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_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5 10: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五课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北周



十六国


东魏
北齐




南朝(420-589)
北朝(439-581)
西魏
北魏
386-534
25-220
西晋
266-316


317-420
三国与西晋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学习聚焦

(一)三国鼎立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蜀汉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9-280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21年
夷陵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
1.统一历程
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2.统一意义
3.西晋的衰亡
(1)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发生政乱,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2)五胡内迁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再加上当时晋朝统治者对于统治区胡人的剥削。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在百余年间先后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由东晋十六国的割据,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影响:政权分立,战争不断:激化了民族矛盾。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因战乱北方汉人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与南朝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学习聚焦

(一)东晋
316年前赵匈奴贵族刘曜攻占长安,俘虏并杀晋愍帝,史称“永嘉之乱”。统治集团南迁,士族王导、王敦等,扶植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晋元帝,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1.东晋建立
2.东晋门阀政治(东晋士族专权)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称“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
儒学独尊→通经入仕→经学传家→累世公卿
门阀政治之所以在西晋时初步形成,与西晋建国的社会基础分不开。西晋司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的。因此建国后所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自然是保护士族地主利益的。
五等爵制制定以后,便成了九品中正制选人的依据。五等爵制的制定和九品中正制的蜕变是门阀形成的政治条件。这时的中正官一职逐渐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所把持,使这一制度成为了他们培植门阀家族势力的重要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
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导及其族兄王敦功劳最大,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反映出琅琊王氏在晋初的特殊地位,从此开创了东晋时期“祭在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使门阀政治在东晋达到顶峰。
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邪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田余庆
(二)南朝
420年
502年
479年
557年

宋武帝 刘裕
齐高帝 萧道成

梁武帝 萧衍
陈武帝 陈霸先


420-589年的170年之内,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三)南方的开发
1.原 因
(2)自然因素:
(1)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覆衣天下。 ——《宋书》
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经验。
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统治者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1)农 业:
开垦土地,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
进步明显。
(3)商 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2.表现
(4)民族交融:
南方山区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十六国与北朝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学习聚焦

(一)十六国
东晋时期,北方割据政权林立。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二)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氐族前秦统一北方,其皇帝苻坚试图进攻东晋一统天下。公元383年,两国展开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使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而且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汉名元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拓跋宏五岁即位,由冯太后临朝执政。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3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兴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措施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493年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
经济 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将鲜卑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促进文化认同。
断北语
改汉姓
禁胡服
通婚姻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逐步,30以下立即改说汉语。
鲜卑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将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加快了民族融合。
(2)移风易俗(革除旧俗)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租调制 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
政治 整顿吏治 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
三长制 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迁都洛阳 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管理全国
文化 移风易俗 断北语、禁胡服、改汉姓、通婚姻
改革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民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3.改革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幾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北朝的强盛来自……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次子杨广南下,俘获陈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自此,结束了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长达两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国重归一统。
(四) 南北朝的结束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