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配套教学设计(13)

文档属性

名称 使至塞上 配套教学设计(1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2 15:40:22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自主性也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与教师密切配合。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代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代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的景象!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共同学习一首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活动】二、预习检测,反馈学情
(一)、预测学情:
重点指导吟诵:《使至塞上》
多音字的指导:骑 候 塞 都 单
(二)、检测预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点评:节奏、情感。
全班齐读本诗,纠正字音、断句(节奏);(PPT展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活动3【活动】三、朗读古诗,整体感悟
第一步:平仄朗读指导,旨在体验音韵。
教师介绍“平声之美”,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点拨“入声之奇”,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教给学生一首古诗词朗读技法歌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第二步:示范朗读引路,旨在提供读法。教师很巧妙地在平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短横“—”,在仄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竖线“│”,在屏幕上打出来:
——││—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活动4【讲授】四、把握内容,学习诗词
(一)整体感知:
1、抓住“使”、“至”,找出文中涉及的地名,巧妙地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2、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次★★的边防至行”,主要侧重于初步了解作者的心情。(结合“征蓬”、“归雁”可以看出并不是欢欣的鼓舞,而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3、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4、学生试着读诗,解释全诗,每组一句,其余各组点评。
5、了解课文资料:
(1)作者——王维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二)品析诗词
1、小组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景是什么?
2、思考、感悟:
(1)文题的含义是什么?(王维出使到边塞)
(2)王维要去干什么?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3)这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可以看出?
(4)他的心情如何?
3、学习首联:
(1 )这句叙述了什么事?
(2)单车说明了什么?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3)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补充:开元24年(公元736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学习颔联:叙事写景中传达内心的情感
(1)这两句叙述了什么事?写出了什么景?(以简练的笔墨叙述了自己要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边境慰问将士这件事情。)写的是蓬草飘飞、大雁北归的景象。
(2)、这一联用了什么写法?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比喻、反衬的手法,联系背景分析。预设:比喻、衬托(反衬):以“蓬(蓬草)”、“雁”自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以“归雁”反衬,北归的大雁是回到家乡,适得其所;而自己与归雁同一方向却是远离家乡,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正面比喻、反面衬托,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学习颈联:写景抒情
《红楼梦》中香菱说王维的这首诗好,好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而具体怎么好,她又说不出,只觉得“直”与“圆”这两个字看起来或无理或俗气,却又不可替代,用得极好。要我说,这句诗好,好就好在它炼字之精妙,就这两个字看似无理俗气却将孤烟与落日描写得非常形象;包括“孤”字也是,茫茫大漠上,就这么一缕烽烟直直升起,更加渲染了大漠的荒凉气氛,也更加烘托了诗人的苦闷心情。
这句诗好,除了炼字上的好,还好在苏轼评价王维所言,说他的“诗中有画”,这两句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特点,这两句诗简直就像是给我们画了一幅边塞风景画。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看王维是怎样让他的诗中有画的:
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美,进入塞外,近处有一缕烽烟直升入天,远处有茫茫大漠绵延无边;天空有落日,地面有长河,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就像是一幅抽象的简笔画;
它有画一样的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简笔画被勾勒成为了一幅素描图;
它有画一样的色彩美,大漠上黄沙漫漫,天空中升起白色烽烟,落日带着橘红色的光辉,长河里闪烁着白色的水光,黄的、白的、红的,涂上颜色,这时候它又变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的水彩画(或油画),仿佛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就在眼前。
这两句诗好,好在炼字精妙,好在“诗中有画”,于是它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6、学习尾联:叙事抒情
这一联我说它是叙事抒情,叙事,很明显是他碰上一个骑兵说都护在燕然的事,那么抒情呢?
(1)、作者和谁说了什么?(候骑)(2)、从文中突出战争的什么特点?(紧张繁重)
(3)表明他抒的是什么情?大家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将士的爱国之情,作者的慷慨激昂的感情。而是叙述这件事来暗指他的行程似乎还要延长,他本非自愿出塞,如今行程要延长,那么他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你们就自己去体会吧!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活动5【练习】五、课堂练习
1、在叙事中运用比喻传达出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描写沙漠风光又被王国维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千古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形容征程漫漫,艰苦孤寂,点出出使任务和路线的句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诗中委婉写出边关战事吃紧的诗句是: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活动6【活动】六、课堂总结与拓展延伸:
1、课文总结:《使至塞上》,叙述了诗人奉命出使慰问边境战士一事,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进入塞外后,所看到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在叙事写景中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表达了作者抑郁孤寂之情。
2、拓展延伸:我们学过的有关草原的诗词很多,说说它们是如何表现草原的特点的?表现了诗人各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7【作业】七、课后作业
赏析《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活动8【活动】附:板书设计
使 至 塞 上
王维
首联 起 孤寂愤懑
颔联 承 激愤抑郁
颈联 转 胸襟开阔
尾联 合 慷慨激昂
活动9【活动】教后记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