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7《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 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2.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弟 合称“三苏”,三人同在“ ”之列。
3、选择题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21cnjy.com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www.21-cn-jy.com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2·1·c·n·j·y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语段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1·cn·jy·com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填空。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1·世纪*教育网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www-2-1-cnjy-com
5、简答
(1)文章结尾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4、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闲 仙 ?
5、(1)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7《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并背诵课文;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导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背诵全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导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苏轼是 朝人,字 ,号 ,是唐宋“ ”之一。与父亲 弟弟 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 ”词派的代表。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 ) (2)遂至承天寺:(遂: )
(3)怀民亦未寝: (寝: ) (4)积水空明:(空明: )
(5)盖竹柏影也: (盖: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
3、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 ( 21世纪教育网 )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①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品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 ( 21世纪教育网 )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 ) (2)欣然起行 ( )
(3)遂至承天寺( ) (4)盖竹柏影也 ( )
(5)相与步于中庭(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
(7)念无与为乐者(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翻译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一、
1、略
2、(1)念无与为乐者:(念: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寝:睡)
(4)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3、①“……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夜不能寐,约友散步。
②“……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③——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写月的古诗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 21世纪教育网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背景简介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21cnjy.com
二、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2、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中庭:院中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3、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1·cn·jy·com
三、研习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 ( 21世纪教育网 )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记 叙(第一节) →交代时间、地 点、原因。
描 写(第二节) → 庭中月色
议论、抒 情(第三节)→ 惋惜无人赏月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www.21-cn-jy.com
(2)起行—— 至(承天寺 )—— 寻 (张怀民)——步于(中庭 )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小结:第二小节写月光。 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
此句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先实写,后虚写, 虚实相生。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 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
闲:包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 ( 21世纪教育网 )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 ( http: / / www.21cnjy.com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四、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21教育网
五、板书设计(见课件)
六、作业: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思考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一起
院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纵横
原来是
只是,不过
罢了
清闲的人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清澈透明
记 叙(第一节)→交代时间、地 点、原因。
描 写(第二节)→ 庭中月色
议论、抒 情(第三节)→ 惋惜无人赏月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优美,难以入睡
2、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是他夜游的原因。又因被贬黄洲,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很无聊,很寂寞,于是,找一个好朋友散散步,聊聊天。
(2)起行—— 至(承天寺 )—— 寻 (张怀民)——步于(中庭 )
3、作者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夜游?从文中找出游的行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小结:第二小节写月光。 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
此句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先实写,后虚写, 虚实相生。
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这个清澈透明的世 界,映照出他光明磊落、乐观豁达的襟怀。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通达乐观
闲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 月色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