读——深化理解,名句赏析
(此环节即诗歌学习的常规流程,目的是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
活动4【讲授】四、比较探究《从军行》
(一)指导学生自学《从军行》
(按“四步读诗法”学习)
1.了解题目、作者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完成)
“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题解:乐府旧题,叙写军旅征战之事,原诗共有七首,此处选择的是第四首。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2.理解诗歌内容
主要意象——长云、雪山、孤城、黄沙
诗歌的思想感情——描写了孤寂艰苦的战争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
(二)两首诗有何相同点?(合作分析归纳)
都出现了富有边塞特点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雪山、孤城、黄沙,景象都很壮阔;
都出现了边塞的地名:青海、玉门关、楼兰、居延、胡天、燕然;
都描写的是军旅征战生活。
(三)归纳:这两首诗歌的共同点也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诗歌流派——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活动5【活动】五、拓展延伸
1.列举同学们所知道的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益
①学生举上三四例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气泡图或鱼刺图的形式,列举边塞诗人。(展示纠正王维的错误)
②指名两位同学上讲台用展台展示并讲述(气泡图、鱼刺图)小组讨论结果。
③登陆网页指导学生学习高适,并要求学生将要点记在笔记上。
2.列举同学们所知道的边塞诗句。
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归雁、箭、马,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长河、明月、阴山、黑山
景物的特点:雄浑、奇丽、苍茫、壮阔
4.边塞诗表现的思想内容
(1)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抒发报国之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岑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2)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疆人民的生活状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
(3)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
活动6【作业】六、布置作业:
背记并赏析一首边塞诗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